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宁
- 作品数:18 被引量:143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我国结直肠癌的现状、制约瓶颈与反思被引量:21
- 2019年
-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排位第3的最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与经济转型期国家间存在巨大差异,近年来,CRC在全球范围的疾病负担仍在持续加剧[1-4]。因此,从国际视野了解CRC诊疗模式及其演变,对我国CRC的防控及减轻CRC负担至关重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肿瘤防控未能同步,形成了转型期中国特有的CRC模式:农村城市化,城乡差距缩小;饮食模式及构成改变,肉类和脂肪的摄入量急剧增加;对于吸烟、饮酒、肥胖、缺少运动锻炼等癌症危险因素无防范,导致我国CRC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增高[5-6]。
- 于永扬陈海宁周总光
- 关键词:结直肠癌恶性肿瘤疾病负担CRC农村城市化诊疗模式
- 胃肠间质瘤Ki-67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胃肠外科自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9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免疫组化结果、治疗和随访情况,分析Ki-67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原始病例数112,失访15例,97例具有完整的随访和临床病理资料。随访3~24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复发或转移30例(30.9%),其中4例死亡。在不同年龄、性别分布中,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部位、肿瘤长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和核分裂象中,Ki-6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肿瘤越大、NIH危险度级别越高、核分裂象数越多,Ki-67表达指数越高,呈正相关(P〈0.05);Ki-67、核分裂象和复发转移有关(r分别为0.395,0.266,P〈0.05)。Cox多因素分析示:Ki-67(P〈0.001,相对危险度=0.387,95%可信区间:0.229~0.654)和核分裂象(P=0.005,相对危险度=0.494,95%可信区间:0.304~0.805)是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示:Ki-67表达指数影响中高危患者的预后。结论 Ki-67与肿瘤长径、NIH危险度分级和核分裂象相关,并能辅助评估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
- 汤苏敏沈朝勇尹源张波陈家驹陈海宁陈志新陈佳平
- 关键词:KI-67核分裂象胃肠间质瘤预后
- 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外科治疗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5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临床上均无特异性症状,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及升部分别为2例、11例、8例和4例。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危险者分别为2例、7例、6例和10例。均予以手术切除.其中1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0例行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2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18例患者随访16—39个月,期间有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8、30和35个月复发。结论十二指肠GIST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手术完整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 杨弘鑫陈海宁张波陈志新陈佳平陈秀峰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十二指肠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外科手术
- 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探索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行经腹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行经腹近端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组)或全胃切除术(全胃切除组)的85例AE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2个月,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QLQ-C30)和胃癌特异性评价量表(QLQ-STO22)测量其生活质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近端胃切除组患者在饮食受限、腹泻及气促方面的得分低于全胃切除组(P<0.05),而在味觉改变和反流方面的得分高于全胃切除组患者(P<0.05)。2组患者的其他项目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型和Ⅲ型AEG患者行近端胃切除+管状胃重建和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近端胃切除术在饮食受限、腹泻以及气促方面的效果更优;而全胃切除术在反流和味觉改变方面的效果更优。
- 沈朝勇杨宏鑫张波陈海宁陈志新陈佳平
- 关键词:生活质量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
- 胃巨大胃肠间质瘤四例
- 2013年
- 病例1女,46岁,因“全腹痛3月,加重12h”于2011年4月27日就诊。查体:左上腹有轻微压痛,可扪及包块。腹部增强CT示:左侧脾胃间隙见一大小约9.6cmx6.9cm包块,密度不均,内缘紧邻胃大弯侧,下缘紧邻胰腺前缘,后外方见脾血管影,动脉期病灶内见滋养血管影,间质源性肿瘤?见图1。初步诊断:左上腹包块,胃胃肠间质瘤(GIST)破裂?于5月5日行胃巨大GIST及胃壁部分切除术。术中见:
- 陈海宁杨弘鑫张波陈秀峰陈志新陈佳平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上腹包块部分切除术胃大弯侧滋养血管GIST
-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7月70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治疗手段。结果小肠间质瘤患者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血便,腹部包块等。极低风险5例,低风险18例,中风险13例,高风险3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DOG1、CD34、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人结蛋白(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95.7%(67/70)、100%(11/11)、51.4%(36/70)、5.7%(4/70)、12.9%(9/70)、60.0%(42/70)、0%(0/70)。治疗上主要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伊马替尼主要用于无法切除,转移或中、高危险度的患者。结论小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发现时往往肿瘤较大、风险度高,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提高其检出率,目前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 杨弘鑫陈海宁张波陈秀峰陈志新陈佳平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小肠伊马替尼
- 伊马替尼治疗中危胃间质瘤效果及预后临床分析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治疗中危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46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中危胃间质瘤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服用伊马替尼患者(n=20)及未服药患者(n=26)术后无复发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伊马替尼治疗效果。结果46例患者平均随访31(9—64)个月。20例服药患者中,1例于停药后16个月发生肝转移;26例未服药患者中,5例复发或转移。服药组与未服药组1、2及3年无复发生存例数比分别为20/20比25/26、14/14比17/20、6/7比10/14。Cox风险比例回归:危险比(HR)=0.265,95%CI:O.025~2.761,P=0.267。6例复发转移的患者中5例核分裂象〉5/50高倍镜视野(HPF)。核分裂象〉5/50HPF的中危患者服用伊马替尼能改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HR=0.059,95%CI:O.004~0.976,P=0.048)。服用伊马替尼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水肿、恶心、腹部不适、白细胞减少等,多数为1~2级。结论中危胃间质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低,预后较好。核分裂象〉5/50HPF的中危胃间质瘤患者,术后服用1年伊马替尼能够改善预后。另外,伊马替尼相关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 杨弘鑫陈海宁张波沈朝勇陈志新陈佳平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预后伊马替尼
- 从全球趋势看我国结直肠癌防控:挑战与策略被引量:17
- 2022年
-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第二大死亡原因.全球CRC负担持续加剧,发病率急剧增长,2020年有193万CRC新发病例,94万CRC死亡病例,占全球新发癌症总数的10%,死亡癌症总数的9.4%,仅次于肺癌.早发性CRC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快速增长.中国CRC防控形势严峻,2020年中国新增CRC病例56万例,占全球CRC的28.8%;死亡29万,占全球CRC的30.6%;预测2040年中国CRC新增数量从2020年的56万增至91万,增长64%.我国面临癌症登记处人口覆盖比例低、筛查项目的人口覆盖率低、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增多、民众对CRC可以预防的理念匮乏等严峻挑战.基于以上背景,结合中国国情,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策略:(ⅰ)国家政策向预防倾斜,增大财政投入,加快我国区域高质量癌症监测点的建设速度;(ⅱ)高度重视CRC的二级预防,增加国家层面的筛查项目,扩大项目覆盖的人口比例,优化筛查效益和人口水平上的资源配置,包括低收入人群的初级预防和高收入环境的早期筛查;(ⅲ)重视CRC的初级预防,鼓励各类有益的娱乐健身运动,倡导健康饮食模式;(ⅳ)推进基于分子生物学特征的CRC亚型分层模式与CRC根治个体化微创精准模式的临床实践,实现CRC患者治疗获益的最大化.
- 陈海宁王自强王自强王自强于永扬邱萌杨烈孟文建王存李园李立周总光
- 关键词: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
- 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评估纳米炭示踪早期胃癌(EGC)前哨淋巴结(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价值,探索SLN的分布情况。方法 45例EGC患者在完成开腹探查后,将1mL纳米炭混悬液分4~6个位点于肿瘤周围经浆膜下注射,将最先黑染的淋巴结确认为SLN,术后将SLN和清扫的各组淋巴结送病理组织学检查,计算其预测价值。结果 45例EGC患者中有43例染色成功,检出率为95.6%,总共检出SLN 53枚,平均(1.23±0.53)枚/例。43例染色成功的患者中有11例(25.6%)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有3例(7.0%)患者出现假阴性,其预测胃周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分别为93.0%和72.7%,假阴性率及阴性预测值则分别为27.3%及91.4%。在36例胃窦癌患者中,有23例(63.9%)患者检出的SLN位于第3组。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两组比较,肿瘤长径(P=0.042)和淋巴结转移率(P=0.001)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这两组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炭示踪EGC的SLN,染色率、准确性和敏感性高,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胃周淋巴结的转移状态。
- 陈秀峰张波杨弘鑫陈海宁沈朝勇胡建昆陈佳平陈志新
- 关键词: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淋巴转移纳米炭
- 349例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349例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335例患者行肿瘤完整切除术,14例行姑息切除术。288例(82.5%)获得随访,随访3~72月(中位时间33月),61例复发或转移,其中33例死亡。非条件logistic回归示:肿瘤部位(P=0.003,OR=1.412,95%CI:1.125~1.772)、危险度分级(P=0.011,OR=2.930,95%CI:1.278~6.716)、术后服用伊马替尼(P=0.009,OR=0.291,95%CI:0.115~0.734)是影响GIST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因素。2006年至2008年期间128例患者Cox回归示:直径(P=0.034,OR=2.328,95%CI:1.065~5.089)、危险度分级(P=0.015,OR=3.031,95%CI:1.236~7.428)及术后服用伊马替尼(P=0.011,OR=0.259,95%CI:0.091~0.734)是影响术后3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GIST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肿瘤部位、直径、危险度分级均可影响预后。中高危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可改善其预后。
- 杨弘鑫陈海宁张波沈朝勇陈志新陈佳平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伊马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