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斌
-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常规开颅手术及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2例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优越性。方法27例采用常规开颅清除血肿和25例采用立体定向微创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立体定向微创治疗清除血肿较常规开颅清除血肿死亡率低,术后康复效果好。结论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恢复快、残死率低等优点,疗效优于传统开颅清除血肿。
- 周永胜黄冠敏张业斌刘文刘园陈宏斌路飞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疗效
-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扩大额颞顶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2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均采取顺序硬脑膜切开法分次切开硬脑膜。对28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冽术中均未出现难以控制的脑膨出。术后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基本清除19例,血肿仍大片存在4例,其他部位继发血肿5例;环池、基底池、第三脑室复现12例。出院时行GOS预后评定:良好9例,中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8例。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高,术中减压过快容易出现急性脑膨出,采用顺序硬脑膜切开法能明显降低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降低残死率。
- 张业斌周永胜黄冠敏刘文刘园路飞陈宏斌
-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膨出脑肿胀减压术
- 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治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伤,常伴有严重的脑肿胀和脑水肿,常引起颅内压急速升高,造成弥漫性脑缺血性损害和急性小脑幕切迹疝等,病死率、致残率高。我院自2001年起,借鉴国外最新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救治经验、救治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12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 刘文周永胜黄冠敏张业斌陈宏斌路飞
- 关键词: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治分析小脑幕切迹疝脑缺血性损害救治经验继发性损伤
- 骨瓣开颅术治疗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骨瓣开颅术治疗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9例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病人术后硬膜外无再出血,术后CT显示骨瓣复位良好,横窦减压及血肿清除效果好。出院时,按COS评定预后,19例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病人中,重度残疾l例,中度残疾3例,恢复良好15例。结论采用骨瓣开颅术治疗跨横窦硬膜外血肿能更好地止血及处理横窦损伤且避免横窦受压,手术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黄冠敏周永胜路飞刘文张业斌刘园陈宏斌
- 关键词:横窦硬膜外血肿骨瓣开颅术
- 20例脑膜瘤手术治疗体会
- 2008年
- 目的总结脑膜瘤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脑膜瘤病人临床资料,比较和总结不同类型肿瘤的手术治疗特点。结果全切除16例(SimpsonⅠ、Ⅱ级),次全切除4例(SimpsonⅢ、Ⅳ级)。术后偏瘫1例,无死亡。结论根据不同部位脑膜瘤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手术治疗,病人多数预后满意。
- 周永胜黄冠敏张业斌刘园陈宏斌路飞
- 关键词:脑膜瘤手术治疗全切除次全切除
- 手术治疗矢状窦、镰旁脑膜瘤13例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切除11例(Simpson I、Ⅱ级),次全切除2例(SimpsonⅢ、1V级),无死亡病例。结论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 黄冠敏周永胜路飞刘园陈宏斌
- 关键词:脑膜瘤矢状窦显微外科手术
-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评价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在闭合性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救治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对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0例中存活27例,其中恢复良好21例,中残4例,重残2例,死亡3例。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是幕上单侧颅内血肿及额颞脑挫裂伤的首选手术方法。
- 刘文黄冠敏陈宏斌
- 关键词:外伤性颅内血肿标准大骨瓣开颅术
- 失血性休克对重度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对重度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影响。方法42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有无合并失血性休克分为两组(休克组133例、无休克组295例),观察两组发生应激性溃疡、胃液和血液的pH值等情况。结果42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112例(26.2%),其中休克组75例,占失血性休克的56.4%(75/133),无休克组37例,占无失血性休克的12.5%(37/2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23,P〈0.01);伤后第2天两组患者血液中的pH值分别为:7.24±0.11和7.32±0.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7,P〈0.01),第7天两组血液中的pH值分别为:(7.34±0.11)和(7.33±0.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9,P〉0.05);伤后第2天两组患者胃液中的pH值分别为:(2.88±0.29)和(2.84±0.35),第7天胃液中的pH值分别为:(3.21±1.44)和(3.45±1.05),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t=1.231、1.714,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中起重要作用。
- 张业斌李淮鲁周永胜黄冠敏刘园路飞陈宏斌
- 关键词:休克失血性颅脑损伤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