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华
- 作品数:40 被引量:7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阳明心学的反理学倾向及其对明清文论的积极影响被引量:3
- 2004年
- 明代中叶思想家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是从理学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个哲学流派,它具有鲜明的反理学倾向。阳明心学的出现不仅从内部造成了理学的瓦解,而且也为明清两代文艺新思潮的产生提供了思想上的催化剂:阳明心学以“情”为人“心”所固有的观点消除了程朱理学以性化情、存理灭欲的强制色彩,为明清两代的文艺家在创作中尽力表现人的情感和明清文论中“情感”论的盛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阳明心学提出的“心”本体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明清两代的文艺家大胆突破礼教规范、提倡抒写性灵表现个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阳明心学及后学对圣贤的绝对权威的否定和对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的推崇,也直接引发了明清两代的文艺家在创作上表现出“语出本色”、“贵浅不贵深”的强烈的平民主义倾向。
- 邓新华
- 关键词:阳明心学情感论性灵论本色论
- 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被引量:1
- 2010年
-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大体蕴涵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对读者包括知识储备、艺术同感力和想象力在内的文学接受能力的具体要求,对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作品作出创造性的理解和发挥的权利的肯定与张扬,对读者文学接受差异性问题的辩证认识。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 邓新华程炉威
- 关键词:诗话
- “妙悟”与“活参”——佛禅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
- "妙悟"与"活参"本是禅宗提出的把握真如佛性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受"以禅喻诗"时代风气影响的宋代诗论家则借用"妙悟"与"活参"这两个概念来比喻和说明读诗、学诗和解诗这种特殊的文学接受活动。本文在分析"妙悟"与"活参"...
- 邓新华
- 关键词:禅宗妙悟诗学解释学
- 文献传递
- “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述略
- 2005年
- 邓新华
-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文艺学
- “妙悟”与“活参”——佛禅思想影响下的诗学解释学原则
- 2011年
- 从实质上看,"妙悟"与"活参"都是佛教禅宗提出的把握真如佛性即佛教最高真理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妙悟"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过程的超越语言和逻辑的直觉性特征,而"活参"则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过程对佛教教义僵死理解的破除和摒弃。受"以禅喻诗"风气影响的中国古代诗论家将"妙悟"、"活参"的佛禅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将其提升为重要的诗学解释学原则。"妙悟"与"活参"的诗学解释学原则不仅蕴含有极富民族特色和极有价值的文学解释学思想,而且与西方现代解释学理论也存在某种契合。
- 邓新华
- 关键词:妙悟佛禅思想
- 陈廷焯的“沉郁”说与浙西词派的“醇雅”、“清空”理论被引量:3
- 2010年
-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长期以来被认定为"常州词派后期词论的重要著作",他的"沉郁"说也被视为常州词派的重要理论观点,这种看法与陈廷焯词学思想发展的实际并不相符。尽管陈廷焯的词学思想经历了由浙西词派向常州词派的转变,他的"沉郁"说也有一个由初期提出到后期完善的过程,但他始终没有完全否定乃至彻底抛弃浙西词派的某些理论观点,他早年所服膺的浙西词派的"醇雅"、"清空"理论仍然惯性地存留下来,成为他"沉郁"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弄清楚这一点,对完整、准确、深入地把握陈廷焯的"沉郁"说乃至他的整个词学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邓新华杨爱丽
- 关键词:沉郁醇雅清空浙西词派常州词派
- 论李渔戏曲接受理论的独特性被引量:2
- 2012年
- 李渔的《闲情偶记》虽然没有直接对观众在戏曲接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专门探讨,但他的包括戏曲创作及导演和表演在内的全部戏曲理论都是以观众接受为本位来展开的:戏曲的结构处理、情节安排和宾白写作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欣赏心理和审美习惯;戏曲语言的通俗化是为了让观众更加容易欣赏和接受;戏曲的审美功用还是为了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愉悦。李渔完全称得上是一位有着自觉的"观众意识"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接受理论的独特性就在于他把这种自觉的"观众意识"贯穿到了他的戏曲理论的方方面面。
- 邓新华
- 文学经典化问题的新探索——《隐逸诗人的历史影像——陶渊明经典化研究》读札
- 2014年
- 文学经典问题是近三十年来全球学术界讨论热烈的一个重要话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文学经典理论主要面临着两大"挑战"。其一,文学经典本身面临被"解构"的危机。事实上,那些早已被传统认可的经典,在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面前,都会遇到挑战。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学顷刻被打倒;"文革"期间,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经典都被当成"毒草"而遭到横扫。而在当下,视觉文化、新媒体文化与消费文化完全占据了文化传播的中心,文学经典则退居边缘,似乎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 邓新华刘传清
- 关键词:文学陶渊明影像诗人视觉文化
- “以意逆志”论——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式的现代审视被引量:25
- 2002年
-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纲领性的理论命题 ,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释义者与释义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释义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辩证的探讨 :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释义者的主体意识———“意” ,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作品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释义者之“意”与释义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比较好地解决了西方释义学理论无法解决的某些理论难题 ,其中所蕴涵的文学解释学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邓新华
- 关键词:文学解释学
- “妙悟”与“活参”--佛禅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
- “妙悟”与“活参”本是禅宗提出的把握真如佛性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受“以禅喻诗”时代风气影响的宋代诗论家则借用“妙悟”与“活参”这两个概念来比喻和说明读诗、学诗和解诗这种特殊的文学接受活动。本文在分析“妙悟”与“活参”...
- 邓新华
- 关键词:禅宗思想诗学解释学古代诗歌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