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祁林

作品数:28 被引量:146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文化科学
  • 7篇艺术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电影
  • 4篇文化
  • 3篇香港电影
  • 3篇话语
  • 2篇大众
  • 2篇大众传播
  • 2篇电光
  • 2篇电视
  • 2篇电视传播
  • 2篇新闻
  • 2篇新闻传播
  • 2篇审美距离
  • 2篇视觉
  • 2篇受众
  • 2篇自我
  • 2篇文艺
  • 2篇文艺理论
  • 2篇乡愁
  • 2篇美学
  • 2篇接受美学

机构

  • 25篇南京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 25篇祁林
  • 1篇孟建
  • 1篇黄灿
  • 1篇叶蕾

传媒

  • 4篇现代传播(中...
  • 2篇广播电视大学...
  • 2篇新闻知识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学术界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新闻爱好者
  • 1篇新闻界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艺术百家
  • 1篇文化研究
  • 1篇2000(第...
  • 1篇第三届中国影...
  • 1篇中国高等院校...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6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窥视癖”的幻觉快感——电视文化庸俗化的心理根源被引量:8
2006年
电视媒介迎合观众“窥视癖”的需求是电视文化庸俗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电视真人秀节目、电视社会新闻、电视法制节目是满足观众“窥视癖”的代表。“窥视癖”的节目价值心理根源指向是观众肉身感官的刺激,而非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而后者正是电视“雅文化”形成的心理根源。
祁林黄灿
关键词:电视文化庸俗化心理根源
论公共关系新闻被引量:2
2002年
公共关系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公众、组织和传播.
祁林
关键词:公共关系活动新闻传播新闻价值
“善”之观看与视觉技术被引量:4
2017年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形成了两种关于"观看"的伦理/道德范式,一是立足于张扬主体性的观看之"善",其导向是一种强调自由的、认知真理的"看";二是立足于一种"善"的观看结构的营造。现代性以降,循着这两条线索,观看技术也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技术伦理/道德范式。一是鼓吹"眼睛延伸"的技术是道德/伦理指向的,即视觉技术"应该"让人们看得更多、更远;二是强调视觉技术首先"应该"营造一种"善"的观看结构,而这正是20世纪后阿多诺、福柯等思想家着力批判的技术之恶。
祁林
关键词:观看
论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叠加与干涉被引量:15
2000年
叠加与干涉是大众传播媒介新旧交替时必然经历的阶段。即在新媒介刚刚诞生 ,它自身的媒介逻辑、传播规律、适宜的传播对象以及稳定的受众群落都不成熟或者还根本没有成型时 ,此时新媒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老媒介的影响。老媒介的传播方法和技巧、传播内容、传播机制等等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新生媒介的运作。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媒介的干涉。随着各方面的发展 ,新媒介日渐成熟 ,它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媒介个性和媒介逻辑 ,以及独特的发展轨迹 ,并且对老媒介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媒介的叠加。世纪之交 ,英特网正咄咄逼人地崛起 ,由于技术和机制等方面的不成熟 ,本文认为它目前正处在媒介发展的干涉阶段 ,它和传统媒介正在相互借鉴和影响。一旦独立之后 。
祁林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
试论接受美学与传播学的互动关系被引量:7
1997年
科学史证明,一门科学生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这门科学的需要程度。由于人类传播活动的渊源流长和纷繁复杂.因此,传播学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各种实际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它超越了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在伽达默尔的新解释学和哈贝马斯的交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美学家们日益意识到“读者之维”在审美过程中重要地位的产物。时至本世纪下半叶,接受美学和传播学在理论上获得了长足进展。此时,信息时代悄然逼进,大众文化勃然兴起。一方面,传播学的触角延伸至各种学科领域,政治传播学。
祁林
关键词:接受美学传播学审美距离文艺理论受众研究
电光碎影的乡愁——论香港电影的怀旧意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中出现了明显的怀旧意蕴。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上的怀旧,即相当一部分的香港电影是以香港社会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二是精神气质上的怀旧,这表现在香港电影中洋溢着对已经逝去的一种情...
祁林
关键词:香港电影题材选取
景观电影之“景观”魅力探源
<正>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无疑是世界影视图景不断被刷新的重要动因之一,这种技术对电影造成的最直观的改变就是越来越有能力制造出令人炫目的电影图像刺激观众的视觉。从《阿甘正传》中阿甘和历代总统见面的镜头的拼贴,到《泰坦尼克号...
祁林
文献传递
网络思维方式及其对电视传播的影响被引量:2
2002年
多媒体的传播形态将成为未来人们信息接受的普遍方式 ,因此 ,不同媒介接受行为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之间就有了相互影响的可能。从电视的角度看 ,我们可以将网民看成是喜欢上网的观众。而网络的运作规则对网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时间上网形成的思维方式 ,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电视信息的接受。因此 ,为了顺应这一趋势 。
祁林
关键词:电视传播受众思维结构思维状态思维意识思维逻辑
香港怀旧电影与文化认同被引量:8
2008年
怀旧是现代人"身份认同"的一个有效手段,香港电影中的怀旧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中华民族的传统"、"香港精神"和"现代香港的社会变迁历史",这三者分别对应"中华民族的中国人"、"香港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人"的三种身份认同。香港电影人用"怀旧"来表征"身份认同"是在香港这样一个现代性的风险社会中努力建构"美学共同体"的结果。
祁林
关键词:香港电影身份认同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红段子”—表征、结构与文化被引量:5
2010年
经典的政治传播研究往往由两类学科所统摄:政治学和社会学。结合信息社会的背景,前者一般在信息传播的语境下,对政治学的传统问题重新进行梳理和理论考察,提出诸如"数字民主"(布莱恩.罗德,《数字民主》)、"虚拟政治"(马克斯.斯劳卡,《大冲突》)等命题,进而探讨信息时代"政治"的真谛;而后者则关注政治信息的传播效果以及相应的社会影响,典型的如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深入探讨了网络的政治管理和传统线性政治管理之间的不同。用"文化研究"来研究政治传播则不同:一则"文化研究"认为文化是"生活方式",因此政治不仅是政府和政客们的事情,也是引车卖浆之流们的事情;二是文化研究特别关注所谓的表征(repre-sentation),即将政治符号化的力量和路径,以及支配这种力量和路径的意识形态。本组专辑的四篇文章正是从这两个角度切入了政治传播。朱丽丽的《民族话语、视觉奇观与消费主义》以2010年春晚为分析对象,探究了这场晚会中的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进而从社会心理与商业逻辑两个角度对这两种话语的形成路径和社会心理做了细致分析;杨德睿的《认同焦虑与肉体偏执狂:台湾传媒的政治煽色腥的根源探析》以台湾政坛为研究对象,探讨所谓"煽色腥"(sensationalism)的信息传播为何在台湾政坛能大行其道,其根源并非全在于政客的政治目的和媒介的传播目的,而是台湾人"认同焦虑"进而对感性过于偏执的产物;汤筠冰的《国家仪式的视觉转向及其传播的路径转型》敏锐地提出来一个命题,即随着传媒的发展,国家仪式的传播开始视觉化,其发挥政治效应的机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进而带来了一种政治文化的转型;祁林的《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红段子》用霍尔(Hall)"表征"的研究方法考察了所谓"红段子"在中国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政治�
祁林
关键词:信息网络化网络参政网络社会施政行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