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丽 作品数:36 被引量:208 H指数:9 供职机构: 北京回龙观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精神分裂症自我参照加工能力受损的认知神经机制 目的 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参照加工能力受损的行为学表现及相应的神经机制.方法 实验一:要求2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7名正常被试完成自我参照效应任务(神经心理学测验).实验二: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并分析... 赵艳丽 张丹丹 谭淑平 范丰梅 宋崇升 崔界峰 范宏振 朱小林 张进国 李东精神分裂症情绪加工障碍的神经机制 被引量:5 2014年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重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的不协调。该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包括阳性、阴性、认知和情绪缺陷等多组症状,并常伴随严重的社会功能损伤。其中阳性症状包括妄想、幻觉,阴性症状包括意志活动减退、言语贫乏和快感缺乏等。 柳昀哲 张丹丹 赵艳丽 谭淑平 韩龙柱 罗跃嘉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神经机制 重性精神疾病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意志行为 不同年龄阶段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及精神护理差异分析 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自杀风险和精神护理的特征及差异,为有自杀风险的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提供更精准的临床护理服务。方法采用精神科护理观察量表(NOSIE)和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对2018-8-30-2020-10-06赤峰市安定医院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5版》(DSM-Ⅳ)诊断标准的3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2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在不同年龄阶段(<35、35~50和>50岁)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差异。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85例患者,在性别(χ2=1.104,P=0.293)、年龄(t=1.632,P=0.103)及受教育年限(t=0.068,P=0.946)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危自杀风险率为2.76%,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高危自杀风险率为8.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6,P=0.004。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评分为(3.16±2.01)分,低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3.67±2.66)分,t=-2.223,P=0.027;精神护理评分为(26.36±14.28)分,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27.62±14.7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7,P=0.403。<35岁年龄段,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7,P=0.321;35~50和>50岁2个年龄段,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数大于精神分裂症患者,t=-1.999,P=0.047;t=-2.537,P=0.012。<35、35~50和>50岁3个年龄段,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护理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更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出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随着年龄增长出现急速上升的变化趋势。 王维婷 李刚 张雪 赵艳丽 谭淑平 郭巍 李丽娜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自杀风险 精神护理 年龄老化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参照效应受损的行为学研究 目的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存在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损伤。方法23名病情稳定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7名正常对照组(两组被试在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上均无显著差异)首先完成人格形容词的判断任务,包括三个实验条件:要求被试分别... 赵艳丽 谭淑平 张进国 宋崇升 崔界峰 范宏震 李东 李亚军基于实验室的急性应激诱导范式研究进展 2023年 急性应激与人类的身心健康高度相关,在实验控制条件下的、标准化的、有效的急性应激诱导范式对上述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近年来,急性应激诱导范式多样,效果不一。文章对实验室中的各类急性应激诱导范式的进展进行综述,对其采用的应激源、实验流程、主要技术和效果进行讨论,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许皓 赵艳丽 谭淑平关键词:急性应激 范式 虚拟现实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被试的P50年龄效应差异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被试的感觉门控(P50)功能影响。材料和方法选取135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47.163±7.81... 朱小林 张进国 李东 赵艳丽 谭淑平 邹义壮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患者 感觉门控 P50 文献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前脉冲抑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初步探讨低频双背侧前额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精神分裂症听觉惊吓反应前脉冲抑制(PPI)功能的影响.方法共入组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5例,按2:1随机分为rTMS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11),两组分别接受20次rTMS真刺激和伪刺激治疗.治疗期间维持原有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及剂量不变.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检测患者的PPI功能.结果rTMS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在PPI的所有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TMS治疗后,在强弱刺激间隔为120 ms时,治疗组的PPI抑制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前抑制率为14.29%,治疗后为38.71%,P=0.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11.45%,P=0.007);对照组在rTMS治疗前后PPI抑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抑制率为20.27%,治疗后为11.45%,P=0.389).结论双背侧额叶低频rTMS治疗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PI功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赵艳丽 黄文倩 石晶 范宏振 谭云龙 杨甫德 谭淑平 王志仁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前脉冲抑制 感觉门控 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音情绪识别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比较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音情绪识别的差异。方法: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各60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对照60例。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杨氏躁狂量表和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临床症状,使用42段标准化语音情绪评价范式测试所有受试者的语音情绪识别能力。结果: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愤怒、平静、悲伤及总体语音情绪类别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P<0.05),其中精神分裂症对厌恶;(2.1±1.7)vs.(3.1±1.7)vs.(3.1±1.6);P<0.05]、惊奇;(2.7±1.7)vs.(3.8±1.6)vs.(3.9±1.7);P<0.05]两种语音情绪的类别得分,及对愤怒;(58.4±22.1)vs.(71.4±17.1)vs.(71.1±14.5);P<0.05]情绪的强度得分均低于双相障碍和正常对照。结论:本研究提示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均存在语音情绪识别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厌恶、惊奇两种语音情绪的识别能力弱于双相障碍患者。 杜霞 杜霞 范宏振 王云辉 张洁 朱小林 赵艳丽关键词:双相障碍 精神分裂症 心智化家庭治疗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疗效及相关脑区的影响 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探讨心智化家庭治疗(mentalization-based family therapy,MBFT)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反思功能以及相关脑区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专科医院选取住院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32例,其中把15例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定义为对照组,把其余17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干预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进行MBFT治疗每周1次,每次1.5 h,总共干预3个月。其中有10例患者在干预前后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进行扫描。使用SPSS 23.0对量表评估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建构脑网络的矩阵。患者的脑网络矩阵采用Gretna进行计算,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干预前后患者的反思功能、焦虑、抑郁在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显著(F=5.113,9.350,5.264,均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干预组患者焦虑[(55.09±14.35)分、(30.58±3.62)分]、抑郁[(61.58±16.81)分、(31.00±3.48)分]前后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组患者反思功能[(8.71±0.51)分、(8.87±0.50)分]前后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反思功能[(8.92±0.33)分、(8.73±0.35)分]、焦虑[(50.67±13.88)分、(45.78±12.89)分]前后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抑郁得分[(69.33±9.11)分、(50.94±7.99)分]前后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把顶叶后部与内侧前额叶作为种子点,其与右侧额下回、右侧梭状回、右侧颞上回、左侧颞中回和右侧额上回之间交互作用显著(F=29.56,20.63,8.69,9.49,8.62,均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干预组前后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测功能连接强度小于后测;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全脑264个感兴趣区进行脑网络分析发现,干预组的模� 李玖菊 谭淑平 赵艳丽 齐音 张帆 刘华清 李丽娜关键词:青少年 功能磁共振成像 超重中学生对食物的外显和内隐态度及其相互关系 大量研究均表明:肥胖的发生除了与遗传因素(Farooqi,2005)和较少的身体活动(Fox,2004)有关外,过量的脂肪、糖类和蛋白质摄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McGloin et al.,2002;Nicklas,et ... 赵艳丽关键词:中学生 肥胖 内隐态度 外显态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