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惠平

作品数:22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钢集团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专利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金属学及工艺
  • 7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6篇晶粒
  • 4篇电镜
  • 4篇织构
  • 4篇晶粒取向
  • 4篇EBSD
  • 4篇IF钢
  • 3篇金相
  • 2篇低碳
  • 2篇电子探针
  • 2篇应变诱导析出
  • 2篇真空蒸镀
  • 2篇枝晶
  • 2篇射电
  • 2篇射线衍射
  • 2篇铁素
  • 2篇铁素体
  • 2篇铁素体晶粒
  • 2篇透射电镜
  • 2篇热腐蚀
  • 2篇铸坯

机构

  • 22篇首钢集团

作者

  • 22篇贾惠平
  • 21篇鞠新华
  • 12篇温娟
  • 9篇蔡宁
  • 9篇郝京丽
  • 9篇其其格
  • 7篇崔桂彬
  • 6篇来萍
  • 5篇严春莲
  • 4篇黄宁
  • 4篇史学星
  • 4篇任群
  • 4篇孟杨
  • 4篇张玉成
  • 4篇任丹丹
  • 2篇孟振生
  • 2篇孙齐松
  • 2篇付百林
  • 2篇佟倩
  • 2篇刘卫平

传媒

  • 3篇物理测试
  • 3篇首钢科技
  • 1篇汽车工艺与材...
  • 1篇材料研究学报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北京金属学会...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EBSD的IF钢在变形过程中织构的演化过程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借助拉伸试验机与EBSD等手段对IF钢在变形过程中织构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随着变形量的增加,铁素体晶粒形态和晶粒取向均发生了明显地变化,晶粒形态由原来的等轴状变成了拉长的扁平状,等轴状晶粒内部首先出现取向的渐变区,紧接着滑移变形到一定程度将带动整个晶粒沿着拉伸方向发生塑性变形。同时,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织构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动。随着变形量的增加,γ织构有明显减弱的趋势,同时其织构组分{111}〈112〉不断地转向相对更为稳定的{111}〈110〉。
崔桂彬鞠新华任丹丹贾惠平王泽阳
关键词:IF钢织构晶粒取向EBSD
一种超低碳IF薄板金相组织的显示方法
一种超低碳IF薄板金相组织的显示方法,属于金相检验技术领域。试验步骤为:试样的镶嵌、粗磨、精抛浸蚀和图片采集五个步骤。其优点在于,通过本技术可以获得铁素体晶粒清晰并完整的组织照片,操作简单,解决了超低碳薄板铁素体晶粒显示...
来萍温娟鞠新华刘卫平蔡宁胡佳利贾惠平其其格黄宁
文献传递
一种合金化镀锌层粉化性能评价方法
一种合金化镀锌层粉化性能的定量评价分析方法,属于镀锌层性能评价技术领域。具体工艺步骤:取样、制样、扫描电镜观察粉化颗粒面积百分比测试。优点在于:将目测方法进行了定量比较,用面积百分比为依据进行粉化性能的定量评价,同时也得...
其其格鞠新华蔡宁温娟史学星贾惠平
文献传递
一种分析镀层薄板表面光整深度及三维形貌的方法
一种分析镀层薄板表面光整深度及三维形貌的方法,属于金相技术领域。包括选样、清洗试样;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试样,选取同时含有光整和未光整区域的视场,在放大倍数为200X~500X下采集二维图片;用LEXT OLS软件中的深度...
温娟贾惠平鞠新华严春莲其其格来萍崔桂彬任群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超薄圆片的样品托装置
一种用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超薄圆片的样品托装置,属于实验设备制造技术领域。样品托(4)为长方体,表面有三个等间距凹槽,间距范围为4.5~6.5mm,凹槽贯穿于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垂直,每个凹槽上檐均有三个等间距圆孔,圆孔深...
崔桂彬鞠新华郝京丽贾惠平
文献传递
高Ti钢中Ti(N,C)的应变诱导析出行为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应力松弛法研究了600-1100℃温度、30%-50%变形量条件下,Ti添加量为0.15%的高Ti钢中Ti的应变诱导析出规律。结果表明,Ti在600-1100℃温度范围内有明显的应变诱导析出过程。这种过程不只存在于单相奥氏体区,也存在于铁素体、奥氏体两相区以及单相铁素体区。温度越低,析出相的尺寸越小。在1000℃以上析出相的尺寸较大,而在900℃以下析出相的尺寸在几纳米至几十纳米。当温度降低到700℃以下时,析出相的尺寸约为3 nm。在800-1100℃温度范围内析出的开始时间约为2 s,但开始只是少数部位的少量析出。析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样品不同部位的析出开始时间略有不同,10 s以后TiC大量均匀析出。析出结束的时间在300-700 s范围内。析出时间与温度(PTT)曲线不符合"C"型特征。在30%、40%、50%三种变形量情况下,40%变形量的变形抗力与30%的相当,回复速度相当,析出开始时间相同,但是TiC的析出速度比30%时快,弛豫后残余应力最大,析出强化效果最明显。继续增加变形量到50%时变形抗力明显增大,回复速度也随之增大,但是析出开始时间由2 s推迟到2.7 s。弛豫后残余应力反而降低。
蔡宁鞠新华孟振生贾惠平郝京丽
关键词:应变诱导析出应力松弛
高钛钢中Ti(N,C)的应变诱导析出行为研究
2014年
采用应力松弛法研究了1100—600℃弛豫温度和30%变形量下,钛添加量为0.15%的高钛钢中钛的应变诱导析出规律。结果表明,钛在1100—600℃弛豫温度内具有明显的应变诱导析出过程,这种过程不单存在于单相奥氏体区,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区以及单相铁素体区也存在;弛豫温度越低,TiC析出相的尺寸越小;析出速度越慢,析出结束时间越长;反之亦然。本试验条件下,TPP曲线不符合“C”型特征。
蔡宁鞠新华孟振生贾惠平郝京丽
关键词:应变诱导析出
基于EBSD的IF钢在变形过程中织构的演化过程研究
采用SEM与EBSD等试验方法对IF钢在变形过程中织构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F钢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随着变形量的增加,铁索体晶粒形态和晶粒取向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晶粒形态由等轴状变成了拉长的扁平状。等轴状晶粒内部...
崔桂彬鞠新华任丹丹贾惠平王泽阳
关键词:IF钢织构晶粒取向EBSD
文献传递
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X射线衍射分析
2014年
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讨论了残余奥氏体含量沿试样厚度方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表面脱碳是导致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测量值偏低的主要原因。为此,对提高热处理型冷轧TRIP钢和热轧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测量准确度提出了具体措施。
张玉成鞠新华温娟贾惠平史学星郝京丽
关键词:X射线衍射TRIP钢残余奥氏体
75Cr1钢中脱碳层深度测定方法的探讨被引量:4
2017年
采用金相法、显微硬度法、电子探针法分别对75Cr1钢热轧态、淬火态试样的脱碳层深度进行测定,并对3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珠光体+铁素体组织的热轧态试样,金相法测定的脱碳层深度偏低,为电子探针法测定值的75%左右;热轧态试样经高温热处理形成均匀的马氏体组织后,显微硬度值的变化曲线趋势稳定,谱峰波动明显减小,较有利于脱碳层深度的测量;电子探针法直接测定了从表面到内部碳含量的变化,测定值精细、准确。
严春莲贾惠平鞠新华其其格温娟
关键词:脱碳层深度显微硬度电子探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