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伟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3篇吕宋
  • 3篇吕宋海峡
  • 3篇黑潮
  • 2篇对虾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基因
  • 2篇基因表达
  • 2篇凡纳滨对虾
  • 2篇值模拟
  • 1篇电池
  • 1篇电子传递
  • 1篇动力机制
  • 1篇毒素
  • 1篇氧化酶
  • 1篇生物膜
  • 1篇生物燃料电池
  • 1篇水交换
  • 1篇碳源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山东富瀚海洋...

作者

  • 7篇赵伟
  • 2篇侯一筠
  • 2篇王宝杰
  • 2篇王雷
  • 2篇刘梅
  • 2篇蒋克勇
  • 2篇齐鹏
  • 1篇任春华
  • 1篇张涛
  • 1篇胡超群
  • 1篇马培振
  • 1篇赵伟
  • 1篇耿伍
  • 1篇乐肯堂
  • 1篇白涛
  • 1篇王海艳
  • 1篇赵亮
  • 1篇李明悝
  • 1篇徐江玲
  • 1篇王海艳

传媒

  • 2篇海洋与湖沼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黄曲霉毒素B1(AFB1)的短期投喂对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为探究黄曲霉毒素B1(AFB1)对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以投喂含有15 mg/kg AFB1饲料的凡纳滨对虾作为实验组,不含AFB1饲料投喂的凡纳滨对虾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第2、4、8、12天取肠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TOR信号通路中的真核细胞始动因子4E结合蛋白(eif4ebp),真核翻译起始因子1a(eif4e1a),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eif4e2)和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基因,与免疫相关的转录因子Dorsal和Relish基因,酚氧化酶原(proPO)基因以及黏蛋白样围食膜因子(mucin-like PM)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AFB1对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发现,AFB1的添加会对mTOR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实验组对虾eif4ebp基因自第2天起发生显著上调,此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eif4e2和eif4e1a基因皆在第8和第12天被显著抑制;p70s6k基因在第2和第4天呈现下调趋势,并于第12天回升至初始水平。AFB1同时也刺激了免疫系统的响应,实验组Dorsal基因和Relish基因均被显著诱导,并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proPO基因于第4和第8天显著上调并于第12天回落至初始水平;mucin-like PM基因在第2、4、8天均显著上调。AFB1的添加也破坏了凡纳滨对虾肠道正常的组织形态,出现上皮细胞核肥大、边缘模糊、上皮细胞层部分脱落等现象。研究表明,AFB1严重影响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不仅对肠道黏膜造成机械损伤,同时对肠道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产生影响。
齐灿灿王宝杰刘梅刘梅赵伟蒋克勇胡超群赵伟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黄曲霉毒素B1肠道基因表达
吕宋海峡水交换季节变化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提要利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对吕宋海峡附近的环流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吕宋海峡净流量季节变化明显,除5月和6月为东向净流外,全年自7月至翌年4月皆为西向净流。7月至11月净流量由1.6Sv(1Sv=1×106m3/s)持续增加至14Sv,12月至翌年4月净流量从13.8Sv持续减小至3.1Sv。年平均值为5.7Sv。500m以上,秋、冬季有明显的黑潮分支进入南海,而在春、夏季黑潮南海分支消失或者较弱。在500m以下,黑潮位置由于北赤道流分岔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南北移动,从而影响黑潮深层入侵南海。作者以保持与表层流速方向相一致的最大深度为界将流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西向(入)流区域占据吕宋海峡南部、中部,秋、冬季范围最大,夏季向中部收缩,其深度空间分布呈东浅西深结构,在吕宋海峡入口处,入流深度呈南北浅中间深的结构。上层东向(出)流主要分布在海峡北部,夏季向南部扩展,范围最大。120.75°E断面除9月和10月外,下层净输运量与上层反方向。9月和10月上、下层净输运量皆为西向。上层年平均净流量为?7.6Sv(这里"?"表示净流量向西,下同),下层为1.8Sv。上层出入流深度随季节上下浮动范围可达数百米,海峡中部入、出流最深可达1800m。
赵伟侯一筠乐肯堂李明悝齐鹏
关键词:吕宋海峡黑潮数值模拟
海洋沉积物中产电微生物筛选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采用天然海水和海泥构建了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流输出可达到0.07 A/m。这验证了海洋沉积物中是有产电微生物存在的。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在阳极表面分离了一株厌氧微生物,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表明该微生物是一...
赵伟
关键词:产电微生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子传递微生物膜
文献传递
副溶血弧菌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研究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凡纳滨对虾(Litopanaeus vannamei)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始体重(2.20±0.24)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初270尾,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以0 CFU/m L和5×107 CFU/m L剂量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对凡纳滨对虾进行浸浴攻毒实验。在实验第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36小时取肝胰腺,进行抗氧化酶活性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测定。结果显示,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实验组对虾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随感染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AT活性于第12小时达到最大值,而GSH-PX和GST分别在第6小时和第24小时达到最大值,此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感染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对其机体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破坏作用。Rab蛋白基因(Rab)和干扰素-维甲酸联合应用诱导细胞凋亡相关基因(Grim-19)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菌肽crustin和酚氧化酶原基因(Pro PO)的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分别在第12小时和第24小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4倍和28.2倍,而GST基因表达水平在第12~36小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 TOR信号通路中真核细胞始动因子4E结合蛋白(4EBP)基因的表达水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1(e IF4E1A)和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2(e IF4E2)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第12小时和第6小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6倍和1.6倍,核糖体S6蛋白激酶基因(P70s6k)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感染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后,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受到显著影响。
赵伟王雷王雷蒋克勇刘梅杨广蒋克勇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副溶血弧菌肝胰腺抗氧化酶基因表达
源区黑潮季节变异及其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应用POM2K模式对中国海黑潮区气候态平均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正交曲线网格,模式区域为太平洋海盆,特别的在中国海区域进行加密并较好的拟合了岸线;垂向分为21层,并在海表9层以上采用对数网格分布;采用COADS气候态月平均的风应力,并将模式的温度结果和MODIS月平均的SST数据进行同化,然后将模式模拟出的流量、海表高度异常同实测数据和卫星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均显示模拟结果可信度较高。接着本文探讨了北赤道流分岔位置季节性的变化对源区黑潮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冬季节北赤道流分岔位置较靠北,源区黑潮流量较大,而春夏季节北赤道流分岔位置较靠南,黑潮流量较小。在此基础上,针对源区黑潮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数值实验。实验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动力因子对源区黑潮季节性变化的影响:(1)风应力;(2)非线性;(3)黑潮的斜压敏感性,然后通过与控制实验的对比,讨论了不同的动力因素对吕宋海峡净流量和吕宋海峡上层环流场的影响。
耿伍侯一筠齐鹏赵伟
关键词:黑潮数值模拟吕宋海峡
吕宋海峡水交换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概述;第二部分回顾了吕宋海峡水交换的观测目标及观测手段:第三部分分析了2005年10月吕宋海峡现场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高度计,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资料;第四部分用较高分辨率的POM模式模拟了吕宋海峡...
赵伟
关键词:吕宋海峡水交换涡旋黑潮
文献传递
牡蛎礁碳源–汇功能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海洋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牡蛎礁作为全球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碳储量和强大固碳能力。牡蛎礁在生物钙化、呼吸作用等过程中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但在生物合成、沉积作用等过程中却可以埋藏大量碳。目前,全球牡蛎礁是大气碳的源还是汇尚不明确。为探究牡蛎礁碳源–汇功能,本文综述了牡蛎礁碳源–汇功能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牡蛎礁碳源–汇功能的关键生态过程,探讨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牡蛎礁碳源–汇特征。研究表明,牡蛎礁不仅可以成为大气碳的汇,还可以提高盐沼植被、海藻、海洋动物等生物的碳汇功能。未来应尽快开展牡蛎礁碳汇功能评估技术等研究,形成以提高牡蛎礁碳汇为目的的牡蛎礁保护与修复技术,提升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奉杰张涛马培振张涛马培振王海艳白涛徐江玲王海艳王海艳宋浩周骢赵伟胡朋朋赵伟
关键词:牡蛎礁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