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立新

作品数:219 被引量:1,429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4篇期刊文章
  • 3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216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7篇病理
  • 62篇肿瘤
  • 61篇细胞
  • 56篇临床病理
  • 56篇病理学
  • 50篇动脉
  • 3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0篇血管
  • 30篇冠状
  • 30篇冠状动脉
  • 29篇免疫
  • 22篇临床病理学
  • 21篇斑块
  • 20篇病理分析
  • 19篇临床病理分析
  • 18篇预后
  • 17篇蛋白
  • 17篇细胞癌
  • 15篇组织化学
  • 14篇冠状动脉粥样...

机构

  • 219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解放军302...
  • 3篇新乡医学院
  • 3篇解放军第三○...
  • 2篇成都军区昆明...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大连市友谊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宁夏自治区人...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解放军第11...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鹤岗矿务局总...

作者

  • 219篇韦立新
  • 66篇石怀银
  • 53篇郭爱桃
  • 27篇孙璐
  • 21篇刘爱军
  • 20篇李小鹰
  • 16篇李向红
  • 15篇王玉兰
  • 13篇游联璧
  • 13篇范利
  • 12篇杜经丽
  • 10篇赵景民
  • 10篇陈薇
  • 10篇陈乐真
  • 9篇宋欣
  • 9篇邰艳红
  • 8篇王辅林
  • 8篇杜瑞雪
  • 8篇吕亚莉
  • 8篇钟梅

传媒

  • 39篇中华病理学杂...
  • 25篇诊断病理学杂...
  • 16篇军医进修学院...
  • 15篇临床与实验病...
  • 12篇解放军医学杂...
  • 10篇中国动脉硬化...
  • 7篇中华老年心脑...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老年医学...
  • 3篇海南医学
  • 3篇解放军医学院...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第五届全国生...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国医药科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病...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6篇2014
  • 8篇2013
  • 23篇2012
  • 17篇2011
  • 8篇2010
  • 19篇2009
  • 13篇2008
  • 10篇2007
  • 12篇2006
  • 10篇2005
  • 5篇2004
  • 7篇2003
  • 9篇2002
  • 8篇2001
  • 8篇2000
  • 10篇1999
  • 7篇1998
2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48例女性腹膜假黏液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8例女性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病理形态学上将48例分为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瘤病、腹膜黏液腺癌病以及交界性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癌病三组...
郭爱桃卢一艳刘爱军韦立新
文献传递
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基底细胞层和基底膜的改变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局部基底细胞层破坏(Focal Basal Cell Layer Disruption,FBCLD)相邻基底膜的完整性及其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选取前列腺癌切除标本25例,切片HE染色及P63和CK34βE1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基底细胞层的完整性;同时行Ⅳ型胶原染色判断基底膜的性状。结果25例标本中检出89个FBCLD病灶,其中85%显示基底膜局部破坏,15%基底膜变薄或免疫着色减弱;P63标记的基底细胞层正常时,基底膜厚度比P63阴性者较厚且均匀一致。60%的PIN存在局部基底细胞层和基底膜破坏,正常和良性增生病变组织中局部破坏较小。结论FBCLD与基底膜变性密切相关,伴有FBCLD和基底膜缺失的导管或腺体具有发展为癌的极大风险。
杨敏刘爱军韦立新郭爱桃宋欣陈薇
关键词:基底膜前列腺肿瘤
膀胱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总结国内膀胱肉瘤样癌87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膀胱肉瘤样癌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复习解放军总医院1999—2010年间经病理确诊的膀胱肉瘤样癌,并结合国内1994年以来文献报道病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复习,采用Kaplan 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我院确诊的膀胱肉瘤样癌13例,加上国内报告具完整资料的膀胱肉瘤样癌74例,总计87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18例,年龄13~89岁,中位年龄66岁;45例肿瘤发生于膀胱侧壁,12例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81例行手术切除;肿瘤直径为2~15 cm,平均5.1 cm。形态学表现为具有向上皮和间叶双向分化的恶性肿瘤,76例见有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成分;44例具有明确的浸润深度资料,其中23例浸润肌层,18例累及膀胱壁全层,3例伴局部脏器累及。免疫组化染色示肉瘤样癌区域vimentin和CK(+)。87例中69例获得随访结果,其中38例死亡,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1、3、5年生存期分别为48%、23%和21%。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肿瘤解剖部位、大小、手术方式、上皮癌类型、浸润深度均与预后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膀胱肉瘤样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就诊时即为高级别、高分期,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早期诊断和采用手术切除仍是首选治疗方式,但术式与患者生存期无关,临床分期与生存期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郭爱桃韦立新黄恒
关键词:膀胱肉瘤样癌预后
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特点探讨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比较,探讨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尸体解剖病例15例,将每例之两侧股动脉、两侧颈总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进行连续取材,常规病理检查,选取部分节段行平滑肌肌动蛋白、CD68、bax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病变类型、斑块中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的分布方面基本相同。但股动脉粥样硬化的范围较小、狭窄程度较轻,其斑块中的平滑肌细胞相对多,巨噬细胞相对少;bax在巨噬细胞的表达多,在平滑肌细胞的表达少。股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特点相似。结论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特点大体相同,但在某些量化指标上存在差异。
杜瑞雪范利李小鹰韦立新
关键词:股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特点平滑肌细胞颈总动脉
肾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分析罕见的肾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类癌和小细胞癌),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6例肾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6例中4例为类癌,年龄31~46岁;2例为小细胞癌,年龄28岁和60岁。6例肿瘤均位于右肾。4例类癌患者中3例为体检偶然发现,1例伴马蹄肾患者以右脑额叶转移为首发表现;2例小细胞癌患者临床表现为腰痛伴肉眼血尿;6例临床均无类癌综合征表现。4例类癌肿瘤直径为2.5~10 cm(平均6.6 cm),边界清楚,无明显坏死。2例小细胞癌肿瘤直径分别为21 cm和5.5 cm,边界不清,切面见多处坏死。镜下类癌瘤细胞排列呈梁状、缎带状、腺样或菊形团样,核分裂象无或偶见,无坏死;小细胞癌均未见器官样排列,细胞质少、核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坏死广泛。类癌中1例诊断时即伴有右脑额叶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另3例未见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小细胞癌诊断时1例伴有下腔静脉癌栓形成,另1例伴有腹膜后淋巴结及肝、脑等远处转移。类癌中1例伴马蹄肾并脑转移的患者随访132个月仍带瘤生存,另3例随访24~36个月无瘤生存。小细胞癌中1例穿刺诊断病例失访,1例术后9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此瘤虽然罕见,但肾可以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表现为类癌和小细胞癌特征,二者组织学形态明显不同,预后亦不同,小细胞癌预后很差,而类癌即使发生转移预后也相对较好。
黄恒郭爱桃韦立新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小细胞癌免疫组化
共聚焦显微内镜对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共聚焦内镜(CLE)下胃黏膜萎缩的形态学特征,探讨其对伴有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应用CLE对42例既往患有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的患者首先行胃镜检查,对黏膜可疑病变处行CLE扫描,分别给出内镜诊断和共聚焦活体组织学诊断。对扫描部位进行黏膜活检,分别对内镜诊断、共聚焦内镜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LE扫描42例患者获得7200帧图像,清晰显示胃小凹结构、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细胞周围结缔组织和微血管网图像。胃黏膜萎缩表现为单位视野内腺体数目减少、胃小凹间隙增宽;肠化腺体中的杯状细胞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易于识别。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显示:普通内镜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44%、16%和28%;共聚焦内镜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8%、87%和88%。结论:共聚焦显微内镜是一种全新的诊断工具,可以在内镜检查同时进行活体的虚拟组织学诊断,是诊断胃黏膜萎缩及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一种有用的新方法。
王淑芳杨云生韦立新黄锦孟江云彭丽华孙刚卢忠生李明阳令狐恩强郭明洲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共聚焦显微内镜肠上皮化生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等抗体在高分化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意义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CD10、CD34及甲胎蛋白(AFP)在高分化肝细胞肝癌(HCC)、高级别异型增生性结节(H-DN)、低级别异型增生性结节(L-DN)、肝硬化结节、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和肝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80例HCC(30例高分化HCC、50例进展期HCC)、30例DN(18例H-DN、12例L-DN)、36例肝硬化结节、20例FNH及20例肝腺瘤分别进行GPC3、CD10、CD34及AFP抗体标记,分析这些抗体在肝结节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GPC3的阳性表达率在进展期HCC中为92%(46/50),在高分化HCC中为66.7%(20/30),在H-DN中为2/18,在L-DN、肝硬化结节、FNH和肝腺瘤中无表达.GPC3在高分化HCC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进展期HCC,而高于H-DN、L-DN、肝硬化结节、FNH、肝腺瘤,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10在进展期HCC中的失表达率为78%(39/50),阳性细胞比率>50%的仅为2%(1/50);在高分化HCC中失表达率为43.3%(13/30),阳性细胞比率>50%的为16.7%(5/30),而在H-DN、L-DN、肝硬化结节中失表达率分别为0、0、2.8%(1/36),阳性细胞比率>50%分别为15/18、11/12、80.6%(29/36);在FNH和肝腺瘤中失表达率均为20%(4/20),阳性细胞比率>50%均为60%(12/20).CD10在高分化HCC中的阳性细胞比率高于进展期HCC,而低于在H-DN、L-DN、肝硬化结节、FNH和肝腺瘤中的表达,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GD34在进展期HCC、高分化HCC中的表达范围绝大部分在25%~100%,阳性细胞数>50%的为76.0%(38/50)和70.0%(21/30);而在H-DN和L-DN中的表达范围多集中在5%~25%,阳性细胞数<25%的分别为16/18、10/12;在肝硬化结节表达范围在0~5%,阳性细胞数<25%的为27.8%(10/36).在FNH与肝腺瘤中的表达范围在25%~50%.CD34在高分化HCC中的阳性细胞数与进展期HCC中无明显差异�
杜经丽韦立新王玉兰
关键词:肝肿瘤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对照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差异。方法 对 8例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者进行尸体解剖 ,并对其颈内动脉进行连续取材 ,光镜观察斑块形态 ,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斑块内脂质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进行测定。同时对 8例年龄相当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亡病例 ,做颈内动脉对照研究。选取部分稳定及不稳定斑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二者巨噬细胞含量的差异。结果  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共 12 1个颈内动脉取材块中 ,不稳定斑块占 2 1.5 % (2 6 12 1) ;而对照组 10 9个颈内动脉取材块中不稳定斑块仅占11.0 % (12 10 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纤维帽厚度在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别为 (0 .3± 0 .2 )mm和(0 .5± 0 .3)mm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不稳定斑块中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稳定斑块。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加 ,斑块脂质中心越大 ,斑块表面纤维帽越薄 ,巨噬细胞越多 ,则斑块越不稳定 ,越容易破裂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发生。
石怀银韦立新孙璐郭爱桃周定标蒲传强王鲁宁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形态学
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尸检检出率及其特点被引量:7
1994年
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尸检检出率及其特点王从容,王士雯,韦立新,张笑明关于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检出率各家报道不一,我们对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尸检检出率及其特点进行了较系统地观察,并初步探讨了其成因。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986年7月至1992年7月间尸检心...
王从容王士雯韦立新张笑明
关键词:心脏瓣膜疾病尸检检出率退行性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 :探讨肝未分化 (胚胎性 )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 2例肝未分化 (胚胎性 )肉瘤标本通过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组织学特征为 :肿瘤与正常肝组织之间隔以纤维性假包膜 ;肿瘤细胞大小不等 ,形态多样 ,呈星芒状和 (或 )梭形 ,细胞界限不清 ,有明显的黏液样背景 ;在肿瘤外周可见卷入的胆管样结构 ;瘤细胞内外可见一些PAS阳性的嗜酸性球形小体 ;有明显的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没有明显的形态学分化特征。结论 :肝未分化 (胚胎性 )肉瘤的组织发生仍然不清楚 ,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支持是间叶起源 ,但没有一定的分化模式 ,是一种罕见的肝原发肿瘤 ,根据其组织学和病理形态学特征 ,结合腹部包块、CT等临床表现 。
赵鲁笳石怀银韦立新
关键词:病理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