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晓璞

作品数:15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蛋白
  • 9篇乳腺
  • 9篇乳腺癌
  • 9篇腺癌
  • 7篇基因
  • 3篇蛋白表达
  • 3篇酶链反应
  • 3篇聚合酶
  • 3篇聚合酶链反应
  • 3篇基因表达
  • 3篇合酶
  • 3篇病理
  • 2篇预后
  • 2篇肿瘤
  • 2篇临床病理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免疫
  • 2篇NM23-H...
  • 2篇NM23-H...

机构

  • 7篇苏州医学院
  • 6篇常州市第一人...
  • 3篇上海医科大学
  • 3篇苏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5篇袁晓璞
  • 12篇陈同钰
  • 9篇鲁常青
  • 7篇谈敏
  • 4篇李青
  • 3篇施达仁
  • 3篇陈元栋
  • 3篇陈元栋
  • 3篇路向前
  • 2篇陆洪芬
  • 1篇秦国钧
  • 1篇丁雁
  • 1篇付亚平
  • 1篇董选
  • 1篇孟平
  • 1篇龚德生
  • 1篇龚松南
  • 1篇杨玉霞
  • 1篇王奇
  • 1篇徐枫

传媒

  • 8篇苏州医学院学...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年份

  • 1篇1999
  • 4篇1998
  • 5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2
  • 1篇199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53和nm23-H1在乳腺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1997年
运用免疫组化ABC技术对87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乳腺癌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nm23为单克隆抗体(NM301)、P53为单克隆抗体D0-7,平均随访期67.84月。观察乳腺癌中P53和nm23基因蛋白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及PCNA、ER、PR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预后判断上的相互关系。结果:P53阳性36例(41.38%),其蛋白表达显示,与病理分级Ⅲ级、核分裂、淋巴结转移、生存期短、复发脏器转移、PCNA阳性表达、ER阴性表达等预后不良的临床病理参数呈正相关趋势(P<0.05);nm23阳性45例(51.72%)与上述预后不良参数呈负相关趋势(P<0.05);在阻抑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等方面,它的作用更为显著(P<0.001),同时,这两种蛋白表达之间可能存在着互相“拮抗”的负相关关系.
陈同钰袁晓璞鲁常青谈敏李青陈元栋路向前王旭芬
关键词:乳腺癌癌基因免疫组化
淋巴结穿刺PCR诊断结核被引量:2
1998年
用PCR技术检测25例细针穿刺可疑结核性淋巴结炎,结果结核杆菌基因阳性占88.0%,提示PCR技术在淋巴结结核穿刺诊断中有辅助价值。
李青王奇袁晓璞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淋巴结结核针吸穿刺
乳腺癌p16蛋白、mRNA表达、基因突变及临床病理意义探讨被引量:7
1998年
乳腺癌p16蛋白、mRNA表达、基因突变及临床病理意义探讨袁晓璞陈同钰鲁常青谈敏施达仁徐枫研究发现p16(MTS1)基因的变异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有关[1,2]。我们试图观察原发性乳腺癌的p16蛋白,mRNA表达和基因突变,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袁晓璞陈同钰鲁常青谈敏施达仁徐枫
关键词:乳腺癌P16蛋白MRNA基因突变
脑弥漫性胶质瘤(附一例报告)
1992年
脑弥漫性胶质瘤罕见,本文报告1例,并结合复习文献讨论其诊断与治疗。
龚德生龚松南陈同钰袁晓璞刘信基
关键词:胶质瘤脑肿瘤
软骨母细胞瘤的良恶性问题被引量:5
1990年
关于良性软骨母细胞瘤国内报道不太多,约有70例。1960年李瑞宗首先报道4例后,各杂志从病理、放射、临床等角度陆续发表零星个案报道。
陈同钰袁晓璞
关键词:软骨肿瘤母细胞瘤
c-erbB-2、p53和Bcl-2蛋白表达在乳腺癌中的意义及其相关性的探讨被引量:11
1999年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cerb B2、p53 和Bcl2 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关系。 方法 应用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ABC) 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87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乳腺癌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1)cerb B2 和p53 这两种蛋白的超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核分裂、生存期短、PCNA强阳性表达、ER、PR阴性表达等不良因素呈正相关趋势( P> 0-05) 。(2)Bcl2 的阳性表达与瘤细胞的分化、淋巴结无转移、生存期长,ER、PR 的阳性表达等良好因素相关联,而且Bcl2的阳性表达常会“减弱”或“抵抗”原癌基因的不良因素。 结论 多种癌基因( 包括cerb B2、p53 和Bcl2)
陈同钰鲁常青袁晓璞施达仁陆洪芬谈敏陈元栋
关键词:乳腺癌C-ERBB-2蛋白P53蛋白BCL-2蛋白
48例颈淋巴结转移癌EB病毒PCR检测
1996年
应用PCR技术检测48例颈淋巴结转移癌EB病毒DNA,并与10例颈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对照。结果,48例标本总阳性率为47.9%,其中17例经鼻咽部活检为鼻咽癌(73.9%),7例原发病灶为鼻咽部的转移性未分化癌均为阳性(100%),20例转移性腺癌中仅1例阳性(5.0%),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皆阴性。提示: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中仍有较高的EBV—DNA检出率,尤其是未分化癌。对颈部肿块活检或穿刺标本用PCR方法检测EBV—DNA是判断原发病灶是否为鼻咽癌的有效方法。
袁晓璞鲁常青李青王岢陈元栋曹留斌陈同钰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癌聚合酶链反应EB病毒
乳腺癌中nm23-H1蛋白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的探讨
1998年
目的 为了探讨乳腺癌病人nm23-Hl蛋白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87例原发性乳腺癌手术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进行nm23-H1蛋白表达的测定.结果乳腺癌原发灶中nm23-Hl表达阳性率为51.72%,区域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26%,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86.49%,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随着乳腺癌核分裂的增多及病理学分级的增高,nm23-H1表达率下降.nm23-H1表达在生存期大于/等于5年及小于5年间及有无复发,脏器转移间差异显著(P<0.001).结论测定乳腺癌组织中nm23-H1表达,对判断转移和预后都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路向前陈同钰袁晓璞
关键词:乳腺癌预后NM23-H1基因基因表达
乳腺癌中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产物的表达及意义
1997年
bcl—2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过程,从而导致肿瘤发生。为了检测bcl—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应用枸椽酸—ABC——微波免疫组化技术.对87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乳腺癌组织进行bcl—2癌基因蛋白表达的测定。结果显示:bcl—2蛋白在乳腺癌原发灶中的阳性表达率63.22%,其表达与ER、PR状况关系密切(均P<0.001);随着肿瘤病理学级别的升高,bcl—2蛋白表达率下降。bcl—2蛋白表达在区域淋巴结无转移组比淋巴结有转移组高(P<0.001),bcl—2阳性表达率在术后生存期≥5年组比<5年组高,且较少发生原位复发及脏器转移,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bcl—2蛋白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并与好的预后因素相联系。
鲁常青陈同钰袁晓璞谈敏陈元栋李青
关键词:抗凋亡基因乳腺癌BCL-2基因蛋白产物
乳腺癌P53、C-erbB-2蛋白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87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乳腺癌组织用免疫组化检测P53、C—erbB—2蛋白表达,平均随访期67.84月(16-100)。结果:①P53阳性率为41.38%,其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核分裂、病理分级、有复发脏器转移、PCNA表达呈正相关趋势(P<0.01),和生存期、ER、PR表达呈负相关趋势(P<0.001),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无显著差异。②C—erbB—2阳性率49.43%,其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核分裂、病理分级、复发脏器转移、PCNA表达呈正相关趋势(P<0.05),与生存期、ER、PR表达呈负相关趋势(P<0.01),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类型、坏死无统计学差异。③P53、C—erbB—2共同表达27.59%,当共同表达时,除和仅P53表达组相比,在生存期<5年中有交界性统计学意义(P=0.0576),在ER、PCNA表达中,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和两种蛋白均阴性组及单独一种阳性组相比,在淋巴结转移、核分裂、病理分级、生存期、复发脏器转移、PCNA、ER、PR表达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01)。在组织类型中,共同表达组浸润性导管癌显著高于仅P53表达组(P<0.05)。结论:①P53和C—erbB—2蛋白表达均和我国女性乳腺癌的较多预后不良因素有关;②P53和C—erbB—2的联合表达在乳腺癌的预后上有“相加作用”。
袁晓璞陈同钰鲁常青谈敏路向前陈元栋李青
关键词:乳腺癌P53基因C-ERBB-2基因基因表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