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金龙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麻醉
  • 1篇低流量
  • 1篇双频谱指数
  • 1篇气管
  • 1篇气管插管
  • 1篇吸入麻醉
  • 1篇脑电双频
  • 1篇脑电双频谱
  • 1篇脑电双频谱指...
  • 1篇静脉
  • 1篇静脉诱导
  • 1篇静吸复合
  • 1篇静吸复合麻醉
  • 1篇可行性
  • 1篇复合麻醉
  • 1篇高浓度
  • 1篇插管

机构

  • 2篇温州市第二人...

作者

  • 2篇王金龙
  • 1篇刘中砥

传媒

  • 1篇浙江医学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年份

  • 2篇200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脑电双频谱指数反馈调控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应用
2003年
目的 研究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监测反馈调控静吸复合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将5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 (组Ⅰ )和BIS反馈组 (组Ⅱ ) ,每组25例。组I术中麻醉深度以MAP、HR和对手术刺激的反应为依据调节麻醉深度。组II以BIS值40~50作为反馈值调节麻醉深度 ,BIS>50时提高吸入异氟醚浓度 ,<40时降低吸入异氟醚浓度。记录两组病人入室后、意识消失、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切皮、术中、停异氟醚后10min、吞咽反射和睁眼时BIS值、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MAP和HR等的变化 ,记录意识恢复的时间 ,随访有否术中知晓。 结果 麻醉诱导后两组病人的BIS值较基础值明显为低 (P<0.01) ,术中两组病人的BIS值差别不显著 (P>0.05) ;停异氟醚后10min,组ⅡBIS值明显高于组Ⅰ (P<0.01) ;术中吸2%异氟醚时间组Ⅱ明显短于组Ⅰ(P<0.01) ;术毕唤醒时间组Ⅱ早于组Ⅰ (P<0.05) ;术后随访50例病人均无术中知晓。结论 应用BIS值反馈调控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可更加合理地评估麻醉深度 ,防止术中知晓 ,减少麻醉用药量 ,加快病人苏醒。
王金龙刘中砥
关键词:脑电双频谱指数静吸复合麻醉可行性
低流量高浓度吸入麻醉在麻醉初始期的应用研究
2003年
目的 研究应用低流量高浓度吸入麻醉方法在麻醉初始期达到预期吸入浓度的可行性。方法  10 0例病人随机分为五组 ,每组 2 0例 ,采用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间隙正压呼吸 ,用低流量 1.0 L· min- 1 (30 0 ml氧 +70 0 ml氧化亚氮 )吸入 3%、 3.5 %、 4 %、 4 .5 %、 5 %异氟醚 ,以 Detex As/ 3监测仪持续监测氧、N2 O和异氟醚吸入(F1 ) ,呼末 (ET)浓度 ,麻醉气体 MAC,以及 PETCO2 、Sp O2 、ECG和血压 ,记录五组病人吸入异氟醚和 N2 O后达到 1.3MAC的时间及血压变化。结果 五组病人吸入异氟醚和 N2 O后达到 1.3MAC的时间分别为 :组 (3% ) 14 .2± 0 .3分 ,组 (3.5 % ) 12 .4± 0 .2分 ,组 (4 % ) 10 .1± 0 .5分 ,组 (4 .5 % ) 8.2± 0 .2分 ,组 (5 % ) 6 .30.3分。五组病人随着麻醉加深血压均有下降 ,以吸入浓度高者为明显 (P<0 .0 1) ,组 出现血压下降的时间明显早于组 、组 ,有显著差异 (P<0 .0 1) ,全部病人在麻醉初始期没有缺氧和 CO2 蓄积。结论 在麻醉初始期应用低流量高浓度吸入方法 ,可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吸入浓度 ,低流量吸入 3%~ 3.5 %异氟醚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最轻 ,为最佳吸入浓度。
王金龙
关键词:低流量高浓度吸入麻醉麻醉静脉诱导气管插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