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香
- 作品数:35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肇庆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 现实与虚构之间:“骑墙一代”的苏联记忆——评叶里扎罗夫的《图书管理员》被引量:2
- 2017年
- 自"苏联"成为俄罗斯人的历史记忆以来,当代俄罗斯作家们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多歧化书写。青年作家米哈伊尔·叶里扎罗夫的《图书管理员》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将苏联历史与俄罗斯的社会现实糅合融会,以另类的方式呈现出俄罗斯"骑墙一代"的苏联记忆,揭示俄罗斯民族精神认同重构之重要途径——保存历史记忆。这其中既体现出对俄罗斯历史传统的维护与承继,也包含着对国家民族未来的理性思考。
- 陈爱香高海
- 关键词:民族认同
- 当代俄罗斯人的苏联记忆
- 2016年
- 近年来中国学者颇为关注当代俄罗斯人的苏联历史记忆,该研究成果丰硕且呈阶段性变化:1992至1998年间主要呈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情感的忧伤、无措感以及矛盾心理,1999年至2008年间从社会、历史、文学等层面展开多向度研究;2009年至2015年间侧重研究苏联记忆与民族精神的复杂绞缠关系。俄罗斯人苏联记忆的变化轨迹既是俄罗斯历史文化语境的折射,也与中国学者的话语环境息息相关。
- 陈爱香杨可
- 关键词:历史记忆民族精神
- 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课双语教学模式探索被引量:2
- 2008年
- 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在师生互动中展开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摸式。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课程实行双语教学能够让学生具体感知外国文学的魅力。好的切入点是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成功的关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保证,合适的教学内容是成功的根本。
- 陈爱香
- 关键词:双语教学外国文学对话性
- 新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记忆与文学化的历史——以三部俄语布克奖小说为例
- 2015年
- 1941-1945年的卫国战争是俄罗斯作家钟爱的创作题材。苏联解体后,当代俄罗斯作家突破政治意识形态拘囿,从不同视域立体呈现卫国战争历史。《将军和他的部队》、《集邮册》和《女性时代》三部俄语布克奖获奖小说呈现俄罗斯人对于苏联历史的丰富记忆。作者充分调动各种文学手段,将历史与现实并置,融客观历史与个人记忆于一炉,从不同艺术视角书写卫国战争的多维面相。这些小说通过个体记忆视角书写历史战争,一方面呈现当今俄罗斯作家个人对苏联历史的新思考,另一方面也为战争题材小说的写作注入新的艺术元素。
- 陈爱香
- 新俄罗斯小说中“苏联”记忆的建构框架
- 2014年
- 苏联解体后的20余年来,俄罗斯从思想界到文学界对前苏联历史进行深刻反思,重构"苏联"记忆成为当代俄罗斯小说的重要内容,文学由此变成诠释"苏联"形象的特殊话语方式。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缠绕,在小说中如何重构苏联记忆成为一个复杂的文化问题。面对同一个苏联"文本",出现了几种迥异的文学诠释路径,由此呈现多重的"苏联"面。小说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政治祛魅化的"苏联"、日常生活化的"苏联"、情感符号化的"苏联"。从集体记忆的理论视角对新俄罗斯小说中的"苏联"历史书写问题进行系统爬梳、审辨,可追踪考察当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新态势,以及俄罗斯民族如何运用文学叙述策略建构"苏联"的历史记忆。
- 陈爱香
- 关键词:集体记忆日常生活化
- 女性视角的历史记忆——2009“俄语布克奖”《女人的时光》简评
- 2010年
- 俄罗斯女作家叶莲娜·奇若娃的长篇小说《女人的时光》荣膺第17届"俄语布克奖"。小说主人公以女性特有的真挚、细腻叙述历史,拨动读者的心弦。女性的身份使叶莲娜·奇若娃的写作更为绵密细切。在她看来,女性对沧桑世事的感受更为直观敏锐,由此能比男性作家体悟到更多的东西。
- 陈爱香
- 关键词:历史记忆
- 当代俄罗斯媒体文化中的个体身份与民族文化认同探究被引量:1
- 2020年
-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媒体文化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为俄罗斯人个体身份的建构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俄罗斯人在媒体构建的多样化拟态环境中不断寻找和构建个体身份认同与民族身份认同。媒体文化中的"理想他者"形象与时尚消费形象为个体自我认同的建构提供了样本,民族本土电视剧和电影的流行中蕴含着民族身份认同的深刻含义。
- 陈爱香杨可
- 关键词:民族文化认同
- 现代性的精神困厄与突围——评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
- 2009年
-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吉尔吉斯著名作家。1928年,他出生在塔拉斯山区,二十四岁时开始发表作品,二十八岁凭借中篇小说《查密莉娅》一举成名。此后,艾特玛托夫相继发表了《第一位教师》、《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骆驼泪》、《大地一母亲》和《永别了,古利萨雷》等小说,成为苏联文坛的宠儿,
- 陈爱香
- 关键词:艾特玛托夫崩塌突围中篇小说著名作家
- 回顾与反思:中国语境中的艾特玛托夫研究
- 2010年
- 艾特玛托夫是苏联时代吉尔吉斯地区的一个著名作家。国内关于艾特玛托夫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单维的政治-人性批评,到当下多维视角的文化批评,可以看做中国文艺批评观念演变的一个缩影,即从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到90年代的形式主义批评,再到21世纪的文化批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学者研究俄苏文学的方法论转向,亦即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继而走向内、外部研究的融合互渗。
- 陈爱香
- 关键词:艾特玛托夫俄苏文学文学批评
-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文学中的“苏联”叙事刍议
- 2013年
-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社会急剧转型,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并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进程。这一时期,文学中的"苏联"叙事主要呈现出政治祛魅的特征:褪去神圣光环的十月革命、正义性遭受质疑的卫国战争、被消解的乌托邦神话体制等在文学中得以书写。作家通过这种陌生化的手法诉说历史之痛,解构苏联官方话语的宏大叙事。
- 陈爱香
-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消解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