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新
- 作品数:10 被引量:29H指数:2
-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军事政治法律更多>>
- 清代后期甘宁青地区人口与耕地变量分析被引量:12
- 2000年
- 古代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决定了人口和耕地是构成国力的两大经济因素,它们 的增减升降,一直被视为治乱兴衰的标志。因此,对清代后期甘宁青地区人口与耕地 的变量作对比分析,有助于认识当时这一地区的许多社会问题。文章分三个时期讨 论了清代后期甘宁青人口和耕地变量情况。从而认为:(一)人口和土地是两个互为 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因素。在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人口对土地有一个大致 合理的要求量,如果客观条件所提供的土地小于这个量,就会制约人口的发展。(二) 如果作长期的历史考察,就会发现在旧日的中国,耕地是一个缓变量,增减波动趋势 平缓;人口是一个激变量,波动趋势急剧,波动周期短。(三)人口往往表现为一个社 会问题,它的发展与否,除受土地制约外,又要受到多种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制约。而 土地主要表现为一个自然环境问题,它的增减变化主要受客观宜农土地状况及社会 人口改造自然能力的制约。
- 石志新
- 关键词:清代后期人口耕地
- 试论太平天国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误——朱元璋与洪秀全民族政策之比较研究被引量:2
- 1999年
-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指导制定不同民族政策的基本思想观念主要有二:一曰夷夏之防、华夷之辨;二曰四海一家、华夷同体。由这两种不同观念指导制定的不同的民族政策,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明初的朱元璋虽以“种族革命”相号召而起兵,但他执行华夷同体、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赢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和新生政权的巩固。而太平天国政权及其领袖洪秀全以夏尊夷卑、华夷之辨观念为指导,制定了狭隘的名为种族革命而实为种族复仇的民族政策,将打击清王朝与排斥、仇杀满人相混淆,把反封建与反满人相等同,在实践中导致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至多次发生屠杀旗兵满人事件。太平天国政权的最终失败,其原因固非止一端,但错误的民族政策应是这诸多原因中的一个。
- 石志新
- 关键词:民族政策华夷之辨
- 太平天国职官制度弊端管见被引量:1
- 1998年
- 石志新
- 关键词:太平天国职官制度天京事变军师
- 太平天国赋税制度的混乱与中央财力的匮乏被引量:1
- 1998年
- 石志新
- 关键词:太平天国赋税制度赋税征收中央政府圣库制度
- 清末甘肃地区经济凋敝和人口锐减被引量:11
- 2000年
- 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清末甘肃地区 (包括宁夏及青海一部分 )道光、咸丰时期人口的停滞或缓减 ,同治年间人口的锐减和光绪时期人口的恢复与波动等 。
- 石志新
- 关键词:清末人口自然灾害
- 延安精神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1996年
-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将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几十年来艰苦奋斗、艰辛探索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在七十年的发展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纳到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正是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党在这条道路的探索中,付出过巨大代价,但延安精神从确立到建国后的曲折发展历程。
- 石志新
- 关键词:延安精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经济体制改革
- 清代道光咸丰间吏治败坏情况述略被引量:1
- 1999年
- 清朝道先至咸丰年间,吏治、法制及军备全面腐败。更治的败坏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无官不贪,有吏皆污。各级官吏的贪赃枉法行为五花八门,主要有借支积欠,挪用亏短;“陋规”馈赠,相沿成习;巧立名目,浮收勒折;虚支滥报,监守自盗;政以贿成,官因钱得等等。(二)长官芾预,书吏作奸。许多官员不是应对迟钝,养尊处优,就是贩毒吸毒,挟妓宿娼。在选举上反映出的登进冒滥,流品很杂现象严重,特别是那些捐班官多是一些短于才干,急于求利之徒。由于各级官员昏庸无能,又贪图安逸,幕宾、书吏乘机执掌刑名钱谷、文牍批答之权。结果是营私作伪,弊端丛生,致使清政府病入骨育。
- 石志新
- 关键词:吏治
- 徐致靖与戊戌变法被引量:1
- 1999年
- 石志新
- 关键词: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光绪帝《清史稿》翰林院
- 清朝道咸之世军备废驰状况述略被引量:1
- 2002年
- 石志新
- 关键词:清朝道光时期咸丰时期政治腐败武装力量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再探讨
- 1997年
- 石志新
-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封建化石达开农民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