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玉华

作品数:19 被引量:375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3篇小麦
  • 11篇冬小麦
  • 4篇氮肥
  • 4篇栽培
  • 4篇栽培技术
  • 4篇栽培技术体系
  • 4篇不同栽培
  • 3篇氮素
  • 3篇氮素利用
  • 3篇氮素利用率
  • 3篇土壤
  • 3篇利用率
  • 3篇利用效率
  • 3篇茎秆
  • 3篇抗倒
  • 2篇氮肥水平
  • 2篇倒伏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土壤肥力

机构

  • 14篇山东农业大学
  • 7篇兖州市农业局
  • 2篇肥城市农业局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江苏徐州甘薯...
  • 1篇临沂大学

作者

  • 19篇石玉华
  • 7篇田奇卓
  • 5篇代兴龙
  • 4篇贺明荣
  • 4篇王成雨
  • 3篇任媛媛
  • 3篇刘鑫
  • 3篇李娜娜
  • 3篇陈晓光
  • 3篇徐凤娇
  • 3篇王振林
  • 3篇李慧
  • 2篇邓淑珍
  • 2篇史春余
  • 2篇裴艳婷
  • 2篇尹燕枰
  • 1篇彭佃亮
  • 1篇宁堂原
  • 1篇王树亮
  • 1篇尹承苗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山东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农技服务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宽幅播种提高不同播期小麦产量与氮素利用率被引量:37
2018年
为明确在较宽播期范围内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稳产的播种方式及其理论基础,采用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设计10月3日(早播)、10日(传统播期)、17日(晚播)和24日(再晚播)共4个播期处理(分别用D1、D2、D3、D4表示),研究了播种方式与播期互作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相对于常规条播,宽幅播种通过提高单位面积分蘖数和穗数,平均提高产量16.68%;通过提高氮素吸收效率(吸氮量/供氮量)、稳定或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吸氮量),平均提高氮素利用率(产量/供氮量)16.64%。随播期推迟,2播种方式下单位面积穗数、单穗籽粒质量分别呈降低和升高趋势,相对于D1和D2播期,宽幅条件下D3、D4播期的成熟期穗数下降比例显著低于条播,并与其单穗籽粒质量提高的比例相当,进而实现9.00 t/hm2水平的高产稳产;常规条播下晚播因穗数大幅下降导致减产,平均减产0.34 t/hm2。随播期推迟,2播种方式下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分别呈降低和升高趋势,相对于D1、D2播期,宽幅条件下D3、D4播期氮素吸收效率下降的幅度与氮素利用效率提升的幅度相当,因此仍可维持较高的氮素利用率;常规条播下晚播处理氮素吸收效率下降的幅度显著高于氮素利用效率提升的幅度,进而导致氮素利用率平均降低1.01 kg/kg。相对于常规条播,小麦生产上采用宽幅播种,在高产高效的同时可实现较宽播期范围内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稳定。
石玉华初金鹏尹立俊贺明荣贺明荣邓淑珍孙晓乐孙晓乐田奇卓
关键词:作物小麦播期宽幅氮素利用率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济麦2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济麦20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筛选与气候、生产条件相适应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济麦20(JM20)为供试材料,设置低密度适期早播精播栽培技术(T1)、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技术(T2)、中密度适期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T3)和高密度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T4)4种栽培技术体系。分析4种不同技术体系对JM20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JM20子粒产量以采用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技术最高,显著高于采用其他3种栽培体系的子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采用中密度适期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最高,显著高于低密度适期早播精播栽培技术,但与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技术和高密度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差异不显著。[结论]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技术更能实现JM20的高产高效,适宜于节水并兼顾全年产量为主地区应用。
石玉华田奇卓
关键词:栽培技术体系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和多效唑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的影响及其与抗倒伏性的关系被引量:89
2011年
【目的】明确氮肥和多效唑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影响,探讨氮肥和多效唑调节茎秆抗倒伏能力的机制。【方法】以小麦品种烟农21和藁城8901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氮肥和多效唑对小麦不同时期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木质素含量的影响以及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结果】同品种条件下,与低施氮(225 kg.hm-2)处理相比,高施氮(300 kg.hm-2)处理降低了茎秆苯丙氨酸转氨酶(PAL)、酪氨酸解氨酶(TAL)、肉桂醇脱氢酶(CAD)和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的活性,茎秆木质素含量、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降低。而喷施多效唑显著提高茎秆PAL、TAL和CAD的活性,木质素含量、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提高,倒伏面积和倒伏程度降低。相关分析表明,茎秆抗倒伏指数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5);木质素含量与PAL、TAL和CAD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4CL酶活性相关不显著。【结论】高施氮量处理降低了茎秆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和木质素含量,茎秆抗倒伏能力降低。而施用多效唑显著提高茎秆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和木质素含量,进而增强了茎秆抗倒伏能力。
陈晓光石玉华王成雨尹燕枰宁堂原史春余李勇王振林
关键词:小麦木质素酶活性
小麦茎秆木质素代谢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被引量:75
2011年
以抗倒性不同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观测了茎秆基部第二节间的木质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转氨酶(PAL)、酪氨酸解氨酶(TAL)、肉桂醇脱氢酶(CAD)和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活性以及不同时期茎秆抗折力和倒伏指数的变化,探讨木质素含量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不同小麦品种的茎秆木质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茎秆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的品种(济麦20和济麦22),其茎秆木质素含量高,PAL、TAL、CAD和4CL活性强。相关分析表明,茎秆木质素含量与实际倒伏率呈显著负相关(r=-0.83,P<0.05);与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r=0.86,P<0.05);PAL、TAL和CAD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8,0.77,0.85,P<0.05),4CL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呈不显著正相关(r=0.39,P>0.05)。研究表明,较高的PAL和CAD活性是木质素含量高的酶学基础,茎秆木质素含量可作为小麦品种抗倒伏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陈晓光史春余尹燕枰王振林石玉华彭佃亮倪英丽蔡铁
关键词:冬小麦抗倒性倒伏指数酶活性
宽幅播种对冬小麦‘泰农18’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28
2018年
为阐明小麦宽幅播种的增产增效效应,于2015—2016年小麦生育季在泰安、兖州试验点分别采用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两种播种方式,研究了播种方式对冬小麦‘泰农18’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方式、试验点及两者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其相关指标.在两试验点,相对于常规条播,宽幅播种均可通过提高单株与群体分蘖数和单株成穗数来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实现增产,在泰安、兖州点分别增产22.5%和15.4%;宽幅播种均可通过促进小麦氮素吸收积累、提高氮素吸收效率来提高氮素利用率,在泰安、兖州点氮素吸收效率分别提高27.7%和17.5%,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22.5%和15.4%.泰安点宽幅播种的增效效应尤为显著.生产上采用宽幅播种方式可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实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
初金鹏朱文美尹立俊石玉华邓淑珍邓淑珍贺明荣贺明荣
关键词:小麦氮素吸收利用氮素利用率
播种深度和播后淹水时间对冬小麦出苗率及冬前幼苗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11年
探讨淹水时间和播深对不同小麦品种出苗率及冬前幼苗健壮程度的影响,为秋种时易涝麦田合理播深提供依据;在池栽控制条件下,采用4个不同类型品种对播深和淹水时间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后淹水1~4天,可导致5种播深TN18的平均出苗率降低22.43%,越冬期单株干物重降低21.56%;JM20分别降低23.43%和18.46%;SN8355分别降低9.66%和19.86%;LM14分别降低6.21%和23.20%;说明淹水对两品种TN18和JM20出苗率的影响显著低于SN8355和LM14。淹水可使3cm地温降低0.47℃,5cm降低1.15℃。在淹水时间相等条件下,随播种深度的增加,对出苗率和幼苗质量的影响逐渐增大;在播深相同时,淹水时间越长影响越大。在播深2~6cm范围内,播种越浅出苗率和越冬期单株干物重越高,淹水对其的影响也越小,浅播是降低易涝地区渍涝灾害的有效措施;但由于浅播分蘖节基本处在2cm处,不利于抗寒和抗旱,因而该结果仅适于渍涝麦田应用。
刘鑫尹承苗李慧李娜娜石玉华徐凤娇田奇卓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深度出苗率幼苗质量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为探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光热氮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立足当季兼顾全年原则下筛选高产优质高效技术途径,为应对以持续变暖为特征气候环境下的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两种穗型三个品种为材料,将不同...
石玉华
关键词:冬小麦栽培技术体系水分利用率氮素利用率
文献传递
花后小麦叶面积指数与光合和产量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6
2012年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180 kg/hm2和240kg/hm2两个氮肥水平(纯氮),裂区设置75×104株/hm2,150×104株/hm2和225×104株/hm2三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叶面积指数与冬小麦光合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下部叶片叶面积指数(LLAI,倒4叶和倒5叶之和)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开花到花后14 d之前,上部叶片叶面积指数(TLAI,旗叶、倒2叶和倒3叶之和)和全部叶面积指数(WLAI,下部叶片和上部叶片之和)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并不呈必然的显著正相关关系(T18显著正相关,S15相关不显著),但花后14d至成熟期,两个品种的TLAI和WLAI均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产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无论是大穗型品种T18还是中穗型品种S15都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密度(T18以225×104株/hm2为宜,S15以150×104株/hm2为宜),降低氮肥用量(180 kg/hm2)实现高产。
王成雨代兴龙石玉华曹倩门洪文贺明荣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水平种植密度冠层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以济麦20和泰农18为试材,研究设置组装包括种植密度、播期、氮肥、灌水等栽培因子在内的低播量精播栽培技术(T1)、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技术(T2)、中播量适期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T3)和高播量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T4)4个栽培技术体系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T1-T4处理呈渐增趋势,而穗粒数和粒重则相反;各处理中以T2产量最高,但与T1无显著差异,以T4产量最低,T3居中。不同栽培技术体系间,以T2处理品质最优,但各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品种特异性:对于济麦20而言,T2处理主要是通过影响其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而有利于优质的形成,但对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等均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对于泰农18而言,主要是影响其湿面筋、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而对于蛋白质含量、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并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体系有利于协同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
石玉华代兴龙周晓燕田奇卓
关键词:冬小麦栽培技术体系籽粒产量
土壤肥力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两类氮源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5
2011年
为明确土壤肥力和施氮方式与冬小麦对两种氮源吸收利用的关系,采用15 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中两种土壤肥力和不同施氮方式下小麦植株对两种氮源的吸收利用特点。结果表明,在八个试验处理中,以高肥土壤、氮肥基施深度20cm、底追各50%处理的籽粒产量及构成三因素最高,是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最佳处理组合。越冬、拔节、开花、花后20d和成熟期小麦吸收肥料氮的平均比例随生育进程逐步递减,吸收土壤氮的比例则随生育进程逐步递增。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加各生育阶段氮素吸收总量,使成熟期肥料氮当季利用率提高10.51个百分点,肥料氮损失率降低4.6个百分点,但同时也降低了生育中后期对肥料氮的吸收及向籽粒的分配比例。施肥深度仅对拔节前氮素吸收积累和不同氮源比例影响显著,但深施可显著提高成熟期肥料氮的利用率并降低损失率。氮肥全部底施可提高越冬和拔节期的总吸氮量,并降低土壤氮的吸收比例;底追各50%施氮方式有利于生育后期氮素吸收积累,使成熟期肥料氮的当季利用率和损失率分别提高和降低2.72和13.5个百分点,但来自肥料氮和分配到籽粒中的比例却显著低于全部底施处理。
徐凤娇田奇卓裴艳婷李慧刘鑫李娜娜石玉华
关键词:冬小麦土壤肥力施氮方式不同氮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