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宏波

作品数:108 被引量:550H指数:17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22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8篇农业科学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5篇小麦
  • 45篇秸秆
  • 41篇旱地
  • 35篇土壤
  • 29篇水分
  • 27篇膜覆盖
  • 26篇地膜
  • 26篇地膜覆盖
  • 26篇冬小麦
  • 21篇土壤水
  • 19篇马铃薯
  • 17篇土壤水分
  • 15篇土壤温度
  • 15篇温度
  • 13篇地冬
  • 13篇旱地冬小麦
  • 12篇秸秆覆盖
  • 11篇水分利用
  • 10篇水分利用效率
  • 10篇利用效率

机构

  • 106篇甘肃农业大学
  • 12篇兰州城市学院
  • 4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甘肃省工程咨...
  • 1篇甘肃省政府投...
  • 1篇甘肃省农牧厅
  • 1篇庆阳市农业科...

作者

  • 106篇程宏波
  • 67篇柴守玺
  • 60篇常磊
  • 46篇杨德龙
  • 31篇刘媛
  • 28篇栗孟飞
  • 21篇黄彩霞
  • 17篇幸华
  • 16篇韩凡香
  • 15篇杨长刚
  • 11篇马军民
  • 10篇孙萍
  • 7篇陈玉章
  • 7篇李瑞
  • 7篇兰雪梅
  • 6篇李辉
  • 5篇逄蕾
  • 5篇陈菁菁
  • 5篇李博文
  • 4篇李唯

传媒

  • 13篇麦类作物学报
  • 11篇干旱地区农业...
  • 8篇甘肃农业大学...
  • 7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核农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作物杂志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山西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年份

  • 3篇2024
  • 9篇2023
  • 10篇2022
  • 5篇2021
  • 8篇2020
  • 20篇2019
  • 13篇2018
  • 7篇2017
  • 12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调控下小麦RIL群体灌浆期茎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与转运的遗传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以小麦RIL群体(陇鉴19×Q9086,F8)120个株系及其亲本为供试材料,研究雨养(DS)和正常灌溉(WW)条件下,小麦灌浆期不同发育阶段主茎不同节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及穗粒重的遗传特点及各目标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RIL群体各目标性状变异广泛,变异系数在2.7%~62.1%(DS)和1.9%-52.1%(WW),多样性指数在0.61—0.90(DS)和0.64~0.89(WW),且存在超亲分离.各目标性状表型受基因型、水分环境、节位和发育时期的显著影响.其中,WSC含量受发育时期的影响较大,WSC转运率具有显著的水分和节位主导效应,而WSC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受基因型、节位和水分的共同作用.开花初期和灌浆中期WSC含量、花前WSC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之间普遍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干旱条件下其相关系数更高.各目标性状的遗传力较低(hB^2在干旱条件下为0.31~0.56,灌溉条件下为0.44~0.67),控制各目标性状的遗传基因对数在6—29对(DS)和3~19对(WW).表明该群体对所考察性状有贡献的等位基因在其后代群体中得到广泛分离,其表达易受水分环境的影响,符合典型数量性状特点.
杨德龙栗孟飞程宏波柴守玺李唯
关键词:小麦RIL群体干旱胁迫
覆盖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为探究旱地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增产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的特征,在甘肃省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陇中2号”为材料,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栽培(BS)、地膜覆盖栽培(PF)和无覆盖露地栽培(CK)3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征、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BS和PF显著提高了花后旗叶光合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率,且BS在生育后期优于PF。BS整个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高于CK,而PF仅生育前期发挥正效应,生育中、后期出现了负效应。BS生育前中期胞间CO 2 浓度、生育中后期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PF和CK,前者分别高出2.8%~8.2%和 6.7%~11.3%,后者分别高出30.3%~44.8%和27.5%~39.3%。PF在灌浆中期以前,BS在整个花后生育期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后旗叶 F v/F m、F′ v/F′ m、ΦPSⅡ、qP、ETR,降低了NPQ。BS较PF和CK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输入籽粒量和对籽粒粒重的贡献率,2个指标分别增加2.6%、1.0%和14.2%、8.6%。BS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产量,较CK增产 35.4%。说明秸秆带状覆盖能显著改善旱地冬小麦花后光合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转运,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陈影慧程宏波刘媛常磊柴守玺杨德龙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特性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2022年
为了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在西北半干旱区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黑膜大垄覆盖(PM)和露地无覆盖(CK)3种栽培处理,研究了不同覆盖条件下马铃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物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SM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植株细胞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能力,维持了较高的渗透性,与CK相比,S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降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分别降低14.4%、10.0%;平均显著提高可溶性糖(WSC)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17.1%、15.4%、22.5%和27.5%。与CK相比,P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提高MDA、Pro、WSC含量和SOD、CAT活性,分别提高14.3%、38.6%、17.1%、15.2%和8.5%;平均显著降低POD活性17.1%。覆盖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产量,与CK相比,S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12.9%,P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29.2%。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SM处理产量与POD、SOD、CAT活性高度关联,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5321、0.5556和0.5433,而PM处理产量仅与Pro含量高度关联,关联度系数为0.7090。可见,秸秆带状覆盖能增强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提高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降低膜质过氧化水平,有效延缓马铃薯早衰,提高马铃薯产量。
黄金文杨成存韩凡香包正育柴守玺程宏波马建涛黄彩霞逄蕾常磊
关键词:地膜覆盖马铃薯旱地
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2
2014年
为探明西北雨养旱地不同覆盖模式的土壤温度效应及冬小麦籽粒产量特点,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夏季覆膜(T11)、秋季覆膜(T12)、上茬旧膜覆盖(T13)、夏季覆膜+麦秆还田(T14)、碎秆夏覆盖(T21)、整秆夏覆盖(T22)和露地对照(CK)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度及籽粒产量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1)覆膜和秸秆覆盖均有明显增温和降温效应(P<0.05).与CK相比,二者的增温效应主要集中在拔节前,覆膜增温效果大于秸秆覆盖;拔节后有明显的降温效应,秸秆覆盖降温效果大于覆膜.覆盖处理冬小麦全生育期5 ~ 25cm土层平均温度以上茬旧膜(T13)增温最明显,较CK高0.24℃,以碎秆夏覆盖(T21)降温效应最明显,较CK低0.68℃.(2)覆盖的增温效应主要出现在早晨,而降温效应主要在中午和傍晚.(3)覆盖处理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单位面积籽粒产量(5.0% ~29.0%,P<0.05),覆膜处理比秸秆覆盖提高幅度更大,覆盖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明显提高了穗数和千粒重.因此,在西北雨养旱地采用覆盖模式种植对冬小麦生长季土壤温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同时可显著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以夏季覆膜(T11)籽粒产量最高.
陈玉章柴守玺范颖丹程宏波黄彩霞谭凯敏常磊杨长刚
关键词: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土壤温度冬小麦
小麦穗粒数QTL整合与元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小麦穗粒数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为发掘控制小麦穗粒数(KNS)的真实主效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借助小麦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对来自不同遗传作图群体的控制小麦穗粒数的163个QTL位点进行图谱整合、映射和元分析。结果表明,目标性状QTL在小麦21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在2B染色体上最多,在7D染色体上最少;建立控制小麦KNS的QTL一致性图谱,最终获得35个一致性QTL(meta quantitative trait loci,MQTL)位点及其紧密连锁的候选分子标记,置信区间最小可达到0.55cM。
左煜昕马靖福刘媛张沛沛栗孟飞栗孟飞程宏波幸华幸华
关键词:小麦穗粒数
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阶段耗水量特征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为明确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田土壤耗水、耗水规律、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在陇中半干旱农区设置了玉米秸秆带状双行覆盖(SSM2)、玉米秸秆带状单行覆盖(SSM1)、玉米秸秆全覆盖(SFM)、地膜春覆盖(PMS)和地膜秋覆盖(PMA)5种覆盖方式,以传统露地平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2年试验中,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处理土壤贮水消耗量较CK分别增加13.5,14.8 mm。玉米秸秆带状覆盖能显著提高降水对马铃薯耗水贡献率,不同降雨年型内均以SSM2处理贡献率最高,2年分别为95.6%和94.3%。于CK相比,覆盖处理均降低了生育前期(播种-块茎形成期)耗水量,地膜覆盖显著增加了生育中期(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耗水量,玉米秸秆带状覆盖显著增加了生育后期(淀粉积累期-收获期)的耗水量。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分别能使马铃薯干薯产量增加27.9%和24.2%,干薯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1%和19.3%。综上可知,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处理能显著增加马铃薯生育时期内农田土壤贮水消耗量,并改善马铃薯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耗水,减少旱地马铃薯农田无效耗水,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干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纪文宁程宏波李亚伟兰雪梅钱玉平兰雪梅常磊
关键词:耗水特征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旱地冬小麦植株磷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对覆盖方式的响应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探究不同覆盖措施对籽粒产量形成的磷素需求量和生理效率的影响,为西北雨养半干旱地保护性栽培措施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于2017—2019年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半干旱雨养区进行2 a大田试验,设置了3种处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和露地种植(CK)),调查了不同覆盖方式下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植株磷元素吸收量,并计算冬小麦磷元素生理效率和需求量。结果表明,与CK相比,2年度PM和SM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分别平均提高12.7%、10.7%,磷肥偏生产力相应分别平均提高12.7%、10.7%;PM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2 a分别显著降低54.4%和18.6%;PM处理籽粒养分形成的磷素生理效率2 a分别显著提高6.5%和8.0%,相应磷素需求量分别降低6.5%和7.3%。与CK相比,SM处理在2019年籽粒养分形成的磷素生理效率显著提高10.2%,相应的需磷量显著降低9.8%。覆盖栽培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磷肥偏生产力和籽粒磷元素形成的养分生理效率,并可降低籽粒养分形成的需磷量。
程宏波
关键词:冬小麦磷素玉米秸秆覆盖地膜覆盖
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分时期分土层研究了小麦和玉米两种秸秆在不同处理下还田对西北雨养农区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各处理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在时期上表现为前期大于后期,以越冬期的土壤墒情差异最大;在土层上表现为下层大于下层,以120—150cm土层处理间差异最大。总体表现为:土壤含水量的差异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和土层加深而减小。同时,除小麦秸秆还田后不覆膜不镇压(T6)外其余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CK。其中,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小麦秸秆还田;秸秆还田不覆膜,镇压(T2,T5)高于不镇压(T3,T6)。全生育期200cm土体墒情秸秆还田好于露地(CK),秸秆还田覆膜(T1,T4)好于不覆膜(T2,T3,T5,T6)。无论是增产还是保墒,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组合模式是最好的。
王燕培柴守玺陈玉章杨长刚常磊谭凯敏程宏波黄彩霞逄蕾
关键词: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土壤水分
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雨养区马铃薯农田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22年
为探明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热量传递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18-2019年进行,设置不同覆盖材料(地膜、秸秆)、覆盖时期(秋、春)、露地(CK)5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热量传递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土层温度存在显著差异。与CK相比,2个生长季秸秆带状覆盖显著降低0~25cm土层土壤温度0.6℃~0.9℃,降温幅度为秋覆盖大于春覆盖,地膜覆盖提高土壤温度0.3℃~0.7℃。不同时期相比,地表覆盖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降温效应秸秆带状覆盖大于地膜覆盖,而增温效应地膜覆盖大于秸秆带状覆盖。地温日变化随气温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覆盖显著抑制地温波动。覆盖具有"双抑制效应",在低温时段抑制了土壤热量向大气的散失,高温时段抑制了地表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且秸秆覆盖优于地膜覆盖,秋覆盖优于春覆盖,与CK相比,2个生长季秸秆覆盖温度梯度降低7.3~7.8℃/m,地膜覆盖降低3.4~6.3℃/m。秸秆带状覆盖增产14.7%,地膜覆盖增产25.3%,处理间单薯重的差异是引起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秸秆带状覆盖在西北雨养区马铃薯生产中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杨志楠黄金文韩凡香李亚伟马建涛柴守玺程宏波杨德龙常磊
关键词:地膜覆盖土壤温度马铃薯
2003年-2009年中国旱地小麦品种蛋白质品质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本试验研究近3年来中国不同区域旱地小麦蛋白质品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小麦品种改良和食品加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2003年-2009年我国4个国家区域试验冬、春小麦旱地组的217个区试品种(系)小麦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稳定时间和最大拉伸阻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旱地春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平均高于旱地冬小麦,3项指标以东北春麦旱地组最高;按照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分类,强筋和中筋品种比例分别为12.4%和30.9%,弱筋小麦品种只占0.5%。比较9个品质指标品种间的变异,以面团稳定时间最大、容重最小。稳定时间的变异约为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10倍以上,而后两者变异程度相近。
韩凡香常磊柴守玺杨长刚杨德龙程宏波马军民逄蕾黄彩霞
关键词:旱地小麦品质性状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