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华
- 作品数:10 被引量:90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大学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媒体先锋:风险社会视野中的中国食品安全报道——以2006年“多宝鱼”事件为例被引量:26
- 2008年
- 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之后,会出现公众恐慌和行业损失,人们由此往往归罪于媒体。本文试图从风险社会的角度,以2006年的"多宝鱼"事件为例,说明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会变成了食品安全的报道问题,这里面既有因果关系的难以确立,也有事件本身的后果无法测量,把责任全归之于媒体是不公平的。同时,中国的媒介在报道食品安全时,也必须改变观念,从自以为是的监督者成为客观公正的"雷达"。
- 黄旦郭丽华
-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社会
- 广西高校学生数字媒体素养和教育调查研究
- 2014年
- 大学生对数字媒体的高频率接触并不必然产生良好的数字媒体素养。当前,对大学生的数字媒体使用及素养培育问题的研究大多针对东部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进行。对广西大学生数字媒体使用情况、信息分享、表达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西高校学生在数字媒体使用、信息分享和表达习惯上不及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广西高校学生的数字媒体素养亟待提高。
- 江宇郭丽华符潇雅韦娜
- 关键词:高校学生数字媒体媒介素养
- 网络暴力现象探析被引量:4
- 2009年
- 从2006年初开始,中国网络暴力事件愈演愈烈。“虐猫事件”、“铜须事件”、“韩白PK事件”、“陈易卖身救母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辽宁女事件”接二连三的出现,《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南德意志报》等欧美媒体将那些在网络上发布极端言论、发泄暴力情绪,并直接影响到事件当事人精神状态。
- 郭丽华
- 关键词:中国网络暴力现象《国际先驱论坛报》暴力事件《纽约时报》当事人
- 克服媒介自身局限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被引量:1
- 2001年
- 从舆论监督受到媒介自身诸多因素的制约着眼 ,探讨如何克服媒介自身局限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 郭丽华
- 关键词:媒介新闻舆论监督
- 以办报为业:晚清文人的新出路-以早期《申报》(1872-1905)文人群体为例
- 郭丽华
- 关键词:现代报刊传统文人现代知识分子
- 梁启超和张季鸾的新闻思想之比较
- 2012年
- 梁启超和张季鸾在中国报刊史上都以报刊政论著称,他们的新闻思想有如异同?差异从何而来?意义何在?本文试从两者的报刊实践及办刊言论中分析他们办报理念,认为两人在关于报刊的目的和功能、报人的资质与作为以及报刊的言论自由等方面的认识,都有着明显不同,甚至各自的言论风格也各树一帜。而梁启超、张季鸾两人不同的新闻思想,正代表着中国现代报刊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政党报刊和民营报刊。两人差别迥异的新闻思想,又是由两人不同的人生理想与报刊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 郭丽华
- 关键词:张季鸾新闻思想
- 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研究——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综述
- 一般认为,1933年,当英国文学批评家F·R·列维斯(Frank Raymond Leavis)(1895~1978)和他学生丹尼斯·汤普生(Denys Thompson)在他们合著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
- 黄旦郭丽华
- 文献传递
-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早期中文报刊研究概况被引量:4
- 2007年
- 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曾专门组建一个小组,对《申报》等早期中文报刊展开研究。他们立足大量原始资料,获得颇多新发现。本文对其主要关注问题、研究方法、基本观点等进行译介,以期中国新闻史研究者从中受到启发。
- 周婷婷郭丽华刘丽
- 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迁被引量:41
- 2008年
- 西方媒介素养教育已历时四分之三世纪,由于各地状况不一,关于媒介教育的理解及实践却不尽相同。媒介教育教什么?本文以此为线索,对西方媒介教育及其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其重点和理念的变迁,认为西方媒介教育观念始终是以"公民"为起点,延续的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那种理性、自主的传统。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念与实践,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媒介、教育的传统密切相关,这是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向西方的学习与借鉴中不应忽视的。
- 黄旦郭丽华
-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众文化
- 树立“本体意识”、探索新闻特性、加强新闻史学科建设——与著名新闻史学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宁树藩先生一席谈被引量:15
- 2007年
- 问:从您1997年提出“本体意识”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年。但从您的历史回顾中看,其实早在之前十几年就已经有了“本体意识”的萌芽了。
宁:更准确地说,关于新闻史研究要寻求自身特性,我早在1981年一篇题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方法的若干问题》的文章中就已经有过论述,只是当时还没有明确使用“本体意识”这个概念。有这个想法是受到王中的启发,他多次和我讨论过新闻史研究特性的问题。
- 郭丽华宁树藩
- 关键词:新闻史研究本体意识新闻特性博士生导师学科建设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