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彩云

作品数:4 被引量:93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易氧化有机碳
  • 3篇有机碳
  • 2篇水土
  • 2篇水土保持
  • 2篇水土保持耕作
  • 2篇土壤
  • 2篇轮作
  • 2篇黄土高原
  • 2篇耕作
  • 2篇保持耕作
  • 1篇氮肥
  • 1篇氮素
  • 1篇玉米
  • 1篇碳氮
  • 1篇碳氮比
  • 1篇土壤氮
  • 1篇土壤氮素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机构

  • 4篇兰州大学

作者

  • 4篇罗彩云
  • 3篇南志标
  • 3篇高崇岳
  • 3篇沈禹颖
  • 1篇王先之
  • 1篇牛伊宁
  • 1篇杨晶
  • 1篇邹亚丽
  • 1篇樊丽琴
  • 1篇段廷玉
  • 1篇陈文
  • 1篇陆妮

传媒

  • 2篇草业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6
  • 2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水土保持耕作下甘肃庆阳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
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原定位研究了4种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还田(nts)对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动态等理化性质的影...
罗彩云
关键词:黄土高原轮作系统水土保持耕作易氧化有机碳土壤理化性质
文献传递
苜蓿后茬冬小麦对氮素的响应及土壤氮素动态研究被引量:19
2005年
2001至2004年,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原定位研究了施氮和不施氮对比条件下,4龄苜蓿后茬冬小麦对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4龄苜蓿后茬冬小麦产量对氮连续3年有响应,至第3茬,施氮显著增加籽粒产量(P<0.05),促进了第1茬冬小麦对氮的吸收,与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第2茬冬小麦对氮肥的利用率最高,达47%,不施氮下土壤氮素处于亏缺状态,第1年的亏缺量最大、第2年最小;施氮明显增加第2茬冬小麦0~60 cm 土层中硝态氮的含量,且硝态氮的累积峰从2003年的0~60 cm土层,转移到2004年的60~200 cm, 表明氮有一定程度的向下淋溶.在黄土高原,4龄苜蓿后茬种植头茬作物可不施氮肥.
邹亚丽马效国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陈文罗彩云段廷玉陆妮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氮素氮肥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47
2010年
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3种保护性耕作: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对玉米-大豆-小麦轮作系统产量和土壤全氮、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1至2007年,10茬作物的总产量在ts、nts处理下分别比t提高3.63和1.62t/hm2,而nt处理则比t处理显著降低2.48 t/hm2。7年后,tt、s、nt和nts处理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5.4%,30.2%,16.2%和49.5%。总有机碳含量相应提高2.5%,18.7%,11.7%和74.0%,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ts,nt和nts处理下分别比t处理提高16.0%,16.2%和38.1%;土壤碳氮比在tt、s、nt和nts处理下较之7年前分别降低了11.41%,8.54%,3.91%和2.72%,ts、nt和nts处理下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t处理提高12.6%,20.1%和46.6%,说明秸秆覆盖+免耕均有利于提高该轮作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改善碳库质量。
杨晶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牛伊宁王先之罗彩云李光棣
关键词:免耕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碳氮比
水土保持耕作下陇东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动态被引量:31
2005年
在陇东黄土高原定位研究了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4种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1)、耕作覆草(T2)、免耕(T3)和免耕覆草(T4)对作物产量和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年至2004年,经过2个轮作周期后,4个处理下作物产量无显著差异;免耕+秸秆还田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比传统耕作处理下显著增加2.44g/kg,易氧化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和水稳性团粒结构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水土保持耕作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积极促进作用。易氧化有机碳组分可指示轻壤质地土壤对耕作措施的响应,水土保持耕作对产量增加的效应滞后于其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良好效应。
罗彩云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CHAN Yin樊丽琴
关键词:易氧化有机碳可持续发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