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丽娟

作品数:2 被引量:50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小麦
  • 1篇育种
  • 1篇杂交
  • 1篇杂交组合
  • 1篇杂交组合后代
  • 1篇亲本
  • 1篇转座
  • 1篇转座因子
  • 1篇小麦骨干亲本
  • 1篇小麦育种
  • 1篇进化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组
  • 1篇骨干亲本
  • 1篇后代
  • 1篇SSR
  • 1篇MITE
  • 1篇WHEAT

机构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农学院

作者

  • 2篇石丽娟
  • 1篇尤明山
  • 1篇韩俊
  • 1篇李静婷
  • 1篇刘广田
  • 1篇杨作民
  • 1篇孙其信
  • 1篇刘志勇
  • 1篇张连松
  • 1篇解超杰

传媒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小麦TaEXPB2-1A基因启动子区MITE转座因子基因组和表达调控分析
石丽娟
关键词:小麦进化
小麦骨干亲本“胜利麦/燕大1817”杂交组合后代衍生品种遗传构成解析被引量:50
2009年
小麦地方品种燕大1817是我国小麦育种骨干亲本之一,胜利麦/燕大1817杂交组合是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基础组合。利用随机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21条染色体上的175对在胜利麦和燕大1817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每条染色体平均8.3对)分析了燕大1817和胜利麦对其38份后代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率。结果表明,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燕大1817对其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为26.8%,胜利麦对其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为43.6%;在部分同源群水平上,燕大1817对其后代衍生品种A、B和D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25.9%、25.7和26.4%,胜利麦对其后代衍生品种A、B和D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46.1%、39.1%和44.0%。说明引进种质对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起了重要作用。在染色体水平上,胜利麦对其后代衍生品种的21条染色体贡献率在20.0%~63.3%间,其中对1A染色体贡献率仅有20.0%,对7A染色体贡献率高达63.3%。骨干亲本燕大1817对其后代衍生品种的21条染色体贡献率在7.5%~44.2%间,其中对2A染色体贡献率仅有7.5%,对7D染色体贡献率可达44.2%。骨干亲本燕大1817对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较高的基因组(单元型)区段有7个,分别是3A上的Xwmc11–Xcfa2262、7B上的Xbarc1073–Xwmc475、1AL上的Xgwm357–Xwmc312、7DS上的Xbarc305–Xwmc506、4AS上的 Xgwm165–Xgwm610、1B上的Xwmc419–Xwmc134和2D上的Xcfd56–Xbarc228,其中,3A染色体上的Xwmc11–Xcfa2262区段对衍生品种贡献率高达77.5%。而胜利麦对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较高的基因组(单元型)区段有8个,分别是6BS上的Xwmc105-Xwmc397、3D上的Xgdm72–Xgdm8、2DS上的Xgdm5–Xgwm455、7AL上的Xbarc121–Xgwm332、5DL上的Xgwm174–Xwmc161、5BL上的 Xgwm499–Xbarc308、5A上的Xbarc141–Xgwm291和4BL上的Xgwm66–Xgwm251,其中6BS上的Xwmc105–Xwmc397区段对衍生品种的贡献率最高,达71.3%。这些基因组(单元型�
韩俊张连松李静婷石丽娟解超杰尤明山杨作民刘广田孙其信刘志勇
关键词:骨干亲本SSR小麦育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