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渭

作品数:111 被引量:393H指数:11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现代设计与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27篇专利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8篇机械工程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矿业工程
  • 5篇金属学及工艺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理学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55篇轴承
  • 20篇润滑
  • 15篇滚动轴承
  • 12篇铰接
  • 9篇动静压
  • 9篇推力轴
  • 9篇推力轴承
  • 9篇磨损
  • 9篇静压
  • 8篇油膜
  • 8篇主轴
  • 8篇转子
  • 8篇履带
  • 7篇高速滚动轴承
  • 6篇电主轴
  • 6篇动静压轴承
  • 6篇试验机
  • 6篇水润滑
  • 6篇静压轴承
  • 6篇滚子

机构

  • 106篇西安交通大学
  • 7篇西安工业大学
  • 3篇宝鸡文理学院
  • 3篇西北机电工程...
  • 2篇新加坡国立大...
  • 2篇中国北方发动...
  • 2篇西安航空学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安工程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西安航天动力...
  • 1篇上海汽车集团...
  • 1篇瓦房店轴承集...
  • 1篇西安变通大学
  • 1篇不伦瑞克工业...

作者

  • 110篇陈渭
  • 25篇朱爱斌
  • 24篇谢友柏
  • 17篇李军宁
  • 11篇宿月文
  • 9篇武通海
  • 9篇于如飞
  • 7篇朱均
  • 6篇戚社苗
  • 6篇李辉
  • 6篇刘恒
  • 6篇景敏卿
  • 6篇李培
  • 4篇林起崟
  • 4篇魏正英
  • 4篇曹蔚
  • 4篇张洋
  • 4篇董光能
  • 4篇王宁
  • 3篇张莉娟

传媒

  • 17篇西安交通大学...
  • 9篇润滑与密封
  • 4篇工程设计学报
  • 4篇机械工程学报
  • 3篇机械设计与研...
  • 3篇摩擦学学报(...
  • 3篇机械科学与技...
  • 3篇西华大学学报...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机械设计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机械传动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制造技术与机...
  • 1篇轴承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机械制造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内燃机工程

年份

  • 6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1篇2017
  • 10篇2016
  • 12篇2015
  • 9篇2014
  • 10篇2013
  • 8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表面织构参数对径向轴承流体动力润滑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为研究表面织构参数对径向滑动轴承流体动力润滑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基于经典雷诺方程的表面织构润滑计算模型,设计了具有不同分布位置和几何参数的长方体形状的表面织构,在施加雷诺边界条件的情况下使用有限差分法求解雷诺方程,分析了织构参数对轴承静态特性的影响作用,其静特性参数包括偏心率、偏位角、最大油膜压力、最小油膜厚度、摩擦力及轴承两侧泄油量。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表面织构可以明显改变油膜压力的分布情况,尤其当织构分布在压力下降区和最大压力附近时;与光滑轴承相比,油膜的压力分布有显著的变化,通常分布在轴承上游的织构,可以使油膜压力的峰值增大。此外,织构在轴承表面的分布位置对轴承的其他静态特性有着不同的影响。
于如飞陈渭
关键词:表面织构径向轴承润滑特性流体动力润滑
关节生物摩擦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王凤才徐华陈渭赵三星
恒定外力作用下的碰撞过程恢复系数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针对目前恢复系数模型由于忽略恒定外力作用影响,从而导致无法有效预测多体系统碰撞过程中能量耗散的问题,提出一种恒定外力作用下的恢复系数模型。在结合碰撞过程中赫兹在弹性阶段以及Jackson和Green在弹塑性阶段建立的接触力和侵入深度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恒定外力的作用,同时根据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原理,获得碰撞后的分离速度,建立恒定外力作用下的恢复系数模型,同时为提高工程实际应用计算效率,简化该计算过程,获得经验公式。将提出的恒定外力作用下的恢复系数模型与已有的恢复系数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速重载时恒定外力对恢复系数影响较大,且随着恒定外力的增加,使得侵入深度增加,进而导致塑性变形增加,分离速度减小,传统恢复系数模型不再适用,因而考虑恒定外力作用下的恢复系数可为不同初始速度和恒定外力作用的多体系统碰撞过程提供更为准确的计算模型。
郭振陈渭耿煜刘喆
关键词:多体动力学
物-场分析及其演变形式——TOP功能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作为TRIZ中重要的分析工具,物-场分析在TRIZ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鉴于物-场模型不能很好地描述系统的功能,介绍了以物-场模型为基础演化而来的TOP功能模型作为TOP功能分析的依据,并介绍了理想方法作为其解决方案.分别采用物-场分析和TOP功能分析对离心式压缩机轴承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证明了TOP功能分析的优越性,将会在TRIZ分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张莉娟朱爱斌陈渭谢友柏
关键词:TRIZ
四瓦可倾瓦轴承瓦块摆动特性被引量:8
2014年
以第四代核电机组高温气冷堆氦风机导轴承为对象,系统研究四瓦可倾瓦轴承的瓦块摆动特性。理论推导得出量纲一瓦块摆角取决于轴承结构参数、预负荷和偏心率,但是与轴承间隙比、轴颈转速和润滑油黏度无关。数值分析表明:瓦块摆角特性由瓦块与载荷周向相对位置、预负荷和偏心率决定。轴承结构参数确定时,与载荷正对瓦块的摆角曲线的形状取决于预负荷,预负荷小于0.5时其摆角随偏心率增大先增加后减小,预负荷大于0.5时摆角则随偏心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与载荷侧对瓦块的摆角在预负荷较小时随偏心率增大一直增大或减小,预负荷较大时则随偏心率的增大先保持不变然后减小。瓦块摆角对最小油膜厚度影响很大,瓦块摆角可能为负值,从而使最小油膜厚度较固定瓦时的最小油膜厚度偏大。研究结果为氦风机安全运行分析提供了依据。
朱爱斌杨玉磊陈渭袁小阳
关键词:可倾瓦轴承预负荷最小油膜厚度
多跨柔性转子系统现场动平衡试验
1996年
本文根据三圆法进行柔性转子系统试验过程经验的总结,对三圆法完善提出了作者的修正建议;同时根据实际转子的结构情况,引入了矢量分解法分配平衡质量.方法简单.但可有效地提高动平衡效率。
赵荣珍陈渭刘海旺
关键词:动平衡转子矢量
推力轴承对单质量转子弯曲振动状态的影响被引量:2
1998年
转子系统发生横向振动时,系统中的推力轴承将因转子振动而产生一组振动反力及反力矩,与转子横向振动耦合,从而影响转子系统的振动状态.文中将推力轴承的动特性代入转子系统振动方程,研究了推力轴承关于转子横向振动的强耦合效应;又分别研究了推力轴承对不同转子形式的转子系统的系统阻尼的影响;推力轴承轴向总间隙的影响及当系统取不同的径向滑动轴承支承时,推力轴承对系统振动状态的作用.结果表明:推力轴承对转子横向振动状态的影响与转子的形式、径向滑动轴承有关.
陈渭朱均
关键词:推力轴承转子动力学
采用动静压混合轴承支承的滚动轴承静动态性能试验机
采用动静压混合轴承支承的滚动轴承静动态性能试验机,包括传动轴,传动轴支承在动静压混合轴承上,动静压混合轴承固定在箱体上,箱体固定在机架上,机架上安装有轴向和径向加载装置,以实现对试验轴承的加载,动静压混合轴承承载能力强、...
戚社苗李辉刘恒武通海景敏卿陈渭
履带行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及性能仿真被引量:4
2012年
提出了履带行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了履带板与机构内各部件之间的接触碰撞力模型;对于履带板与软质地面之间的作用力模型,开发了履带板地面作用力子程序,分析得到以三维矢量力表达的履带地面作用力,实现了在软质地面下的履带行动系统的性能仿真。该工作提高了履带行动系统样机设计及性能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朱爱斌王步康田超张浩陈渭
关键词:接触力性能仿真
分布式资源环境中机械系统中同类零部件装配基准自动定义方法
2014年
针对分布式资源环境中不同来源、不同建模过程的机械系统模型自动装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同类零部件模型装配基准的自动定义方法,通过获取模型中共有、参与配合的异构几何体实现装配基准的自动定义与自动装配。该方法的核心在于自动提取同类零部件共有的配合几何体并以此设定判断标准,遍历模型以找出其配合几何体并自动添加装配基准,遍历模型特征树对添加的装配基准进行统一命名,利用这一基准实现模型的自动装配。以2种不同建模过程、异构齿轮模型为例,对装配基准的自动定义原理、定义流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中6类同类零部件的特征,编制程序实现了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中零部件装配基准的自动定义和自动装配。研究结果表明,这一装配基准自动方法可以不受模型建模过程和非主要结构的限制有效完成同类零部件装配基准的自动定义,具有可行性与高效性,可以为未来分布式资源环境中机械系统知识融合提供一定支持。
陈渭张宏李军宁谢友柏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