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覃婧

作品数:21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柳州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背俞
  • 5篇贴敷
  • 5篇贴敷疗法
  • 5篇六气
  • 5篇溃疡
  • 5篇红外
  • 4篇胃肠
  • 4篇胃肠动力
  • 4篇消化性溃疡
  • 4篇疗效
  • 4篇溃疡复发
  • 4篇姜汤
  • 3篇动力障碍
  • 3篇皮温
  • 3篇胃肠动力障碍
  • 3篇细胞
  • 3篇消化性溃疡复...
  • 3篇临床疗效
  • 3篇流病
  • 3篇经络

机构

  • 14篇柳州市中医院
  • 8篇广西中医药大...
  • 5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21篇覃婧
  • 17篇周晓玲
  • 10篇谢胜
  • 9篇韦金秀
  • 8篇李灿
  • 7篇陈峭
  • 6篇张丹璇
  • 5篇侯秋科
  • 4篇张越
  • 4篇税典奎
  • 4篇刘礼剑
  • 4篇刘莹
  • 3篇梁谊深
  • 3篇杨薇
  • 2篇张志杰
  • 2篇刘静
  • 2篇陈家坤
  • 1篇蒋应玲
  • 1篇刘园园
  • 1篇黄文兴

传媒

  • 2篇河南中医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山西中医
  • 1篇广西中医药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5
  • 5篇2013
  • 2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六气背俞穴贴敷疗法预防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评价六气背俞穴贴敷疗法对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愈合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即六气背俞贴敷治疗组(30例),于每一运气的第一个月予贴敷治疗,根据运气的不同,拟定相应的贴敷处方及贴敷穴位,每周贴敷2次,每次贴敷3 h,每次贴敷间隔2~3 d,每气共贴敷8次,治疗1年,共贴敷48次;B组,即普通贴敷对照组(30例),予在双侧脾俞、胃俞、肝俞、肾俞、三焦俞、肺俞行普通贴敷疗法,每周贴敷2次,每次贴敷3 h,连续治疗1个月,休息1个月,即隔月治疗,治疗1年,共贴敷48次。两组治疗后均随访1年。结果:治疗后和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随访结束时复查胃镜,A组有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0.0%,B组有10例复发,复发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六气背俞贴敷疗法可有效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
周晓玲李灿覃婧韦金秀张越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溃疡复发五运六气
柳州市城中区智慧健康惠民体系平台建设
1背景现状及前景意义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亚健康及各类慢病人群迅速扩大等问题日益突显,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急剧增长,现有的医疗管理模式己经无法较好地适应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
周晓玲张丹璇陈峭刘静覃婧
文献传递
六气背俞贴敷疗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再次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螺旋杆菌(HP)是一种定居于胃上皮细胞表面的致病菌,研究表明,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并已被认定为为明确的人类致癌因子.六气背俞贴敷疗法正是结合了经络学...
张志杰陈峭周晓玲侯秋科覃婧韦金秀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临床疗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45例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每日1剂,配合背俞指针疗法,每日1次;对照组43例予阿普唑仑片口服。均以3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与对照组79.0%相比疗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谢胜覃婧周晓玲黄文兴
关键词:失眠肝郁脾虚型柴胡桂枝干姜汤阿普唑仑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肠动力学及其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空白治疗组各3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经络均温等指标。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下降(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降低(P<0.05);(2)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等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治疗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比率显著升高(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得以升高(P<0.05)。结论:“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任督二脉经气的运行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陈峭谢胜周晓玲宋征福马高峰税典奎覃婧侯秋科颜春艳刘珊覃凤传刘礼剑韦金秀刘静
关键词:胃肠动力障碍
慢性便秘红外皮温热像图特点及相应中医非药物疗法被引量:7
2013年
介绍红外热像技术在中医非药物疗法和体质相关疾病中的治疗应用。针对慢性便秘证型,进行红外皮温热像图特点分析及治疗方法举例:肠道实热证以腹部、四肢、足阳明胃经偱行部位皮温高甚为主,治疗以刺络拔罐放血、刮痧等以泻实热。肠道气滞证,以督脉红外轨迹断续,胸、胁肋部皮温高,腹部、四肢皮温高低不等,治疗以刺络放血、针刺腹部闪罐等调气机。脾肾阳虚证,以周身皮温偏低,督脉红外轨迹或有局限,治以贴敷、灸法等以温阳通腑。肺脾气虚证,以鼻部、两颊、腹部皮温低,督脉红外轨迹于胸段、腰段有中断,治疗以贴敷、药竹罐、中药熏洗等以健脾益气。津亏血少证以督脉红外轨迹断续,头面前额、两颧等部皮温高甚四肢皮温偏低等,治疗以刺络放血、针灸、浴足等以调血、和阴阳。
谢胜覃婧周晓玲
关键词:慢性便秘中医非药物疗法
理中汤治疗太阴病寒化证患者前后经络红外热像成像变化及机理探讨
太阴病寒化证首见于《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时有腹痛,呕吐,纳差,泄泻,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或弱。病机为脾脏虚寒,湿邪中阻,升降...
杨薇周晓玲覃婧张丹璇李灿陈峭刘莹
文献传递
经络红外成像技术在厥阴寒化症患者中的运用及机理探讨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厥阴寒化症患者疗效,并结合红外热像成像仪经行疗效分析。方法收集60例正常人红外皮温数据并采用Excel 2003分析得出正常人群各经皮温的平均值;收集60例厥阴寒化症患者,予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一个疗程,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督脉、肝经、心包经、太冲穴、大陵穴的温度,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广西柳州市内结果:厥阴寒化症患者的督脉、肝经、心包经及其原穴的平均温度均低于正常人群,经过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后,上述经络及穴位的温度均有所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得到改善。且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后,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外热像成像技术能有效记录患者前后经络温度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起到重要指导意义;且再一次证实使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厥阴寒化症具有很好的疗效。
周晓玲谢胜张丹璇杨薇梁谊深陈峭李灿覃婧韦金秀刘莹
关键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六气背俞贴敷疗法预防Hp阴性消化性溃疡复发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评价六气背俞贴敷疗法对Hp阴性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50例Hp阴性消化性溃疡愈合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治疗组予六气背俞贴敷治疗1年,治疗后随访观察1年;对照组不予干预,随访2年。结果:治疗组退出5例,对照组失访3例。治疗组的McMaster问卷调查的症状积分参数优于对照组治疗(随访)1年(t’=-28.6025,P〈0.001)、随访结束(t’=-22.9920,P〈0.001);治疗组复发率为7.14%(95%CI=2.39%~16.23%),对照组为30.56%(95%CI=19.92%~41.20%),两组比较(Х^2=12.0346,P〈0.01)。结论:采用六气背俞贴敷疗法对Hp阴性消化性溃疡复发的McMaster症状积分参数较治疗前降低35.61%(95%CI=24.39%-46.82%),随访结束较治疗前降低36.30%(95%CI=25.04%~47.56%);降低Hp阴性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收益为,OR=0.17(95%CI=0.06—0.49),NNT=4(95%CI=2.75~9.52)。
周晓玲李灿覃婧韦金秀张越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消化道动力学及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消化道动力学及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各30只,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电图、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Cajal间质细胞分布数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治疗组在胃电主频率和平均振幅、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Cajal间质细胞数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2)模型对照组与模型治疗组、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其胃电主频率和平均振幅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3)模型对照组与模型治疗组、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降低(P<0.01);(4)模型对照组与模型治疗组、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其Cajal间质细胞数量得以显著降低(P<0.01)。结论 "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调节Cajal间质细胞的表达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胡雄丽陈峭谢胜税典奎覃婧侯秋科颜春艳刘珊覃凤传刘礼剑韦金秀梁梦月陈家坤
关键词:胃肠动力障碍CAJAL间质细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