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辛苒

作品数:8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淮北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主题

  • 2篇日记
  • 2篇自然主义
  • 2篇自然主义文学
  • 2篇误读
  • 2篇小说
  • 2篇福楼拜
  • 1篇易卜生
  • 1篇易卜生戏剧
  • 1篇隐喻
  • 1篇印象主义
  • 1篇身份
  • 1篇圣经
  • 1篇诗学
  • 1篇诗学理想
  • 1篇双重身份
  • 1篇替罪羊
  • 1篇替罪羊机制
  • 1篇批评文本
  • 1篇偏见
  • 1篇主题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辛苒
  • 1篇高建为

传媒

  • 2篇淮北煤炭师范...
  • 2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学术界
  • 1篇法国研究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励耘学刊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纪德《如果种子不死》中的自我建构
2012年
自传作品《如果种子不死》是安德烈·纪德力图进行自我形象建构的一次文本尝试。作为20世纪最为复杂的几位法语作家之一,纪德一生伴随着极大的关注与质疑。苦于心灵无人知晓,便将自己的多重个性写进自传,勾勒出成长历程,分析个人复杂思想的成因,试图建构一个大胆反叛宗教伦理道德的同性恋作家形象。然而,这一形象又存在自我矛盾性,文本又表现出深层的自我解构性。
辛苒
关键词:自传自我建构
龚古尔兄弟小说中的现代性解读
2013年
作为第一批具有现代性意识并注重书写现代性的法国作家之一,龚古尔兄弟眼中的现代性意味着绝对的现时,它短暂、偶然、稍纵即逝,与传统迥异,最具当下性和时代性。其小说创作中的现代性表现为:刻意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传统文学做激烈的反抗;着力把捉和书写富于现代性的时代表征,以确证现时的绝对意义;以创造性的艺术方式完成了现代经验的审美转换。
辛苒高建为
“五四”时期自然主义文学接受热潮中的龚古尔兄弟
2012年
"五四"时期,国内兴起了一场自然主义文学的接受热潮,龚古尔兄弟也在此时日益为国人熟知,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相较于左拉和莫泊桑等人,他们并未获得国内文坛足够的重视。其原因在于,由于前期传播者对他们过于片面和单一化的认识,学界普遍否定了龚古尔兄弟对于民族文学发展的意义。
辛苒
关键词:自然主义文学
浪子回家——《如果种子不死》中的隐喻结构分析
2010年
纪德自传体作品《如果种子不死》中"我"的生活经历构成了一个类似《圣经》中"浪子回家"式的隐喻结构。"我"的人生轨迹大致对应于浪子的人生,二者都有出走、享受放纵的生活和最终的复归阶段。纪德在叙述"浪子回家"的三个阶段时,文本的叙述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转换,叙述话语与叙述内容形成惊人的和谐一致,使这个结构上的三段式特点更加突出。但与《圣经》中浪子的情况不同,纪德对"我"命运沉浮的评判完全从"我"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而不顾宗教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准;"我"的人生阶段中比浪子多了天性受压抑的内容,而缺失忏悔和救赎情况,这是对《圣经》故事的颠覆。
辛苒
关键词:《圣经》互文性
偏见与误读:龚古尔兄弟日记中的福楼拜
2013年
龚古尔兄弟对福楼拜其人其作品存在偏见与误读,其原因既有文学观念的不同,也有对杰出同行的嫉妒,还源于对福楼拜本人的固化印象。这些误读在他们的长卷日记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这些篇章也成为极具个人性的"福楼拜"批评文本。
辛苒
关键词:日记福楼拜
龚古尔兄弟的分析小说:一种诗学理想的实验
2014年
龚古尔兄弟小说诗学的核心是对人类进行观察和探索,小说的叙述重心是分析影响人物命运的原因.两兄弟受科学一实证主义的思潮影响,尝试将自然科学融入到小说创作,借助生理学、遗传学等科学原理,深入人类的生理本质和本能欲望层面;手法上,自觉采用从事实、现象推知规律、本质的分析法.这种做法奠定了分析小说类型的写作范式和美学特征,为左拉等自然主义作家创作做了突破性的拓荒工作.分析小说对内心波动、本能欲望的探究和揭示与20世纪现代派小说文脉相通.
辛苒
关键词:分析小说
一个印象主义批评文本:龚古尔兄弟日记中的福楼拜
2013年
龚古尔兄弟是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他们对福楼拜的主观印象以及独特的文学观念使其长卷日记中对福楼拜作品存在轻视与误读,构成了极具个性化的批评文本。由于两兄弟与福楼拜有着长年的深挚友谊,这些轻视很难为外人所察,却在他们的日记中得到真实全面的表现。
辛苒
关键词:福楼拜日记误读
双重身份的替罪羊——探析易卜生戏剧中的父债子偿主题
2009年
易卜生在创作中曾长期探讨父子关系问题,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戏剧主题——父债子偿,即父辈的罪孽报应在子女身上,子辈的牺牲挽救了危机,促成对父辈的救赎。其中《布朗德》、《群鬼》和《小艾友夫》三部剧对该主题的表现最为完整突出,在叙述上也拥有一套相似的情节模式:戏剧陷入危机、子女与父母分开或身患疾病、子女替父母受罚,戏剧归于和谐。借由勒内.吉拉尔提出的替罪羊机制来解读该模式可以发现,易剧中无辜受过的子辈经历了受害者和救世者的双重身份转换,这正契合了易卜生对于人类的命运前途等普世问题的思考。
辛苒
关键词:易卜生替罪羊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