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
- 作品数:33 被引量:89H指数:6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CBCT在纠正摆位误差导致鼻咽癌PTV剂量不足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前鼻咽癌治疗普遍应用调强放疗,与传统三维适形放疗相比,调强放疗对摆位精确度要求更高,剂量更加准确。由于摆位误差需要对靶区进行外扩,本研究旨在探索与确定合适的外扩边界,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前提下保证靶区剂量的均匀性。应用IGRT图像引导获取12例患者的摆位误差,在治疗计划系统中相应移动等中心,在不改变射野分布和权重的情况下,重新计算剂量分布。分析移动等中心后计划与原计划中各靶区与正常组织的剂量变化,确定适当的靶区外扩边界,以保证靶区剂量的均匀以及正常组织受量。当摆位误差为5 mm时,8.3%的GTV D99及16.7%的CTVD95剂量减少大于6%,当摆位误差为2 mm时,GTV D99、CTV D95剂量减少均小于3%。误差越大对剂量分布的影响越明显。靶区CTV较GTV对于摆位误差更为敏感,按照Stroom等推荐的公式2.0Σ+0.7σ计算GTV外扩边界PGTV:x=4.33 mm;y=2.80 mm;z=4.18 mm,据此生成的计划可有效避免由摆位误差导致的靶区剂量不足。
- 詹蔚徐晓婷郭建陈龙周菊英
- 关键词:CBCT调强放疗摆位误差
- 射野拼接调强技术长靶区放疗患者的急性血液毒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通过射野拼接调强技术改善长靶区放疗的适形性(CI)和剂量均匀性(HI),并监测其血液毒性。方法研究纳入2013年—2020年接受射野拼接调强技术治疗的2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定位检验流程,并使用Pinnacle、Eclipse和Monaco TPS系统设计IMRT和VMAT计划,放疗期间监测患者血液毒性。结果26例患者的剂量验证表明,Monaco VMAT计划在CI和HI方面表现优异,γ通过率和点剂量验证差异均符合临床要求。血液毒性监测显示,全脑全脊髓放疗(CSI)患者主要出现轻度骨髓抑制,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仅有轻度骨髓抑制,无重度骨髓抑制病例。结论射野拼接调强技术显著提高了长靶区放疗的CI和HI,减少了射野衔接处的剂量冷热点问题,并降低了血液毒性。
- 朱明霞蔡晓君吴晨晨吴琼郭建
- 关键词:血液毒性
- 两种VMAT布野方式计划对胸中上段食管癌放疗的剂量学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比较基于VMAT技术,采用两种布野方式对胸中上段食管癌进行计划设计的靶区、正常组织和计划质量的差异,以进一步寻找靶区剂量均匀和适形性更高、正常组织受量更低、计划质量更高的计划设计方式。方法对治疗的20例胸中上段食管癌放疗患者.固定技术采用头颈肩热塑面罩。靶区范围包括颈部淋巴结、食管癌原发灶和CTV,处方:GTV:60Gy/30F,CTV:54Gy/30F.使用Monaco5.1计划系统和蒙特卡洛算法进行剂量计算。两种布野方式:对穿弧(50°~310°,CCW,220°~140°,CCW)和单侧弧(180°~320°,CCW)进行计划设计。基于剂量直方图(DVH)和等剂量曲线分别对靶区的均匀指数(HI)、适形指数(CI)、肺(右肺,左肺,总肺)的V5和V20、脊髓的D2以及计划的机器跳数(MU)、控制点数(CP)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侧弧靶区的HI和CI优于对穿弧。右肺的V5和V20对穿弧高于单侧弧,左肺的V20对穿弧高于单侧弧,V5低于单侧弧。脊髓的D2剂量对穿弧高于单侧弧。MU/CP对穿弧更高。结论对穿弧计划和单侧弧计划在剂量上均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单侧弧计划能够提供更好的靶区适形和均匀性,并且危及器官的受量更低。但是对于头颈肩热塑模固定技术,单侧弧布野技术,手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剂量照射,并且手臂的位置活动度大,会导致剂量不精准。两种计划各有优势。因此,在临床上食管癌的计划设计应结合病人的病情和摆位技术个体化定制。
- 甘广辉郭建
- 关键词:食管癌VMAT
- 基于SQL的报表系统开发及其在放疗流程质控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有效利用放疗科日常运行中产生的临床数据,基于科室已有网络资源实现放疗信息无纸化,提高放疗流程质控水平。方法分析科室放疗流程及所需文档,运用基于SQL数据库的报表工具Report Builder,对放疗科已有网络Aria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开发报表实现患者现有放疗文档的电子化;运用PDCA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对策并设计相应报表量化指标,从而提高流程质控水平。结果自2020年全面实施以来,科室实施放疗两千余人次,患者放疗信息一次登记后全部文档实现网络存档和查询。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制定了13个日常统计报表、5个季度和3个年度统计报表,通过报表统计使用报表前后3个月的放疗前等待时间由16.2 d缩短至14.8 d,工作人员能够掌握患者治疗进度,及时发现12例中断治疗的患者。结论通过报表工具的信息提取能够实现放疗全流程信息网络化和患者放疗数据电子化,提高了人员工作效率和沟通效率,科室能够根据报表数据实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放疗的效率和质量。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和实用性。
- 倪婕周菊英詹蔚郭建陈龙甘广辉徐玥靓李一秋
-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
- 盆腔肿瘤图像引导放疗计划靶区外放的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利用锥型束CT(CBCT)研究盆腔肿瘤的摆位误差,并探讨计划靶区边界(MPTV)。方法:对13例盆腔肿瘤患者,每次照射前行锥形束CT扫描(CBCT),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获得左右(x)、头脚(y)、腹背(z)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在线校正误差后治疗。治疗后再次行CBCT扫描,分析治疗前后的误差数据并计算MPTV。结果:校正前摆位误差在x、y、z轴分别为(0.4±1.3)、(-0.2±3.4)、(-1.7±1.7)mm,MPTV分别为5.4、12.1、7.0 mm;校正后误差分别为(0.1±0.7)、(-0.1±1.4)、(-0.3±1.0)mm,MPTV分别为2.2、3.1、2.7 mm。结论:盆腔肿瘤放疗时建议x、y、z轴MPTV分别为8、15、10 mm,使用CBCT引导可使MPTV缩小至4 mm。
- 徐久宏张军宁王建平郭建
- 关键词:盆腔肿瘤
- IGRT验证食管癌不同固定方法的摆位误差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应用IGRT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测量胸段食管癌放疗的摆位误差,探讨不同固定方法对胸上段、中段食管癌摆位误差。方法对48例接受3D-CRT或IMRT的胸部上段和中段食管癌患者,每周1次kV-CBCT扫描,连续扫描6周,共获得288组CBCT图像,头颈肩模组(24例,包括胸上段和中段各12例)和真空垫组(24例,包括胸上段和胸中段各12例),按骨性配准+手动配准,得出的3个方向左右(X)、头脚(Y)、腹背(Z)线性误差和Z轴向旋转误差(RTN)的平均摆位误差数据。结果48例患者治疗开始前的CBCT共288次,分别分析食管癌上段和中段两种不同固定方法下的摆位误差,在X、Y、Z及RTN方向,胸上段组分别为头颈肩组1.26±0.68 mm、1.43±0.67 mm、1.88±0.99 mm、1.05±0.56°,真空垫组1.31±0.59 mm、2.16±1.05 mm、1.97±1.07 mm、1.72±0.54°,X(t=-0.31,P=0.754)、Y(t=-3.08,P=0.003)、Z(t=-0.31,P=0.757)、RTN(t=-4.56,P=0.001);胸中段组分别为头颈肩组1.11±0.52 mm、1.97±0.95 mm、1.72±0.78 mm、1.14±0.58°,真空垫组1.18±0.52 mm、2.37±1.24 mm、1.91±1.53 mm、1.61±0.65°, X(t=-0.63,P=0.531)、Y(t=-1.66,P=0.101)、Z(t=-0.690,P=0.492)、RTN(t=-3.52,P=0.001)。结论食管癌两种常用的固定方式中,头颈肩模对于胸部中上部位的控制性优于真空垫,尤以Y方向明显,摆位误差小。中下段食管癌头颈肩模与真空垫两种固定方法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蒋华周菊英徐文涛郭建姬磊张汝婷
- 关键词:食管肿瘤图像引导放疗摆位误差
- 单次与分次全身照射对干细胞移植患者肾功能损伤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全身单次和分次照射对移植患者肾功能的损伤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0年我院以全身放射(TBI)为基础方案预处理后7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BI方案不同,分为单次照射组(A组,8 Gy)、分次照射组(B组,12 Gy分6次照射)。根据血清肌酐水平分别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基线水平及TBI后1、4、12、18和24个月的eGFR变化,肾功能损伤定义为eGFR较基线水平下降≥30%,采用t检验及Kaplan-meier方法对病例随访资料进行肾存活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两种TBI方式对肾功能的损伤。采用逐步逻辑回归方法分析年龄、TBI剂量率、环孢素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因素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TBI后1和4个月时A组肾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2.20%和34.15%,B组分别为9.37%和21.88%;且肾损伤程度〔(各观察时间点eGFR-基线水平eGFR)/基线水平eGFR〕A组大于B组,4个月时A组为-0.25±0.20,B组-0.1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18和24个月时A组慢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34.15%、48.78%和48.78%,B组分别为28.13%、43.75%和46.88%,A组肾损伤的发生率高于B组,但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肾损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肾存活生存曲线显示,两组的肾存活函数均趋于下降,但B组肾存活率高于A组。逐步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干细胞移植后肾功能的损伤与年龄密切相关,而与照射剂量、环孢素应用及GvHD无关。结论:单次及分次全身照射均能够造成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急、慢性肾损伤,但单次照射的早期肾损伤较为明显,分次照射对肾功能的远期影响更小。年龄与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肾损伤密切相关。
- 李明秦颂兵马骁周菊英徐晓婷郭建詹蔚
- 关键词:放射疗法肾损伤造血干细胞移植回顾性分析
- 以全身照射为预处理方案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间质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
- 2015年
- 目的:分析预处理方案中含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 TBI)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后发生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IP)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39例HSCT预处理方案中含TBI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影响IP发生的临床因素如移植前缓解状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GVHD)、移植方式、年龄、性别以及TBI参数如照射方案、剂量率、全身剂量均匀度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移植前缓解状态(χ2=5.213, P=0.022)、aGVHD(χ2=5.829,P=0.016)、照射方案(χ2=4.281,P=0.039),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照射方案(P=0.042)、aGVHD(P=0.016)、移植前缓解状态(P=0.020)为移植后IP发生的显著相关因素。结论 HSCT后发生IP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对移植前非首次完全缓解(The first complete remission, CR1)、行单次TBI方案预处理以及发生aGVHD的患者要高度重视IP的风险。
- 赵奇周菊英秦颂兵郭建
- 关键词:间质性肺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全身照射
- 影像引导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放疗的临床观察
- 目的 观察影像引导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放疗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急性放射反应.资料和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行根治性综合治疗的FIGO期为Ⅱa期-Ⅳ期的19例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方法:全盆腔放疗达到DT30~4...
- 龚唯除晓婷李莉张汝婷倪婕郭建周菊英
-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测量面罩对表面剂量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使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 deffect transistor,MOSFET)探测器测量面罩对表面剂量的影响。方法选用6MV和15MVX射线进行照射,分为有面罩组和无面罩组,用MOSFET分别测量,每组测5次,共测量5种不同密度的面罩。结果使用面罩后表面剂量明显增加;不同面罩对表面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结论使用面罩后射线的剂量建成区出现变化,表面剂量明显提高。临床治疗中需要适当关注皮肤表面的放射反应。
- 倪园园涂彧周菊英詹蔚秦颂兵郭建
- 关键词:MOSFET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