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旭华

作品数:28 被引量:218H指数:9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科技厅年度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螺旋藻
  • 4篇钝顶螺旋藻
  • 4篇根际
  • 3篇生态肥
  • 3篇棉花
  • 3篇棉花根际
  • 3篇菌株
  • 3篇基因
  • 3篇钾长石
  • 3篇
  • 3篇玻璃粉
  • 3篇长石
  • 2篇盐藻
  • 2篇水稻
  • 2篇酿造
  • 2篇酿造工艺
  • 2篇总酸
  • 2篇组合物
  • 2篇现代生物工程
  • 2篇连续发酵

机构

  • 28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科技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黄山学院
  • 1篇安徽工程大学

作者

  • 28篇甘旭华
  • 25篇唐欣昀
  • 11篇曹媛媛
  • 7篇赵良侠
  • 6篇陈晓琳
  • 5篇汪本凡
  • 4篇夏觅真
  • 4篇史成颖
  • 4篇叶霁
  • 3篇马忠友
  • 3篇常慧萍
  • 3篇孙乐妮
  • 3篇倪敬田
  • 3篇张建
  • 2篇江艳
  • 2篇王侃
  • 2篇常艳
  • 2篇章琦
  • 2篇王硕
  • 2篇韩国民

传媒

  • 3篇中国微生态学...
  • 3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激光生物学报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生物学杂志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工业微生物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池州师专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2005安徽...
  • 1篇食品安全的理...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培养方式对盐藻生长和积累β-胡萝卜素的影响
2009年
盐藻细胞生长和积累β-胡萝卜素的最佳条件存在差异,通过正交实验获得盐藻生长最适浓度C、N、P的分别为15、2.0、0.2 mmol/L,累积β-胡萝卜素最适浓度分别为15、1.0、0.1 mmol/L。比较了一次添加型、分次添加型、不完全更换型和完全更换型4种培养方法对生长和累积β-胡萝卜素的影响,发现完全更换型培养方式有利于β-胡萝卜素的积累。中途补给10mmol/L NaHCO_3也有利于藻细胞积累β-胡萝卜素。在实验最佳条件下藻液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是对照的1.43倍。可采用先快速培养盐藻细胞、后更换培养基、添加NaHCO_3分段培养方式以促进细胞大量合成β-胡萝卜素。
吕芳芳曹媛媛唐欣昀甘旭华
关键词:盐藻Β-胡萝卜素
加强指导,提高微生物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效果被引量:1
2004年
微生物遗传学综合性实验促进了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强化对实验课程意义的认识,训练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治学作风,有助于形成团结互助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唐欣昀陈晓琳甘旭华张明赵海泉周隆义
关键词:微生物遗传学
紫外线和^(60)Coγ射线对钝顶节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的诱变效应被引量:9
2006年
将对数期的钝顶节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原名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A9菌株用超声波40 s预处理破碎成2个~4个细胞大小的片断,分别用不同剂量的紫外线(UV)和60Coγ射线处理,诱变后经3小时避光预培养分别接种于液体和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固体培养时UV照射70 s和60Coγ照射3 500 Gy后无菌体存活,而在液体培养中高剂量处理的样品可以部分恢复生长。将诱变后的菌液分别加入20μg.mL-1的ρ-氟苯丙氨酸(-ρfluorophenylalan ine,FPA)和20μg.mL-1的刀豆氨酸(L-canavan ine su lphate,CS),放入光照培养箱中预培养3 d^4 d后涂于含相同浓度的氨基酸类似物FPA和CS平板,培养30 d后计算抗氨基酸类似物突变株的突变率。UV对A9菌株的完全致死剂量LD和存活率37%时的剂量D37值分别为70 s和22 s,LD/D37=3.18。A9菌株经UV诱变25 s时存活率为28.7%,抗FPA和抗CS突变率分别为2.31×10-3和1.50×10-3,最大诱变效应比(MME)分别为48.53和52.63。60Coγ射线对A9菌株的LD和D37值分别为3 500 Gy、1 250 Gy,LD/D37=2.8。60Coγ射线显著提高A9菌株的突变率,当诱变剂量为2 000 Gy、存活率为10.49%时A9菌株突变率最高,抗FPA和抗CS突变率分别为5.07×10-3和0.964×10-3,最大诱变效应比(MME)分别为241.43和74.15。60Coγ射线对钝顶节旋藻A9菌株的损伤比UV造成的损伤强烈(低的LD/D37值),比UV具有较大的诱变效应(高MME值)。采用两种诱变剂获得的抗FPA突变率都要高于抗CS突变率。通过诱变获得了大量的抗氨基酸类似物突变株,为遗传重组研究提供携带重要遗传标记的材料。
曹媛媛甘旭华赵良侠夏觅真刘广金唐欣昀
关键词:紫外线
四种维生素对杜氏盐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3
2008年
汪本凡唐欣昀赵良侠曹媛媛甘旭华叶霁
关键词:杜氏盐藻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H
钝顶螺旋藻表达载体p215 t-spp的构建及转化被引量:1
2009年
用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载体p215 t,胶回收获得含有gfp基因及amp基因大片段。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无菌钝顶螺旋藻A9藻株的强启动子片段;在T4连接酶的作用下进行体外连接重组,构建了带有螺旋藻启动子和gfp报告基因的新型表达载体p215 t-spp。将该载体转入钝顶螺旋藻,利用报告基因的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转化藻细胞,p215 t-spp质粒显著提高转化率。研究了不同PEG浓度、转化时间及冰浴处理对转化率的影响。采用1%PEG能有效促进细胞吸收DNA,获得10.5‰的转化率。实验初步证明,带有螺旋藻启动子的报告基因gfp能够在钝顶螺旋藻中顺利表达。
王芬叶霁曹媛媛张海生甘旭华唐欣昀
关键词:钝顶螺旋藻启动子GFP基因转化率
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
Nutrismart接种剂在无氮培养基中从玻璃粉中释放Si的能力达到33.16μg·mL-1,在有氮培养基中接种剂从玻璃粉中释放Si的能力为24.42μg·mL-1;Nutrismart接种剂在无氮培养基中从钾长石粉中释...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
关键词:生态肥料玻璃粉钾长石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多菌株固定化细胞组合物连续发酵制醋方法
本发明涉及多菌株固定化细胞组合物连续发酵制醋方法。该方法所用A菌株为酿酒酵母<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I>,B菌株为巴氏醋杆菌巴氏亚种<I>Acetobacter pasteurianus...
唐欣昀章琦张建曹媛媛倪敬田陈晓琳孙乐妮常艳韩国民甘旭华沈玲
营养成分对红茶菌液中D-葡萄糖二酸-1,4-内酯和总酸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采用纯化的酵母菌和木醋酸菌菌株培养红茶菌液,利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培养液中D-葡萄糖二酸-1,4-内酯(DSL)的含量,考察不同配方对DSL产量的影响。用HPCE法在培养10 d的红茶菌液中稳定检测到DSL;采用麦芽糖与绿茶培养的红茶菌液中的DSL含量达1.09 g/L,远高于乌龙茶和蔗糖培养液中的0.28 g/L。发现有利于DSL合成的糖类依序是:麦芽糖>葡萄糖>蔗糖;茶叶依序是:红茶≥绿茶>乌龙茶;较高浓度的糖不利于DSL的合成。测定发酵液中还原糖、总酸的含量,计算得率(酸/糖耗),发现葡萄糖和麦芽糖、绿茶和红茶有利于红茶菌液的成熟,高浓度的糖抑制红茶菌液的成熟。DSL浓度约占总酸的6.5%~7.3%,与总酸显著相关(α=0.01)。
王侃甘旭华唐欣昀王硕檀华蓉
关键词:红茶菌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
Nutrismart接种剂在无氮培养基中从玻璃粉中释放Si的能力达到33.16μg·mL~(-1),在有氮培养基中接种剂从玻璃粉中释放Si的能力为24.42μg·mL~(-1);Nutrismart接种剂在无氮培养基,从...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
关键词:生态肥玻璃粉钾长石
文献传递
纳豆激酶基因的克隆和高效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克隆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基因,实现纳豆激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并对其表达条件进行研究,首先以从枯草芽孢杆菌中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包括信号肽、前导肽、成熟肽序列的前纳豆激酶原基因,将其克隆到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a-NK,成功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然后优化影响该基因表达的温度、时间和IPTG添加量等因素。结果表明,重组菌株BL21(DE3)-NK在20℃下培养、IPTG添加量为0.4 mmol·L-1、培养20 h时表达产物的纤溶活性最大,可达到81.73 U·mL-1,SDS-PAGE检测观察到1条38 kDa的蛋白条带,与预期相符。
王伟甘露甘旭华陈晓琳倪敬田唐欣昀
关键词:纳豆激酶枯草芽孢杆菌基因克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