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珲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玉米赤霉烯酮
  • 2篇内源
  • 2篇赤霉烯酮
  • 1篇冬小麦
  • 1篇小麦
  • 1篇硫磷
  • 1篇马拉硫磷
  • 1篇发育时期
  • 1篇不同发育时期
  • 1篇抽穗
  • 1篇春化
  • 1篇春化过程
  • 1篇春化作用

机构

  • 2篇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王珲
  • 2篇孟繁静
  • 1篇于静娟

传媒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 1篇北京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1992
  • 1篇199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冬小麦不同发育时期内源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变化对抽穗的影响(简报)被引量:1
1992年
本文报道通过连续检测冬小麦从萌动到拔节抽穗期间内源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变化时首次发现在光周期阶段亦出现玉米赤霉烯酮含量高峰,并直接影响以后的拔节抽穗。1 材料与方法1.1 春化处理用乙酸乙酯漂洗冬小麦(品种燕大1817)[Triticum aestivum L.cv.YanDa 1817]干种子以除去表面污染物,蒸馏水洗净后,浸泡于 HgCl_2液中消毒2min,无菌水洗净。种子分别在无菌水(pH5.8)和10ppm 马拉硫磷水溶液(pH5.8)中吸涨过夜。
王珲于静娟孟繁静
关键词:小麦玉米赤霉烯酮抽穗
冬性植物春化过程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内源生成及马拉硫磷对它的抑制被引量:8
1990年
Stob等(1962)首先从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其无性世代为禾谷玫瑰镰刀菌[Fusarium roseum ’graminearum’])中分离出玉米赤霉烯酮。此后,Mirocha等(1967),Nelson等(1968)及Caldwell等(1970)
王珲孟繁静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春化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