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昌林

作品数:17 被引量:62H指数:6
供职机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模拟失重
  • 9篇下体负压
  • 7篇血管
  • 7篇卧床
  • 5篇失重模拟
  • 5篇头低位
  • 5篇头低位卧床
  • 4篇心血管
  • 3篇心血管功能
  • 3篇血管功能
  • 3篇血流
  • 2篇对心
  • 2篇心功能
  • 2篇心脏
  • 2篇血管紧张
  • 2篇血管紧张素
  • 2篇肾素
  • 2篇卧床期间
  • 2篇卧床实验
  • 2篇卧床试验

机构

  • 17篇航天医学工程...
  • 14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7篇蒋昌林
  • 14篇姜世忠
  • 13篇姚永杰
  • 11篇孙喜庆
  • 5篇杨长斌
  • 4篇李建军
  • 4篇梁文彬
  • 2篇郝卫亚
  • 2篇谈诚
  • 2篇冯岱雅
  • 1篇杨明浩
  • 1篇汪娜
  • 1篇李建军
  • 1篇刘仲昌
  • 1篇黄大威
  • 1篇曹新生
  • 1篇陈群涛
  • 1篇周清
  • 1篇王新增
  • 1篇陈炳全

传媒

  • 7篇航天医学与医...
  • 7篇中华航空航天...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空间科学...

年份

  • 1篇2003
  • 6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4篇1999
  • 2篇199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7天-6°头低位卧床中下肢顺应性的变化及双下肢静脉加压套带的影响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通过研究模拟失重情况下下肢顺应性的变化及双下肢静脉加压套带的影响 ,探讨模拟失重后立位耐力下降的机理和静脉加压套带防护作用的机理。 方法  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了两次 7d- 6°头低位卧床试验。第一次试验时 3名受试者卧床中使用双下肢加压充气套带 ,压力40 mm Hg,每天 8:0 0~ 2 0 :0 0使用 12 h;另 3名受试者不使用任何对抗措施。第二次试验时两组受试者互换。在卧床前和卧床第 7d进行的立位试验中测量了受试者右侧小腿截面积的变化 ;在卧床前、第6 d和起床后第 2 d应用静脉阻断法测量了在阻断压力分别为 2 0、30、5 0、70和 80 mm Hg时受试者右侧小腿截面积的变化。 结果 立位试验和静脉阻断法中较高阻断压力时 ,卧床后对照组下肢顺应性明显增加 (立位 10 min时 ,P<0 .0 5 ) ,而套带组有下降趋势。 结论 下肢顺应性的增加可能是模拟失重后立位耐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双下肢加压套带阻止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的下降 。
梁文彬姜世忠蒋昌林谈诚杨明浩古华光黄大威
关键词:失重模拟卧床试验
模拟失重对心脏的影响及四肢加压套带和下体负压的拮抗作用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研究模拟失重对心脏形态的影响及其用四肢加压套带和下体负压的拮抗作用 .方法 自愿接受试验的健康男性青年 18名 ,年龄 19~ 2 5 (平均 2 2 .6 )岁 ,随机分为对照组 ,套带组和下体负压组 ,进行 2 1d6°头低位卧床试验 .对照组卧床中不用任何对抗措施 ;套带组卧床期间每日 0 8∶ 30~2 0∶ 30 ,四肢戴加压套带 ,压力维持在 5 .3k Pa;下体负压组卧床期间第 1wk和最后 1wk每日 15 :0 0使用 1h下体负压裤 ,压力维持在 - 4k Pa.所有组均分别于卧床前 1d和卧床结束后 1d摄取 X线胸片各 1张 ,测量胸廊横径、心脏横径、长径和宽径 ,并计算反映心脏形态大小的心胸比和心脏面积 .结果 对照组心脏横径减少 0 .5 4cm,心胸比减少 0 .0 2 4,心脏面积减少 9cm2 ,前后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 .0 5 ) ;套带组分别减少 0 .5 0 cm,0 .0 2 1和 1.9cm2 ,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下体负压组各指标变化不明显 (P>0 .0 5 ) .结论 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心脏形态有明显的影响 。
陈群涛王新增姚永杰杨长斌周清李庆峰刘仲昌陈炳全蒋昌林
关键词:模拟失重下体负压心脏形态X线拮抗作用
21天头低位卧床状态下心功能的变化及套带的作用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 研究模拟失重状态下心功能的变化及套带的防护作用。 方法 12 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套带组,进行了21 天头低位卧床试验。套带组卧床第1~10、18~21 天每天8:30~20:30 四肢戴加压套带,压力维持在(5.3±0.7) kPa,第11~17 天不使用套带;对照组卧床中不用任何对抗措施。在卧床前1 天、卧床第2、3、4、6、9、13、17、21 天和卧床后第3 天,用科飞SF-IV心肺功能检查仪检测SV、CO和STI。 结果 对照组卧床中SV、CO较卧床前明显下降,卧床后第3 天回升,反高于卧床前,对照组卧床中LVET 缩短,PEP、ICT、PEP/LVET、ICT/LVET 延长,卧床后第3天恢复至卧床前水平;套带组卧床中SV、CO 也较卧床前下降,但下降幅度轻于对照组,卧床后第3天回升,幅度也轻于对照组,套带组卧床中LVET 缩短,PEP、ICT、PEP/LVET、ICT/LVET延长,使用套带时比不使用套带时变化更明显,卧床后第3 天恢复至卧床前水平。 结论 21 天头低位卧床使心泵血功能下降,这可能与体液丢失、前负荷减少有关。使用四肢持续加压套带通过对抗体液头向转移,维持有效血容量和前负荷,一定程?
蒋昌林姜世忠姚永杰孙喜庆李建军吴兴裕
关键词:模拟失重心功能试验卧床实验
21天头低位卧床期间颅底动脉血流变化及下体负压的对抗作用
2002年
目的 观察 2 1d头低位卧床期间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下体负压的对抗作用效果。 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 ,每组 6人 ,进行 2 1d头低位倾斜卧床。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 ,下体负压组在卧床的第 1周以及最后 1周 ,每天进行 1h- 30 mm Hg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经颅超声多普勒 (TCD)测量头低位卧床 (HDT)前 (坐位 )、HDT开始时、第 1,3,7,10 ,2 1天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卧床期间 ,对照组右侧中动脉 (M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Vs较卧床前 (pre HDT)及卧床开始时显著降低 ,左侧 MCAVs在卧床开始时较卧床前显著增加 ,卧床第 3天又较开始时显著降低。在卧床期间 ,下体负压组右侧MCA血流速度 Vs、Vd,左侧后动脉 (PCA)血流速度 Vd较卧床开始时显著降低 ,卧床第 7天右侧MCA血流速度 Vd较卧床前显著降低。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期间双侧 MCA的 Vs显著降低 ,并有 MCA的不对称变化 ,前、后各 1周的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改善 MCA血流速度的降低。
姚永杰孙喜庆吴兴裕杨长斌冯岱雅姜世忠蒋昌林梁文彬
关键词:失重模拟颅底动脉经颅多普勒下体负压
套带与下体负压对-6°头低位卧床21天的健康男性心脏X线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过程中心脏 X线形态变化及四肢加压套带、下体负压的作用。 方法  18名健康男性青年 ,自愿接受试验 ,随机分为对照组、套带组和下体负压组 ,进行- 6°头低位卧床 2 1d试验。对照组卧床中不用任何对抗措施 ;套带组卧床期间每天 0 8∶ 30~ 2 0∶ 30 ,四肢戴加压套带 ,压力维持在 5 .3k Pa;下体负压组卧床期间第 1周和最后 1周每天下午使用 1h下体负压裤 ,压力维持在 - 4k Pa。分别于卧床前 1d和卧床后 1d摄取 X线胸片 1张 ,按有关标准测量胸廊横径、心脏横径、长径和宽径 ,并计算反映心脏形态大小的心胸比和心脏面积。 结果 对照组卧床后较卧床前心脏横径减小 0 .5 4cm,心胸比减小 0 .0 2 4,心脏面积减小 9cm2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套带组和下体负压组心脏面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头低位卧床 2 1d模拟失重过程可使心脏体积变小 ,这可能是心脏功能降低的结果 ,与有关实验结果相符 ;使用四肢加压套带和下体负压等对抗措施可以防止心脏形态改变 ,而下体负压作用效果及可操作性均优于四肢加压套带。
陈群涛王新增姚永杰杨长斌周清李庆峰刘仲昌陈炳全蒋昌林
关键词:失重模拟下体负压心脏X线摄影术
模拟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下体负压的对抗作用被引量:10
2002年
总结了近年来本实验室有关模拟失重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及下体负压对抗作用的研究。讨论了模拟失重致立位耐力不良的机理可能与心血管功能降低、脑血流降低及内分泌改变等有关 ,以及采用数学模型方法探讨失重致立位耐力降低机制的作用意义。
孙喜庆姜世忠姚永杰蒋昌林郝卫亚吴兴裕
关键词:模拟失重心血管功能下体负压失重模拟卧床试验
21d头低位卧床期间第一周和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对立位耐力和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观察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第一周和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对立位耐力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 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 ,每组 6人 ,均参加 - 6°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 ,LBNP组在卧床第一周和最后一周 ,每天进行 1h、- 30mmHg的下体负压锻炼。卧床前和卧床第 1 0、2 1天在倾斜床上进行 3次立位耐力检查 ,卧床期间测量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等指标。结果卧床前两组 1 2名被试者均顺利通过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 1 0和 2 1天 ,对照组所有被试者均不能通过立位耐力检查 ,而下体负压组仅有 1人未通过 ,卧床第 2 1天下体负压组( 1 9.7± 0 .9min)平均耐受时间较对照组 ( 1 5 .0± 3.2min)显著延长 (P <0 .0 5 )。对照组每搏输出量(SV)及心输出量 (CO)在卧床第 3、1 0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 (P <0 .0 5 ) ,而LBNP组SV及CO在卧床期间均无显著性变化 ;两组的射血前期 (PEP) /左室射血时间 (LVET)在卧床第 3、1 4天均显著升高 (P <0 .0 5 )。两组间比较 ,LBNP组PEP/LVET在卧床第 3天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LVET在卧床第 3、7和 1 4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立位耐力、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 ;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
孙喜庆姚永杰杨长斌冯岱雅蒋昌林梁文彬
关键词:模拟失重卧床实验下体负压
21d头低位卧床过程中套带对抗心血管脱适应的作用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在21 d 头低位卧床的1 ~10 d 使用套带,能明显阻止立位耐力下降,在后续卧床中观察套带组不使用套带时的心血管脱适应变化,以进一步验证套带的防护效果。方法 套带组继卧床第1 ~10 天使用套带后、卧床第11 ~17 天不使用套带,最后4 d 再使用套带。在卧床第17 、21 天时进行正立位75°耐力检查。结果套带组5 人( 卧床第10 天时都通过20 min 立位) 停用套带1 wk ,5 人中有2 人未通过20 min 立位,一名17 min 出现晕厥前症状,另一名4 min 出现晕厥。再用套带4d ,套带组5 人又全部通过20 min 立位。结论(1) 停止使用持续加压套带引起了心血管脱适应,(2)卧床后期四肢使用持续加压套带4 d 能有效阻止立位耐力下降。
蒋昌林姜世忠李建军姚永杰吴兴裕孙喜庆
关键词:模拟失重卧床立位耐力
模拟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下体负压的对抗作用
2002年
由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主办的全国第六次航空航天医学学术会议将于 2 0 0 2年 6月 2 6~2 9日在浙江宁波市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应征论文 2 1 9篇 ,经专家评审组采用双向多重盲法 (作者与审者间双盲、审者间互盲 )审稿方式初选后 ,再集中会审 ,充分保证了公平、优质地录选稿件。最终录用 1 2 9篇 ,其中英语专题会交流 9篇 ,大会交流 1 7篇 ,专题会交流 1 0 3篇。现将这次会议入选论文以摘要形式在本刊预先发表。为了方便检索与学术交流 ,我们在每篇摘要前加了顺序编号 ,并标注了关键词 ;英语专题会交流论文摘要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刊发 ;中文摘要加注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吴兴裕孙喜庆姜世忠姚永杰蒋昌林郝卫亚
关键词:模拟失重心血管功能下体负压
下体负压对21天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心功能及脑血流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 观察下体负压 (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L BNP)锻炼对 2 1d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心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 ,探讨 L BNP提高立位耐力的机制 .方法 健康男性志愿者 12名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L BNP组 ,每组 6人 ,进行头低位倾斜卧床 .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 ,L BNP组在卧床后 1wk和最后 1wk,每天进行 1h,- 4.0 k Pa的下体负压锻炼 .利用 KYD- 30 0心功能检查仪测量卧床前坐位、卧位及卧床 1,3,7,10 ,14及 2 1d的心脏泵血及收缩功能 .利用KYENG- 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卧床前坐位及卧位、卧床 3,10及 2 1d的脑血流量 .结果 与卧床前 (卧位 )相比 ,对照组心输出量 (CO)及每搏输出量 (SV)在 3d,10d,每搏功指数 (SWI)在 1,3,7,10 ,14d,左室射血时间在 7d,右侧大脑流入速度在 3,10 ,2 1d显著降低 (P<0 .0 5 ) .L B-NP组右侧脑血流主峰高度和流入速度在 3,10 ,2 1d显著降低 (P<0 .0 5 ) .两组间比较 ,L BNP组左室射血时间 (L VET)在卧床 3,7,14d,主峰高度在 3,2 1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5 )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心脏泵血及收缩功能降低 ,脑血管阻力增加 ,脑血流量减少 ;在卧床 1wk及最后 1wk进行下体负压 (- 4.0 k Pa,1h· d- 1 )锻炼 ,可部分对抗头低位卧床引起的心脏功?
杨长斌姚永杰孙喜庆吴兴裕姜世忠蒋昌林
关键词:下身负压失重模拟脑血管循环心功能脑血流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