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胥婷

胥婷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性能研究
  • 1篇休克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反应
  • 1篇血管反应性
  • 1篇血性
  • 1篇抑菌性
  • 1篇抑菌性能
  • 1篇载药
  • 1篇增敏
  • 1篇增敏剂
  • 1篇增敏作用
  • 1篇止血
  • 1篇失血
  • 1篇失血性
  • 1篇失血性休克
  • 1篇受体
  • 1篇卟啉
  • 1篇腺苷
  • 1篇硝基咪唑

机构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4篇胥婷
  • 3篇李东红
  • 3篇刁俊林
  • 3篇刘建仓
  • 1篇刘良明
  • 1篇胡德耀
  • 1篇周荣
  • 1篇徐竞
  • 1篇于克贵
  • 1篇周成合

传媒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药物化学...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卟啉硝基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放射增敏作用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设计合成卟啉硝基咪唑类化合物,评价其体外肿瘤放射增敏活性,寻找新的肿瘤放射增敏剂。方法以吡咯、苯甲醛、硝基咪唑为原料,经环合、溴代、取代、络合等反应合成卟啉硝基咪唑类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采用MTT法考查该系列衍生物对人宫颈癌Helo细胞株的放射增敏活性。结果合成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紫外光谱、ESI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在4Gy照射剂量下,化合物15、16、18、19对人宫颈癌Helo细胞株显示出很好的放射增敏活性,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达到95%左右。结论金属卟啉结构单元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硝基咪唑类的放射增敏活性。
于克贵刘建仓周成合刁俊林胥婷李东红
关键词:卟啉金属卟啉放射增敏剂硝基咪唑
复合海绵及载药复合海绵止血性能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 评价复合海绵及其载药后对兔肝、脾创面的局部止血性能.方法 采用复合交联、冷冻干燥得到复合海绵;将其浸入一定浓度的氨甲环酸中,冻干得载药复合海绵.在兔肝、脾损伤创面,分别敷用复合海绵和载药复合海绵,观察正常情况下和肝素抗凝后兔肝、脾创面的出血时间及出血量,并与可吸收性明胶海绵和壳聚糖海绵比较.结果 正常情况下,复合海绵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较明胶海绵组和壳聚糖海绵组缩短或减少(P<0.05,0.01);在肝素抗凝后,明胶海绵止血时间明显延长,而壳聚糖海绵和复合海绵的变化并不明显.载药复合海绵与复合海绵相比,在正常状态下止血性能有明显提高,但在凝血功能障碍时止血性能没有显著变化,且止血性能与载药量不呈线性关系.结论 复合海绵和载氨甲环酸复合海绵较明胶海绵止血性能明显提高,尤其是在凝血功能障碍时.
李东红刁俊林刘建仓胥婷
关键词:止血氨甲环酸
腺苷A_3受体(A_3 AR)在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调节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阻力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反应性的降低是决定创伤休克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腺苷是机体遭受创伤、缺氧时大量释放的重要内源性调质,并通过相应受体发挥作用。本研究拟观察腺苷A3受体(A3AR)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的表达变化情况及其与休克血管反应性变化间的关系,初步探讨A3AR是否参与对休克血管反应性的调节。方法:参照以往的工作基础,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40mmHg)模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对缩血管物质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的收缩反应性采用离体小血管张力测定仪检测;A3AR的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情况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RT-PCR进行检测。结果:结果显示,在大鼠失血性休克后0-4h,其肠系膜上动脉1-2级分支血管对由NE诱导的收缩反应性呈现"双向性"变化;A3AR mRNA表达随休克时间的延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平滑肌A3AR的蛋白表达在休克后即刻呈增加趋势,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尤其以休克后4h的表达下降最为明显;此外,A3AR激动剂可部分恢复休克2h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对NE的收缩反应性,且该作用可被A3AR阻断剂MRS1523所拮抗。结论:A3AR参与失血性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的形成,在失血性休克后激动A3AR受体可保护血管功能,部分恢复失血性休克后大鼠阻力血管对NE的收缩反应性。
周荣刘良明胡德耀徐竞胥婷
关键词:血管反应性
纳米银生物海绵的制备及抗菌性能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纳米银生物海绵的制备方法及其抑菌能力。方法含有硝酸银的壳聚糖等胶液经复合交联、冷冻干燥,最后经紫外线照射得载纳米银的生物海绵;扫描电镜观测纳米银粒径;扩散法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并与明胶海绵比较;大鼠后背创面涂抹混合菌液后,贴敷海绵,于不同时间点观测伤口愈合情况,取分泌液进行细菌培养考察海绵的在体抑菌能力。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海绵中纳米银的粒径多为40 nm;相对于明胶海绵和生物海绵,载纳米银生物海绵对三个菌种无论是离体或在体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更为明显。结论纳米银生物海绵对常见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望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敷料用于预防和治疗创面感染。
李东红刁俊林刘建仓胥婷
关键词:纳米银抑菌性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