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桂华

作品数:4 被引量:6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震
  • 3篇俯冲
  • 2篇地震反射剖面
  • 2篇扬子陆块
  • 2篇造山带
  • 2篇深地震
  • 2篇深地震反射
  • 2篇深地震反射剖...
  • 2篇深俯冲
  • 2篇剖面
  • 2篇前陆
  • 2篇陆块
  • 2篇反射剖面
  • 2篇大别山造山带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高压变质
  • 1篇高压变质岩
  • 1篇变质
  • 1篇变质岩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4篇贺日政
  • 4篇李秋生
  • 4篇钱桂华
  • 4篇匡朝阳
  • 4篇高锐
  • 4篇白金
  • 3篇董树文
  • 3篇黄东定
  • 2篇王海燕
  • 2篇刘晓春
  • 2篇李三忠
  • 2篇李朋武
  • 2篇管烨
  • 1篇张季生
  • 1篇政天发
  • 1篇朱海华
  • 1篇马永生
  • 1篇冯如进
  • 1篇卢占武
  • 1篇朱铉

传媒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05
  • 2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被引量:40
2004年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 ,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 1 4 0km ,记录时间达 3 0s ,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精细结构、清晰的莫霍面及其变化特征。作为相关解释的第一步 ,我们将探测到的莫霍面变化特征与其他特殊反映不同地质年代和岩石圈构造历史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 ,以追索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的岩石圈构造过程。总体北倾的莫霍面和同样北倾的下地壳结构记录了中生代扬子陆块的向北俯冲。北倾的莫霍面错断、叠置现象描述出扬子陆块的俯冲过程。大别山前向北和向南倾斜的交叉反射图像 。
高锐董树文贺日政刘晓春李秋生管晔白金李朋武1黄东定钱桂华匡朝阳李三忠
关键词: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扬子陆块大陆深俯冲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近垂直反射地震剖面探测
<正> 近垂直反射地震剖面方法被称为探测地下深部结构的先锋,是最有效方法。其垂向分辨率从浅层几米、几十米,到深部几百米。因而,可以达到对地壳结构的精细探测。曾融生等(1958)曾在柴达木盆地进行过两条短剖面反射地震试验,...
高锐李秋生匡朝阳贺日政王海燕李朋武张季生管烨白金卢占武朱海华政洪伟马永生朱铉李仲远政天发冯如进唐成鸽黄东定钱桂华
文献传递
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被引量:37
2005年
在大别山南部和扬子地块前陆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140 km)揭示出大别山造山带前陆地壳的精细结构。总体北倾的地壳内部结构与向北缓倾的叠瓦状莫霍面反射揭示出扬子陆块向北俯冲的行迹。莫霍面向北插入大别山造山带下与南大别山地壳内南倾反射震相叠置,构成交叉反射图像,刻画出扬子前陆与大别山造山带的碰撞构造面貌。
董树文高锐李秋生刘晓春钱桂华黄东定匡朝阳李三忠管烨白金贺日政李朋武
关键词: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扬子陆块超高压变质岩大陆俯冲
陆陆碰撞过程与大陆地壳深俯冲
<正>陆一陆碰撞是形成超级大陆并引起大陆岩石圈变形的主要和最有效的过程。大陆岩石圈内部结构记录了陆一陆碰撞的过程。探测岩石圈内部精细结构,在岩石圈尺度揭示陆-陆碰撞的过程是当今国际科学界十分关注的大陆动力学问题。与之相关...
高锐董树文李秋生贺日政钱桂华匡朝阳白金王海燕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