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吸细胞学的AgNOR染色技术改进 1994年 核仁组成区银染色技术(AgNOR)近年来在病理组织学领域已广泛应用。但在针吸细胞学领域,由于标本量很少.一般只有一、两张涂片供常规染色检查用.使AgNOR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我们应用脱色技术与AgNOR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已存档的常规染色标本进行研究.收到良好效果。标本进行核仁组成区定量分析研究后. 金玲 郭宪生 王大勇 李春涛关键词:针吸细胞学 AGNOR 核仁组成区 银染色 染色技术 食管鳞癌患者郎格罕细胞与预后的分析 被引量:2 1996年 为了了解食管癌患者肿瘤中郎格罕细胞(LC)的分布与预后的关系,作者对167例连续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ABC)方法S-100蛋白染色,观察了LC在肿瘤癌巢内、癌巢周、间质内、癌旁粘膜及淋巴滤泡五个不同部位中的形态、数量及分布特点,以及与病理分期的关系;对随访3年以上的127例,观察了癌组织不同部位中LC的数量与存活时限的关系。结果发现LC在癌巢内及淋巴滤泡中的数量,随食管癌的TNM分期增大而明显增多,Ⅲ、Ⅳ期病变癌巢内的LC均值比Ⅱ期者显著增值,呈正相关。由此提示,癌巢内LC增多的患者生存期较短;而癌巢周、癌旁粘膜及间质内LC增多的患者生存期较长。这两点可作为判定患者预后的免疫学方面的新指标。 侯维平 刘锟 曲家骐 金玲 金玲 李玉霞 马富锦关键词:食管肿瘤 郎格罕细胞 鳞癌 食管鳞癌预后与郎格罕氏细胞的关系(127例回顾性分析) 1997年 对127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在光镜下观察了郎格罕氏细胞(LC)在肿瘤癌巢内、癌巢周、间质内、癌旁粘膜及淋巴滤泡5个部位中的数量、分布特点及其与病理分期的关系和存活期限的关系。127例都是手术随访3年以上者。结果发现.癌巢内LC数量增多者病理分期级别高,存活期短,是预后不良的标志;相反,癌巢周及间质内LC数量增多者病理分期级别低,存活期长,是预后好的标志。 侯维平 刘锟 曲家骐 金玲 李玉霞 王建清关键词: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郎格罕氏细胞 胰头-壶腹区癌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王建清 金玲 姜成栋关键词:腺癌 鳞状基底细胞癌 壶腹 乳头状腺癌 肿瘤抗原 粘液癌 单克隆抗体 恶性黑色素瘤的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观察 被引量:1 1994年 本文对74例恶性黑色素瘤(MM)在光镜下从不同角度做了分型。13例做了电镜观察,其中5例有转移瘤。原发性和转移性无色素性 MM 均显示较强的 S-100蛋白阳性反应。观察表明,电镜检查和 S-100蛋白染色对 MM 的病理诊断有确定价值,尤其对无黑色素性 MM 的确诊尤为重要。并提出了电镜诊断 MM 的最低诊断标准。 唐谊海 孙文利 王世贤 金玲 黄文清 王一沙 宋福林 孙业玉 阎灵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 光镜检查 电镜检查 免疫组化 临床分型 HPV-DNA与p53蛋白在食管肿瘤中的作用及其与病人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998年 为了解人类乳头瘤病毒基因(HPV-DNA)6、11及16型及p53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其与病人预后的关系,对64例食管鳞癌标本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了HPV-DNA6、11和16型表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p53蛋白。结果发现:64例食管鳞癌中HPV-DNA总的检出率为62.5%,感染率较高,但HPV6、11型和16型之间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HPV6、11型的阳性率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者检出率高,低分化者检出率低。HPV16型的检出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中比无转移组高;在TNM分期Ⅲ、Ⅳ期的检出率比Ⅱ期者高;病人存活1年以内组中的检出率比存活3年以上者高。结论表明感染HPV16型者预后不佳;HPV与p53双阳性者预后不佳。 金玲 王文亮 王建清关键词:食管肿瘤 DNA P53蛋白 预后 人乳头瘤病毒 细针吸取细胞学对甲状腺肿物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 2008年 为探讨甲状腺肿物细针针吸细胞学(FNAC)诊断的价值,取同时有术前FNAC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的甲状腺肿物240例,对其FNAC结果和组织学切片诊断进行对比。本组240例中,男63例,女177。例;年龄20.65岁;病程10天~30年。可触摸到的甲状腺肿物直径1-12cm。结果表明,FNAC的总准确率为93.44%,敏感性为65.91%,特异性为93.87%,假阳性为0.47%,假阴性为6.82%。结论:FNAC用于甲状腺肿物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金玲 狄军艳 杨原 宋福林 迟英凯 孙文利 郭宪生关键词:甲状腺肿物 细针吸取细胞学 口面部溃疡性病变的细胞学与组织学病理诊断对比观察 1999年 细胞学检查在肿瘤诊断上已被广泛利用。通常都是用细针穿刺肿块,抽吸标本作细胞学检查,但从口面部溃疡性病变表面刮片做细胞学诊断的专题报道较少。我们对42例口面部溃疡性病变作了刮擦(scrape)涂片细胞学诊断,同时与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对比,分析其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42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27~76岁,平均51岁。病变表面粘膜式皮肤均有破损或溃疡。其部位为:舌10例,牙龈6例,上颚7例,颊部5例,颞部3例,颌下部4例,唇5例。 金玲 郭宪生 唐谊海 姜成梁 李春涛关键词:细胞学诊断 溃疡性 细针穿刺细胞学 组织学 活检组织 5种抗体对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组化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996年 本文选用5种抗体对35例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恶黑瘤)进行检测。其阳性率为:HMB_(45)94.3%,NSE91.4%,Vim85.7%,NF80%和CHG-65.7%。对9例原发性和转移性无色素性恶黑瘤检测,HMB_(45)和NSE阳性率均为88.9%。这二者是确诊恶黑瘤和无色素性恶黑瘤的首选抗体。对59例各种类型非恶黑瘤进行对比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认为HMB_(46)是检测本瘤的特异性抗体。本文提出选用—组抗体,应用反证法或排除法,对恶黑瘤进行诊断。 唐谊海 冯新莉 宋福林 金玲 赵宏伟关键词:免疫组化 食管鳞癌中P53基因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998年 探讨P53基因与食管鳞癌的预后关系。用免疫组化法对117例食管鳞癌病理标本做了P53蛋白检测。①P53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58.97%,在正常食管粘膜中不表达;②P53基因突变可能发生在食管鳞癌的中期或早期;③P53的定性表达与病人预后无明显关系,不随病期或有转移而提高其阳性率;④P53蛋白的定量表达与病人预后有关,强阳性者存活期短,预后差;弱阳性者存活期长,预后较好。食管鳞癌病人P53蛋白的表达强度,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癌病人预后一个免疫学参考指标。 金玲 侯维平 王建清 唐谊海 沈宾鸿 郭宪生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 P53基因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