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宁
- 作品数:41 被引量:259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巴颜喀拉块体东部活动块体的划分、形变特征及构造意义被引量:58
- 2013年
- 基于活动块体的基本概念,综合对研究区内活动断裂带空间展布、地震活动性等资料的分析将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及邻区划分为巴颜喀拉块体(Ⅰ)、华南块体(Ⅱ)、川滇块体(Ⅲ)和西秦岭块体(Ⅳ)等4个一级块体.利用GPS形变场、地球物理场等资料结合F检验法,将巴颜喀拉块体划分为阿坝(Ⅰ1)、马尔康(Ⅰ2)和龙门山(Ⅰ3)3个次级块体,将西秦岭块体划分为岷县(Ⅳ1)和礼县(Ⅳ2)2个次级块体.利用分布在各个块体内部的GPS测站,计算各活动块体及块体边界断裂带的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各活动块体的整体运动包括平移和旋转运动;东昆仑断裂带、甘孜一玉树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明显高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巴颜喀拉块体东部走向北西或北西西的边界断裂表现出左旋拉张的特性;走向北东的边界断裂带,除成县太白断裂带外,均表现出右旋走滑兼挤压的活动特征.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向运动存在自西向东的速度衰减,衰减主要被龙日坝断裂带和岷江断裂带分解吸收,其中龙日坝断裂带的水平右旋分解非常明显,约为~4.8±l_6mm/a,岷江断裂带的水平分解较弱.龙门山断裂带被马尔康、龙门山和岷县等次级块体分成南、中、北三段,龙门山断裂带中段上的主压应变率要明显小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上的应变率,其北西侧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表明其在震前已经积累了较高的应变能,有利于发生破裂滑动.汶川地震后,地表破裂带和余震分布揭示的断裂带运动性质自南西向北东由以逆冲运动为主,逐渐转为逆冲兼走滑的特征可能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所受主压应力方向自南西向北东的变化有关.马尔康、龙门山和岷县3个次级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较低的相对运动速度以
- 陈长云任金卫孟国杰杨攀新熊仁伟胡朝忠苏小宁苏建峰
- 关键词:块体划分块体运动GPS速度场汶川地震
- 震前突变:水准资料反映的岷县—漳县M_S6.6地震孕震特征
- 2018年
- 结合典型震例,探寻地壳形变与地震的关系一直受到地震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其中,水准资料由于历史悠久,垂向精度高,在我国从1966年邢台地震始,就较早应用于地形变与地震的研究工作。之后的几十年间,地震工作者又先后利用水准资料对1976年唐山地震、1986年门源地震、1996年丽江地震、2003年民乐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2013年芦山地震等开展了地形变研究工作,并取得一些普遍性的共识:如地壳形变与地质构造有密切联系、震源区附近,震前常伴随有形变高梯度带分布﹑地形变存在阶段性等。那么,究竟形变高梯度带上的什么部位容易成为潜在震源区?
- 张四新苏小宁李鹏刘雷
- 关键词:地震工作者震前潜在震源区地壳形变孕震
- 中国地震科学试验场大地测量模型研究
- 1.研究意义本文完整收集与处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GNSS测站1998-2020年的观测资料,采用高精度GNSS数据解算与处理分析策略,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三维地壳形变场和应变场,建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大地测量模型,为中国地...
- 吴伟伟孟国杰苏小宁赵国强
- 关键词:地震科学
- 文献传递
- 基于GPS观测研究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震后地壳形变特征及其机制被引量:11
- 2016年
-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甘孜—玉树地震带,在震后7~10天内,我们快速建立了由15个GPS测站组成的跨地震破裂带观测剖面,包括1个连续站,3个半连续站和11个流动站,对所有站进行了240多天的观测,获取了该次地震的震后形变时空特征.采用欧拉矢量和位错模型解算了背景速度场,并从GPS观测的形变场中扣除该分量.采用分层黏弹性位错模型计算余震引起的地表形变,结果表明余震对部分测站的位移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采用对数模型拟合位移时间序列,表明特征衰减时间为6.7±1.2天.利用最速下降法反演震后余滑时空分布,反演结果表明震后断层活动以左旋滑动为主,断层南盘具有少量的抬升.在空间分布上,余滑主要位于同震破裂区的两侧,西北侧的余滑几乎达到地表,而东南区的余滑基本在同震破裂区的下方,余滑最大的区域位于结古镇东南下方10~20km的深度范围.随着震后离逝时间的增加,2个余滑区在空间上保持不变,余滑区的面积逐渐扩大.余滑的矩释放为(1.5~5.1)×10^18 Nm,相当于1个MW6.1~6.4地震释放的能量.分层岩石圈黏弹性模型计算的地壳孔隙弹性反弹形变与地表观测值相差较大,不能解释观测到的震后变形.采用麦克斯维尔流变体模型计算下地壳和上地幔松弛引起的地表形变,显示出其对地表形变的贡献较小.GPS观测得到的震后形变所具有的快速衰减特征,以及余滑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GPS地表形变,表明2010年玉树MS7.1地震后早期阶段的地壳形变主要是由余滑机制决定的.
- 孟国杰苏小宁徐婉桢任金卫杨永林Nikolay V.Shestakov
- 关键词:玉树7.1级地震震后形变余震活动
- 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变形被引量:7
- 2012年
- 本文利用GPS数据研究了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变形特征。在球坐标系中解算了各应变分量,分析了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地质学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最新的GPS速度场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与高原整体运动性质一样具有顺时针向南东方向旋转的特征,自西向东和北东方向测站水平运动速度呈现明显的衰减特征。应变场结果显示,研究区以北东向的主压应变为主,伴随着近北西向的张性应变。应变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活动块体的边界断裂——东昆仑断裂带的东段塔藏段和龙门山断裂带上。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段的主压应变明显,结合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资料,认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段的运动性质自西向东发生了改变,水平滑动速率逐渐减小,垂向运动逐渐增强。研究区GPS速度场和应变场的这一变形特征表明,青藏高原内部的块体运动特征较为明显,变形主要集中在作为活动块体边界的活动断裂带上,边界断裂带的运动特征在调节活动块体间的相互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 陈长云任金卫孟国杰张军龙杨攀新杨永林苏小宁苏建峰
- 关键词:GPS观测应变率场速度场
- 震前突变——水准资料反映的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孕震特征
- 2019年
- 利用兰(州)天(水)武(都)水准监测网1973~2014年水准资料,获取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震中及其所在区域的垂直形变场。结果表明:1)从1999~2006年区域垂直形变场来看,本次地震位于NNW-NWW向隆起带至近EW向相对下沉带的转换位置,也是反映岷山与秦岭之间构造活动的差异带附近。2)从震中以西附近沿NNE向的陇西-岷县水准剖面演化过程来看,垂直形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最终表现为震前突变。由分时段结果来看,1973~1993年,在漳县至岷县之间出现最大上升幅度近40mm的压性隆起区;1993~2008年,隆起区消失且转平,期间剖面整体呈波动状态,幅度在±10mm之间,西秦岭断裂、临潭-宕昌断裂两侧无明显的垂直差异运动;2008~2011年,相对陇西盆地,漳县至岷县之间跨临潭-宕昌断裂两侧出现近40km长的下沉梯度带,其中距震中16km以内的武定80、武定78、武定77等3个水准点同步出现向下突变,接近或大于1973年以来正常变化幅度的2倍;2011~2014年,漳县、岷县间相对陇西盆地恢复以逆冲隆升为主,但震前临潭-宕昌断裂两侧出现的形变梯度带已不存在,而上述3个水准点也恢复至震前波动区间。3)在总结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形变前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关于震前是否出现形变加速或突变特征的争议认为,只要形变资料的时空尺度足够,至少对某些构造区域的中强地震还是可以捕捉到震前的突变现象。
- 张四新苏小宁李鹏刘雷
- 关键词:垂直形变
- 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构造形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研究
- 利用最新的GPS观测资料,我们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通过高斯加权方法,获取了该区域的地壳形变应变率场。通过应变率场,解算得到青藏高原东南缘14个地震活动单元的地震矩积累率。利用最近100多年的历史地震目...
- 赵国强孟国杰苏小宁吴伟伟潘正洋赵倩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活动应变率场地震危险性构造形变
- 文献传递
- 基于模型和空间相关性的GPS时间序列插值方法被引量:3
- 2019年
- 针对GPS时间序列的空缺,根据数据固有特性和空间特性,提出基于模型和噪声空间相关性的GPS时间序列插值方法,并以陕西省GPS连续站为例验证该方法对长空缺插值的优势。通过实验分析不同情况的空缺和插值对GPS时间序列速度、周期项以及噪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缺对速度影响较小,较少的观测也可以较好地反映地壳线性运动;空缺对周期项影响较大,利用GPS分析周期性运动时必须考虑空缺的影响;噪声频谱分析显示离散空缺比长空缺影响大,噪声特性分析时应注意。
- 苏利娜甘卫军苏小宁翟宏光丁晓光王利华
- 关键词:GPS时间序列插值噪声
- 利用1-Hz GPS波形数据反演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被引量:2
- 2013年
- 利用1-Hz GPS数据反演2011年3月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通过理论波形图与观测波形图的拟合,以及ABIC准则的判定,反演得到滑移分布的稳定估计。结果表明:破裂集中在震源附近,并在震中以下30km处达到最大位错量,约72m,在岩手和福岛靠近海岸线处有两个较小的破裂区,断层的南半段破裂很小,同时也是余震最为密集的地方。整个破裂过程由3个破裂阶段组成,发震后断层从震源向周围缓慢破裂,在50~60s破裂延伸至地表(海沟);60~90s在震中下方迅速发生强烈破裂,形成了最大位错区,这一阶段主要是倾向上的双边破裂;90~120s在断层最北西处和断层南半段发生较小破裂,整个破裂过程持续大约120s。反演得到的地震矩为3.8×1022 Nm,相应的矩震级为MW9.0。
- 王振孟国杰横田佑助苏小宁
- 关键词:GPS反演
- 利用高频GPS数据研究汶川地震引起的近场地表运动学特征被引量:3
- 2013年
- 利用单历元定位方法处理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震中附近GPS连续站1 Hz数据,获取近场地壳运动学特征。观测结果表明,测站运动的方向和幅度不仅与测站与震中距离相关,而且与破裂带的距离相关,近场运动学的复杂性反映了震源破裂过程具有逆冲和走滑的特征。距震中最近的郫县站最大运动学位移EW方向超过100 cm,NS方向达到70 cm,其GPS位移和强震仪得到的位移一致。对12个GPS测站的运动学位移与永久静态位移进行对比,发现6个测站前者明显大于后者,5个测站二者大小相当,成都站前者小于后者。
- 苏小宁孟国杰廖华张素灵
- 关键词:GPS连续站高频数据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