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成像
  • 4篇16层CT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瘤
  • 3篇血管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造影术
  • 2篇输尿管
  • 2篇尿管
  • 2篇平台骨折
  • 2篇主动脉
  • 2篇胫骨
  • 2篇胫骨平台
  • 2篇胫骨平台骨折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机构

  • 15篇郴州市第一人...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作者

  • 15篇罗学军
  • 7篇郑海军
  • 5篇陈华平
  • 4篇王向日
  • 3篇张新保
  • 3篇李晓杰
  • 2篇周海军
  • 2篇谢建功
  • 2篇张任华
  • 2篇曹勇军
  • 2篇欧阳朝文
  • 2篇汤嘉泉
  • 2篇刘金才
  • 1篇刘楚芝
  • 1篇黄小伟
  • 1篇刘文姬
  • 1篇黄忠雄
  • 1篇胡六才
  • 1篇胡石腾
  • 1篇何玉成

传媒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湘南学院学报...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0
  • 6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阑尾黏液囊肿一例
2008年
陈华平张任华罗学军蒋莎莉李晓杰
关键词:阑尾黏液囊肿右下腹肿块移动性浊音液性暗区阑尾根部表面糜烂
主动脉峡部假性动脉瘤一例
2007年
郑海军汤嘉泉罗学军李晓杰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主动脉峡部活动后心悸高血压病史胸部疼痛收缩期
三维增强MRA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3D CE-MRA和DSA检查,分别在所获得的图像上测量颈动脉狭窄的直径狭窄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3D CE-MRA共发现颈动脉血管狭窄39处,37处与DSA分级相符合,高估2处,其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100%,97.8%~99.0%、97.9%~98.5%(K值=0.928~l),颈内动脉虹吸段为10%,92.5%、93.5%(K值=0.657)。结论三维CE-MRA是对颈动脉狭窄筛查、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的最佳检查方法,能基本替代DSA检查。
王向日谢建功张新保全凌峰欧阳朝文刘金才罗学军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对比剂增强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16层CT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2008年
目的探讨16层CT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16层CT容积扫描,并应用ADW4.2工作站,对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成像(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观察,依照骨折分型评估胫骨平台劈裂和塌陷的程度,并与X线平片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53例中,根据Schatzker和McBroom胫骨平台骨折6型分类法,Ⅰ型15例,Ⅱ型18例,Ⅲ型7例,Ⅳ型6例,Ⅴ型4例,Ⅵ型3例。X线平片检查漏诊7例,16层CT见髁间嵴后方或胫骨平台外髁撕脱小骨片,诊断为隐匿性骨折,其中伴有髌韧带断裂和内侧副韧带部分断裂各2例。结论16层CT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质碎裂程度和移位的距离,以及关节面塌陷情况等,对术前分型、制订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罗学军郑海军
关键词:16层CT胫骨平台骨折
16层螺旋CT尿路三维重建在泌尿系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8
2008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尿路三维成像在泌尿系梗阻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参照IVU检查方法,对91例B超、KUB及IVU未明确病因的泌尿系梗阻性病变病例,行16层螺旋CT扫描,利用后处理技术对扫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结果:16层螺旋CT尿路造影清晰显示泌尿系的解剖结构,以及病变和尿路之间的空间关系。91例患者中,泌尿系结石51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0例,肾位置异常6例,巨输尿管1例,腔静脉后输尿管3例、输尿管良性狭窄11例,前列腺囊肿伴右肾缺如1例,输尿管结核4例,腹膜后肿瘤压迫输尿管4例,结石和肿瘤病例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CT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100%。结论:16层螺旋CT尿路三维成像对显示泌尿系梗阻性病变快捷、安全可靠,可作为诊断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方法之一。
黄忠雄何玉成胡六才李姝毅卢芳华刘文姬罗学军
关键词:泌尿系疾病输尿管梗阻
脑型肝豆状核变性的磁共振诊断价值探讨
2007年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脑MRI变化特点,探讨MRI对脑型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其中平扫14例,增强扫描3例。结果病变主要累及丘脑、基底节、脑干,常见表现为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灶,FLAIR序列6例出现低信号灶。结论MRI诊断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有效、可靠,其信号变化可反映病程并判断疗效及预后。
刘金才王向日欧阳朝文陈华平罗学军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肝豆状核变性
胆石性肠梗阻1例被引量:1
2008年
患者女,80岁。上腹阵发性隐痛1个月,伴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胆汁样液体,每天2次,每次约50ml,纳差,大便7日未解,小便正常。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较活跃。既往有胆总管结石病史,无手术及外伤史。CT平扫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积气(图1、2),胆总管最大直径2.8cm,胆囊萎缩,其内见一点状高密度灶,十二指肠水平部见一同心圆状病变,
陈华平罗学军
关键词:胆结石肠梗阻
动态静脉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动态静脉尿路造影 (DIVU)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或碎石、中药治疗排出体外 ,或经逆行造影证实的输尿管结石患者 1 0 5例 ,DIVU检查 1 0 5例 ,B超检查 93例。分析 1 0 5例DIVU的影像效果 ,并将DIVU与B超的诊断结果对照。结果  ( 1 )DIVU、B超对直径≥ 5mm的输尿管结石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91 .80 % ( 5 6 6 1 )和92 .86 % ( 5 2 5 6 )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对直径 <5mm的结石 ,DIVU准确率 ( 97.73% ,4 3 4 4)明显高于B超 ( 6 7.5 7% ,2 5 37)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 2 )DIVU显示患侧输尿管扩张征机率为 90 .4 8% ( 95 1 0 5 )。结论 DIVU可提高输尿管扩张征象显示率 ,对输尿管结石诊断准确性高。尤其对直径 <5mm的结石明显优于B超 ,是诊断输尿管结石的可靠检查方法。
胡石腾陈华平胡涛汤加泉刘楚芝罗学军张新保
关键词:动态静脉尿路造影输尿管结石
16层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16S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脑血管病变行16SCTA检查,应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37例中诊断出颅内动脉瘤32例,脑血管畸形5例。16SCTA的VR、MIP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1~3级分支的显示率为100%,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对脑血管畸形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16SCTA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脑血管病变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郑海军周海军曹勇军罗学军
关键词: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
颅内动脉瘤的CTA和MRA评价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通过与MR血管造影(MRA)的对比分析,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和MRA资料,全部病例均行CTA检查,其中18例行MRA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和动脉瘤夹闭术作为参考标准,比较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在37例中,DSA和动脉瘤夹闭术证实45个动脉瘤,其中35例42个动脉瘤CTA显示良好,16例21个动脉瘤MRA显示良好。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3.3%(42/45),MRA为91.3%(21/23)。结论CTA可作为临床筛查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必要时可选择MRA、DSA。
罗学军郑海军
关键词:CTAMRA颅内动脉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