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纯兵

作品数:23 被引量:65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颌骨
  • 16篇下颌
  • 16篇下颌骨
  • 11篇骨生成
  • 10篇电穿孔
  • 10篇穿孔
  • 9篇下颌骨牵引
  • 9篇基因
  • 8篇疗法
  • 8篇基因疗法
  • 7篇牵张
  • 7篇细胞
  • 5篇乳头
  • 5篇乳头内陷
  • 5篇内陷
  • 5篇成骨
  • 4篇蛋白
  • 4篇牵引成骨
  • 4篇细胞生长
  • 4篇细胞生长因子

机构

  • 16篇泸州医学院附...
  • 10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濮阳市人民医...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23篇胡纯兵
  • 23篇吴国平
  • 15篇何小川
  • 13篇郭力
  • 8篇周滨
  • 7篇李绍兰
  • 5篇尹康
  • 4篇兰永树
  • 4篇高志丹
  • 4篇刘震
  • 2篇刘希
  • 2篇杨志惠
  • 2篇黎德平
  • 2篇安彦川
  • 2篇贺小虎
  • 2篇谢敏凯
  • 2篇戴浩
  • 1篇张春丽
  • 1篇滕利
  • 1篇陈小平

传媒

  • 10篇中华医学美学...
  • 5篇中华整形外科...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年份

  • 2篇2019
  • 5篇2017
  • 2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创法矫治乳头内陷的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乳头内陷是女性常见的乳头畸形,发生率为2%,不仅影响外观,也可导致哺乳困难和乳腺炎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困扰。目前普遍认为,乳头内陷由乳头和乳晕的平滑肌发育不良、输乳管发育缺陷、乳头下支撑组织缺乏等因素造成。Schwager等将上述原因归结于乳头中胚层发育障碍。乳头内陷可分为3度:轻度:乳头下纤维束少见或无,
周滨吴国平胡纯兵何小川
关键词:乳头内陷微创法矫治乳腺炎症发育缺陷发育障碍
持续弹性外牵引对小型猪乳头及其支撑组织胶原含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观察持续弹性外牵引对小型猪乳头及其支撑组织胶原含量的影响,探讨该技术矫正乳头内陷的作用机制。方法取3月龄雌性小型猪3只,体重18.5~22.0kg,每只均有12个乳头。实验分为两组:每只猪取4个乳头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共12个乳头;其余8个乳头行持续弹性外牵引,作为实验组,共24个乳头。于牵引后2、4、8、12周取乳头及其支撑组织行HE染色观察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饱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组织中Ⅰ、Ⅲ型胶原分布及含量变化,结合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HE及饱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示:对照组各时间点结构均正常;随观察时间增加,实验组表皮增厚,基底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等增生明显,Ⅰ、Ⅲ型胶原含量及密度均逐渐增加。实验组牵引后4、8、12周Ⅰ型胶原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8、12周时Ⅲ型胶原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牵引后2、4周,实验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弹性外牵引可促进小型猪乳头及其支撑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分泌Ⅰ、Ⅲ型胶原,增加支撑组织的厚度与乳头高度,改变胶原纤维的排列。
吴国平何小川安彦川胡纯兵杨志惠郭力滕利
关键词:乳头内陷胶原含量
不同时间基因转染对兔下颌骨牵引区BMP-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于不同时间体内转染重组质粒人形态蛋白-2和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真核细胞共表达载体(pIRES-hBMP2-VEGF165)对兔下颌骨牵引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4组,均于双侧下颌骨截骨后置入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经过3d潜伏期后开始牵引,牵引速度0.8 mm/d,连续牵引10d进入固定期.A、B、C组动物分别于术后立即、术后3和14d,在双侧牵引区注射2μg(0.1 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D组不进行基因转染,4组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固定l、2、4周处死,取材行免疫组化检测新生骨中BMP-2的表达情况,并应用CMIAS系列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结果 BMP-2在牵引区肉芽组织中的炎性细胞如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少量沿牵张方向排列的新生幼稚骨小梁表面的成骨细胞、骨细胞和骨周围结缔组织中表达.固定1和2周,B组阳性表达蛋白平均吸光度(MA)值和积分吸光度(IA)值,B组(0.58 ±0.03和0.34±0.02),与A组(0.42±0.02和0.31 ±0.01)、C组(0.32±0.01和0.30±0.01)、D组(0.27±0.01和0.23 ±0.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0.42±0.02和0.31 ±0.01)、C组(0.32±0.01和0.30±0.01)与D组(0.27 ±0.01和0.23±0.02)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4周时A、B、C、D各组BMP-2表达均减弱,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牵引开始时进行基因转染更能促进牵引过程中BMP-2的表达,从而刺激牵引区骨基质合成和诱导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细胞等的增殖分化,更能有效地促进骨的生长和修复,提示牵引开始时转染可能是基因转染的最佳时间.
李绍兰胡纯兵上官文松何小川郭力吴国平
关键词:电穿孔骨形态发生蛋白2
持续弹性外牵引对雌性小型猪乳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β1转化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2013年
目的观察持续弹性外牵引过程中雌性小型猪乳头及其支撑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变化,探讨持续弹性外牵引矫治乳头内陷的机制。方法选用3只雌性小型猪,每只各12个乳头;随机选取4个乳头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乳头安置自制弹性可调式牵拉矫治器进行持续外牵引。于牵引后第2、4、8、12周分别各切取1个空白对照组乳头和2个被牵引乳头,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时期bFGF和TC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牵引后各时期bFGF及TGF-β1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FGF的阳性表达在牵引4周时达到最高水平,与12周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F-β1的阳性表达在牵引2周时达到最高水平,同8周、12周牵引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GF和TGF-β1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持续弹性外牵引可刺激小型猪乳头组织中bFGF和TGF-β1的合成和分泌增加。
周滨吴国平胡纯兵何小川
关键词:乳头内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过程中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截骨后3d开始以0.8mm/d速度行下颌骨牵引,连续牵引7d后,随机分为A、B、c、D、E5组,每组9只,分别在牵引区注射2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pIRES—hBMP2、pIRES—hVEGF165、空质粒pIRES和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后,均施加电穿孔刺激。各组分别于固定期第7、14、28天处死动物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A、D1、E的表达情况,并利用CMIAS-2001A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CyclinA、D1、E主要在肉芽组织中的炎性细胞如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少量沿牵张方向排列的新生幼稚骨小梁表面的成骨细胞、骨细胞和骨周围结缔组织中表达;固定7d时表达最强烈,14d下降,28d时表达较弱。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固定7d时C组阳性表达蛋白的吸光度A值(0.59±0.14)表达较强,与A(0.41±0.13)、B(0.38±0.14)、D(0.34±0.12)、E(0.31±0.10)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D、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14d和28d时,A(0.39±0.11)、B(0.34±0.10)、c(0.33±0.0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D(0.19±0.12)、E(0.14±0.0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各时相点基因治疗组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能使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A、D1、E在牵引区的表达增强、时限延长,可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增殖与分化,促进牵引区细胞基质的形成和新骨生成。
吴国平李绍兰胡纯兵刘震高志丹何小川尹康郭力
关键词:电穿孔基因疗法细胞周期蛋白
持续弹性外牵引对小型猪乳头及其支撑组织微血管生成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持续弹性外牵引对小型猪乳头及其支撑组织做血管生成的影响.以闸叫其矫正乳头内陷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3个月龄雌性小型猪3只.每只均有12个乳头,共计36个乳头。每只猪留取1个乳头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8个安放乳头内陷矫治器进行持续弹性外牵引为实验组,分别于牵引后2、4、8、12周切取每只小型猪的1个空白组乳头和2个实验组乳.将切除的乳头标小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I)34在组织中的表达.统计期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实验组CD34、VEGF在2周表达增强.4周达最高峰,8、12周逐渐减弱.对照组表达较弱。VEGF阳性表达的秋分吸光度值及MV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行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持续弹性外牵引可促进乳头及其支撑组织VEGF及CD3,1表达和微血管,生成,增加局部氧供给,从而使局部组织增生.是矫正乳头内陷的理论基础之一。
何小川安彦川胡纯兵杨志惠吴国平郭力滕利
关键词:乳头内陷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
牵引成骨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作用被引量:2
2010年
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因其能在原位快速成骨而被称为是一种内源性组织工程技术(endogenous tissues engineer)。自1992年McCarthy首次将DO技术用于下颌骨畸形患者的治疗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DO在颅颌面外科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胡纯兵吴国平
关键词:牵引成骨技术细胞因子下颌骨畸形颅颌面外科
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区新生骨骨密度与强度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 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颌骨DO过程中牵引间隙新生骨密度与强度的影响,从而为促进下颌骨DO新骨生成,缩短牵引周期,减少并发症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A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O.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B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BMP2;C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D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空质粒pIRES;E组:在牵引区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5组实验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各组分别于固定期第1、2、4、8周行X线及QCT检查.选整个牵张间隙新生骨痂部分为兴趣区,测定骨密度.然后处死动物.取材测量牵引区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结果 A、B、C组新生骨痂密度各时相点新生骨痂密度明显高于D、E组(P〈0.01).固定2周,A组明显高于各组,但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固定4周,A、B组明显高于C、D、E组(P〈0.01).固定8周A组明显高于B、c、D、E组(P〈0.01).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D、E组(P〈0.01).固定4周,A组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明显高于B、C、D、E组(P〈0.01).固定8周,A组仍明显高于各组(P〈0.01),且B组也明显高于c、D、E组(P〈0.05).结论 电脉冲介导的pIRES-hVEGF165-hBMP2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使牵引区获得较满意的骨再生和骨化成熟进程,其新骨骨化、改建过程均超过对照组.提示联合应用BMP与VEGF,可能会实现成骨与血供的联合重建,并且使单一生长因子的效应放大,使骨愈合的速度加快.
吴国平黎德平胡纯兵何小川兰永树郭力
关键词:电穿孔基因疗法
口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骨缩小整形术的临床效果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骨缩小整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6例下颌角肥大美容就医者,采用口内入路,在内镜辅助下按术前设计行一次性长曲线截骨去除肥大的下颌角,并行下颌骨外板矢状劈除,使下颌骨三维立体缩小,达到减小面下部宽度,形成流畅的下颌下缘曲线。随访测定下颌角间距和了解并发症发生及恢复情况,评价临床效果。结果186例均无大出血、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双侧下颌角间距术前(117.3±2.5)mm,术后(102.6±2.3)mm,减少(14.1±2.4)mm。经1个月至2年的随访,正面观面下部宽度明显减小,侧面观下颌角部曲线圆滑,形态自然,达到术前预期效果,美容就医者满意。结论口内入路在内镜辅助下进行下颌角长曲线截骨和下颌骨外板劈除截骨术,操作准确,安全可靠,截骨线对称;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吴国平周滨谢敏凯胡纯兵尹康陈小平贺小虎
关键词:下颌角肥大内镜口内入路
不同时期转染基因对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电穿孔介导的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能促进牵引区早期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新骨形成。目的:观察不同时机转染基因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影响,探索基因导入的最佳转染时间,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全麻下行双侧下颌骨截骨及牵引器植入后,采用随机区组法分成4组,分别于造模后即刻、牵引开始时、牵引结束时在双侧牵引区注射2μg(0.1 g/L)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3组均予电穿孔刺激;单纯牵引组单纯牵引不行基因转染。各组于造模后3 d开始以0.8 mm/d、1次/d的速率进行牵引,连续牵引10 d;各组分别于固定期1,2,4,8周处死3只兔子,切取下颌牵引区新生组织行组织学检测和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与结论:组织学检查和形态计量学分析发现,牵引期转染组与即刻转染组、固定期转染组、单纯牵引组比较间隙内有更多的新生血管、成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成分,各时点新生骨量与新生骨小梁宽度明显高于后者(P<0.05)。表明在牵引开始时(牵引期)进行基因转染较其他时间转染促进新骨生成作用明显,能够获得最佳的促进新骨生成的效果,提示牵引期是下颌骨基因治疗的最佳时机。
胡纯兵吴国平刘希兰永树何小川郭力
关键词:骨组织构建电穿孔基因疗法牵引成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新骨生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