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 作品数:10 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对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质量的优化研究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napshot freeze,SSF)对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优化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2013年3月~5月期间85例未服用控制心率药物的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影像学资料,应用SSF技术前后CT图像质量差异情况比较。患者按心率是否大于65次/min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6例,心率≤65 次/min; B组59例,心率>65 次/min。应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对冠状动脉图像进行处理,测量应用SSF技术前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的血管轴截面、运动伪影及邻近脂肪的SD值,计算运动伪影指数(MAI)数值;并采用盲法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五分制评分,对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及量化分析。结果 A组患者平均心率(58.5±5.69)次/min;MAI:使用SSF技术为(12.65±5.96),低于未使用SSF技术(None-SSF)(24.10±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图像评分:使用SSF技术为SSF(4.15±0.45),高于None-SSF(3.00±1.0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平均心率(77.73±9.67)次/min;MAI:使用SSF技术为(18.09±9.00),低于None-SSF(66.99±17.4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主观图像评分使用SSF技术为(3.82±0.78),高于None-SSF(1.96±0.6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应用SSF处理后MAI平均下降48%,B组患者应用SSF处理后MAI平均下降73%,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组。结论 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可以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作用在患者心率超过65次/min时更为明显。
- 韩威胡刚路军良郭宁陈华刘更槐周燕冯萌王莉李红敏吴新淮
- 关键词:冠状动脉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多肢畸形CT血管造影1例
- 2005年
- 杨建立李景雨赵倩裴蕾刘更怀胡刚陈华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
- 新生儿及婴儿胸片摄影的体会
- 2003年
- 陈华
- 关键词:新生儿婴儿胸片摄影X线
- 婴儿头颅CT中铋屏蔽对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 研究婴儿头颅CT检查中使用铋屏蔽材料降低眼晶状体受照剂量的效果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使用适合患儿使用的自制铋屏蔽防护眼罩、婴儿体模,采用热释光探测器测量受照剂量。CT扫描条件选择120 kV、130 mA轴位扫描,分别进行铋屏蔽和无屏蔽两组模体测试,比较模体内相当于晶状体位置的受照剂量;应用同样CT扫描参数,对临床疑为颅内出血的99例患儿佩戴铋屏蔽眼罩后进行头部扫描,由2名高年资医生分别进行图像质量评估,并比较评分的一致性。结果 体模实验显示,无屏蔽时眼罩后方区域吸收剂量为25 mGy,经铋防护眼罩屏蔽后眼罩后方的吸收剂量为17 mGy,降低辐射剂量32%。佩戴铋屏蔽眼罩对患儿头部CT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婴儿头颅CT扫描中使用铋屏蔽防护眼罩,可明显降低眼晶状体放射吸收剂量,同时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是可接受的。
- 戈明媚吴冰陈华赵倩冯泽臣张泓于宏伟张宗丽杜国生
- 关键词:头颅CT婴儿眼晶状体
- 铋屏蔽在婴儿头颅CT检查中对眼晶体防护的研究
- 目的:研究婴儿头颅CT检查中使用铋屏蔽材料降低眼晶体受照剂量的效果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适合患儿使用的自制铋屏蔽防护眼罩、婴儿体模,采用热释光探测器测量受照剂量.CT扫描条件选择120KV、130 mA轴位扫描,...
- 戈明媚吴冰陈华赵倩冯泽臣张泓于宏伟张宗丽杜国生
- 旋转DSA在节段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评价旋转DSA(RDSA)在节段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 0例拟行节段性肝动脉栓塞的肝癌患者 ,TACE之前行常规DSA和RDSA肝动脉造影。对两种方法显示肝动脉分支、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结构等情况做对比观察 ,进行 χ2 检验。结果 常规DSA在整体图像质量和显示肿瘤血管染色方面优于RDSA ;而RDSA显示能够独立分辨的肝亚段动脉及肿瘤供血动脉的能力则明显超过常规DSA(P <0 .0 0 1)。结论 RDSA在显示肝亚段动脉分支和明确肿瘤供血动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与传统DSA结合使用有助提高肝癌TACE治疗的质量。
- 李京雨张强徐力扬刘明陈华
- 关键词:旋转DSA肝动脉化疗栓塞肝癌
- 冠状动脉CTA双低技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应用双低技术——低千伏(100 kV)技术联合低对比剂浓度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80例患者(体重指数≤26.0 kg/m2),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40)采用100kV,270 mg/ml威视派克对比剂及自适应迭代算法重建(ASiR),B组(n=40)采用120 kV,350 mg/ml欧乃派克对比剂及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FBP)。测量主动脉、皮下脂肪和竖脊肌的CT值和SD值,平均SD值计算为图像噪声。测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和SD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NR)。采用5分法对所有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记录CT剂量指数,并进行有效辐射剂量计算。结果A组患者平均碘用量比B组患者下降22.8%。两组患者LAD、LCX和RCA血管CT值、CNR值、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体重指数≤26的患者,低对比剂浓度和低千伏(100 kV)相对于常规扫面能够提供相似的图像质量,并减少对比剂的碘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
- 胡刚韩威路军良陈华刘更槐张志刚周燕冯萌王丽李红敏王丽伟吴新淮
- 关键词:冠状动脉对比剂
-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评估作用(英文)被引量:1
- 2004年
- 背景: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存在病变血管与周围血管重叠问题,应用旋转DSA(rotational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RDSA)及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edim-agesbyuseofrotational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3D-DSA)是否能解决这一问题?目的:评价RDSA及3D-DSA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诊断的应用意义。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2002-05/2002-07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8~70岁,平均43岁。干预:所有患者均应用传统DSA,RDSA及3D-DSA技术进行检查。血管造影机使用GE公司AdventxL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及MarkVProvis高压注射器。用于图像后处理的计算机为采用SunSpareUNIX系统的AW4.0三维处理工作站。图像的采集和处理通过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e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连接。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技术方法获得的血管造影图像质量、颅内病变血管位置及病变结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R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
- 徐力扬李京雨张强刘明陈华
- 关键词: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脑血管疾病
-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被引量:33
- 2003年
-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 ,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 ,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 (2 / 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 (1/ 8)。旋转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 8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 ,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 徐力扬李京雨张强刘明陈华
- 关键词: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颅内动脉瘤
- 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例
- 2003年
- 张强李京雨徐力杨刘明陈华张永田
-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