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熊去氧胆酸单药与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PBCAIH)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CBM、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4月22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包括621例PBC-AIH患者,其中熊去氧胆酸单药治疗组2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熊去氧胆酸单药治疗相比较,通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提高PBC-AIH的生化指标复常率(OR=2.02,95%CI=1.43~2.86,P<0.001),且能有效稳定或减少肝脏纤维化(OR=3.54,95%CI=1.13~11.13,P=0.03)。但长期随访发现,单药治疗与联合治疗肝移植或肝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4,95%CI=0.25~1.61,P=0.34)。进一步分析显示,两者在非肝硬化PBC-AIH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肝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63,95%CI=0.30~1.33,P=0.22)(OR=1.31,95%CI=0.43~3.99,P=0.63)。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免疫抑制剂能显著提高PBC-AIH患者的生化指标复常率,有效稳定或减少肝脏纤维化,且不增加非肝硬化PBC-AIH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肝硬化和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与熊去氧胆酸单药治疗相同。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全球约有3.5亿HBV携带者,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HBV相关疾病。中国HBV携带者约占全球的1/3,其中20%30%发展成肝硬化[1],而一旦至肝硬化失代偿期,5年生存率将降至19%35%[2,3],且2%5%肝硬化患者可发展成肝细胞肝癌[4]。HBV病毒载量与慢性肝病进展及肝癌发生率呈正相关,有效抑制病毒可大大减缓慢性肝病进展及肝癌发生,从根本上改善其预后[5]。目前国内外针对HBV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干扰素可导致肝功能损伤加重,即使在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使用也存在肝功能失代偿风险,故禁用或慎用。核苷(酸)类药物为HBV聚合酶的逆转录酶抑制剂,在人体内磷酸化后,与自然底物三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ATP)竞争结合到病毒的DNA链上,终止HBV DNA链的延伸,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目前临床常用的有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和替诺福韦酯(T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