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桂莲
- 作品数:16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静默与喧嚣:《在美国》的历史书写被引量:4
- 2011年
- 桑塔格的小说《在美国》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素材,曾再度引发大量关于历史真实与小说虚构之间关系的讨论。仔细读来,桑塔格笔下的历史和现实主义艺术家眼里的"历史真实"相去甚远,她在60年代所极力主张的"静默美学"不仅没有被抛弃,而是以小说的方式更具体、更直接地体现出来。《在美国》就是这种历史书写的典范:艺术渴望着在舞台与生命的喧嚣中保持静默,而静默又重新以超越的姿态历史性地喧嚣。
- 郝桂莲
- 关键词:静默喧嚣《在美国》
- 作者死后的文本狂欢——从《恩主》和《死亡之匣》看桑塔格早期的小说作者观被引量:3
- 2009年
- 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是20世纪语言学转向的产物,针对的是19世纪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中心主义。桑塔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有关作者地位的讨论,但是从她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两部小说《恩主》和《死亡之匣》中,我们可以从作者之死、叙述的不确定性和开放式结局3个方面了解到桑塔格早期的作者观。
- 郝桂莲
- 关键词:死亡之匣作者之死
- “禅”释“反对阐释”被引量:3
- 2010年
- 从本质上来说,"反对阐释"旨在对现有的"枯竭式"批评模式进行反思,指出艺术既不再现外部世界,也不表现内心情感,而是一种独立的自我呈现。对于这种"独立呈现",我们应该运用"新感受力",直抵审美的本真状态。禅宗的"禅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本真状态的体验。本文拟从两者对语言、体验和对待终极意义的态度上说明"反对阐释"所暗含的禅意。
- 郝桂莲
- 关键词:新感受力
- 反思的文学:苏珊·桑塔格小说艺术研究
- 虽然桑塔格在文化批评界显赫的名声和地位主要来自于她的散文和批评著作,但她本人却更看重自己作为小说家的地位。桑塔格曾明确表述过自己对小说创作的偏爱,认为只有小说才能充分表达自己在批评文章中无法言说的思想,也曾多次表达过要将...
- 郝桂莲
- 关键词:小说艺术
- 文献传递
- 反思的文学:苏珊•桑塔格小说艺术研究
- 郝桂莲
- 苏珊·桑塔格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展望被引量:4
- 2010年
- 虽然桑塔格与中国有着与生俱来的关联,但中国读者最早认识桑塔格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三十年来,桑塔格在中国的接受基本上以文集翻译和零星点评为主。截至目前,桑塔格所有的小说和随笔文集都已经登陆中国,在对桑塔格的作品展开大规模引进的同时,中国的学者也开始了对其小说和批评著作的研究。本文对桑塔格在中国被接受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桑塔格研究可能的方向。
- 郝桂莲
- 流连忘返——《火山恋人》的叙事时间分析被引量:10
- 2009年
- 《火山恋人》是桑塔格创作的第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不同于她前期颇具先锋实验色彩的作品,这部小说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回归"之作。仔细读来,仍可见到桑塔格夸张和跳跃的文风,如对叙事时序的多层次把握。本文试图用热奈特的时间理论分析《火山恋人》的叙事时间,旨在揭示桑塔格通过时间倒错和无时性叙述等手法表现她对时间和空间的看法:历史寓于现在,而现在则预示未来,人们因此在过去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 郝桂莲
- 关键词:叙事时间时间倒错《火山恋人》
- 《幻影书》的面具艺术与主体性构建
- 2020年
- 保罗·奥斯特常常由于其作品中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和元叙述等特点而被认定为"后现代主义"作家,2002年出版的《幻影书》出版后即被认为是他最具戏剧性、情节最为错综复杂的一部,书中各种不可思议的偶然巧合和机遇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奥斯特在其作品中对确定性的追寻和对主体性的构建都相当确切,故事感极强。在《幻影书》中,作家延续了他自我追寻及主体性构建的主题,人物通过面具表现自我,又通过面具逃避自我,最终与面具合二为一。虽然主体最终只能捕捉到自我的幻影,但这些幻影以奇异的方式叠加在一起,完成了主体性的构建。
- 郝桂莲
- 关键词:面具艺术
- 对话于坚:中国与世界的诗歌交流(英文)
- 2018年
- 作为中美诗歌与诗学协会(CAAP)第六届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访了中国当代诗人于坚,由美国评论家玛乔瑞·帕洛夫等诗人和学者共同参与。本文在访谈视频记录的基础上,摘录了对话的要点。大家普遍认为于坚先生的诗歌与语言派诗歌有众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具有显著的中国诗歌的特质。访谈中诗人和学者们还比较了中美文化和语言的细微差别,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诗歌翻译的问题。虽说诗歌翻译极具挑战并且争议不断,诗歌创作主要与形式相关,但对于诗歌中思想层面的翻译仍然是可能的。在有读者问到关于诗人作品中"大象"的意象时,于坚解释道,他赋予大象这种动物以无限的观念,赋予了诗人和读者无限的想象及反思的空间。诗人最后读了一首自己多年前写就的一首小诗,令人回味无穷。
- 于坚玛乔瑞·帕洛夫郝桂莲金纳乐斯·迈耶金英敏罗良功詹姆斯·谢利约翰·索尔特孙冬徐建刚陆文苓刘婵(译)
- 关键词:诗歌诗歌语言翻译
- 理论、文学及当今的文学研究——文森特·里奇访谈录被引量:4
- 2006年
- 文森特·里奇(Vincent Leitch)是美国著名批评理论家,著有《30年代至80年代美国文学批评》(1988)、《解构批评》(1983)、《文化批评、文学理论、后结构主义》(1992)、《后现代主义:地方影响、全球潮流》(1996),并曾主编《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2001)。本文译自里奇的新作《理论问题》(Theory Matters,2003)第7章,是芬兰奥卢大学(Oulu University)的马蒂·萨伏莱宁(Matti Savolainen)教授对里奇所做的采访。在访谈中,里奇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和世纪之交美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发表了看法,颇具参考价值。因篇幅所限,译文有所删节。
- 郝桂莲赵丽华文森特.里奇
- 关键词: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理论访谈录美国文学后结构主义文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