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杰

作品数:9 被引量:223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变质
  • 4篇造山带
  • 4篇高压变质
  • 4篇高压变质带
  • 4篇变质带
  • 3篇锆石
  • 3篇变质岩
  • 2篇岩带
  • 2篇杂岩
  • 2篇增生杂岩
  • 2篇山带
  • 2篇苏鲁造山带
  • 2篇片岩
  • 2篇中亚造山带
  • 2篇蓝片岩
  • 2篇大地构造意义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新元古界

机构

  • 9篇吉林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作者

  • 9篇韩杰
  • 8篇周建波
  • 5篇曾维顺
  • 4篇郭晓丹
  • 4篇曹嘉麟
  • 3篇张兴洲
  • 1篇郑常青
  • 1篇金魏
  • 1篇邱海峻
  • 1篇陈红

传媒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岩石学报
  • 2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内蒙古林西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砂岩碎屑锆石的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50
2011年
林西地区林西组的主体岩性以碎屑岩为主,对其中代表性岩石组合——长石石英砂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50粒碎屑锆石样品的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2个主要年龄区间:(256±2~322±3)Ma,峰值年龄为279Ma±2Ma;(357±7~497±4)Ma,峰值年龄为441Ma±3Ma。另有3颗锆石的年龄分别为797Ma±6Ma、1413Ma±38Ma、1661Ma±24Ma。其中256 Ma±2Ma的年龄限定了林西组原岩年龄应为晚二叠世;第二组年龄(357±7~497±4)Ma,峰期年龄441Ma±3Ma,与东北地区的主要泛非期事件年龄一致,表明主要的物源区为东北地块(佳蒙地块)。而797Ma±6Ma、1413Ma±38Ma、1661Ma±24Ma等年龄反映了东北地块基底年龄的信息。这些年龄数据表明,林西组应为东北地块的一部分,并进一步限制了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板块的缝合线应位于林西组发育地区的南部,即西拉木伦河断裂,而拼合时代应晚于晚二叠世,可能为早三叠世。
韩杰周建波张兴洲邱海峻
关键词:碎屑锆石年龄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初步厘定:证据和意义被引量:59
2013年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的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其中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形成于晚三叠——早侏罗世(180~210Ma),为佳木斯——兴凯地块向西冲增生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而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由一系列特征性俯冲——增生杂岩组成,包括石头口门——烟筒山红帘石片岩带、呼兰群变质杂岩、色洛河群变质杂岩、青龙村群变质杂岩和开山屯变质杂岩等,形成时代为187~230Ma,峰期为220~230Ma。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曾被认为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东延部分,但是区域构造分析表明,它们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相同,均为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过程。我们将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发育的三叠纪——早侏罗世增生杂岩带作为统一的构造单元来考虑,结合该区发育有典型的高压变质带,因此命名为"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简称吉黑高压带"。吉黑高压带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的过程,同时该带记录了古亚洲构造域的结束和太平洋俯冲开始的关键时期,为两大构造域叠加与转换的关键性地质证据。
周建波韩杰Simon A WILDE郭晓丹曾维顺曹嘉麟
关键词:太平洋板块俯冲中亚造山带
苏鲁造山带的折返机制:莱阳盆地中生界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
周建波郭晓丹韩杰曾维顺曹嘉麟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被引量:72
2012年
中国东北变质基底为由含矽线石榴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石墨大理岩和各种长英质片麻岩组成的孔兹岩系。采自额尔古纳、兴安、佳木斯和兴凯地块的矽线石榴片麻岩样品的锆石U-Pb测年均指示高级变质发生在500Ma左右。来自松辽地块古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的证据也表明约500Ma构造岩浆事件的存在。跨越整个中国东北不同地块的泛非期高级变质岩形成了超过1 300km北西向展布的晚泛非期'中国东北孔兹岩带',以顺时针p/T轨迹的孔兹岩带与同期岩浆杂岩共同构成了一巨型的约500Ma前后的造山带,笔者这里命名为'中国东北早古生代造山带'。这证明了中国东北各地块在500Ma之前已经拼合,并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具有构造亲缘性,曾是晚泛非期(500 Ma)西伯利亚南缘Sayang-Baikal造山带的组成部分。450Ma之后,已经拼合的中国东北地块群从西伯利亚裂解,向南朝现今的中国东北漂移;230Ma前后,东北地块群沿索伦—西拉沐伦—长春缝合带与华北板块碰撞;210~180 Ma,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导致佳木斯地块与西部松辽地块最终拼贴,沿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形成一弧形高压带(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黑龙江蓝片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长春—延吉带),这里简称'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之后东北地区进入了环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并持续至今。
周建波曾维顺曹嘉麟韩杰郭晓丹
关键词:大地构造学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初步厘定:证据和意义
韩杰周建波郭晓丹
西拉木伦—长春缝合线的形成时代
东北地区处于环太平洋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叠加部位,受到古亚洲洋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双重影响,构造背景极为复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内蒙古林西地区林西组砂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碎屑锆...
韩杰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
文献传递
牡丹江地区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20
2010年
牡丹江地区的蓝片岩分布于牡丹江东部的椅子圈、磨刀石等地。野外调研表明:牡丹江蓝片岩主要呈透镜体状或构造残片状发育在长英质片岩中,并部分可见变余枕状构造和气孔状构造;主量元素岩石化学分析得到这些蓝片岩为亚碱性玄武岩组合;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与洋中脊环境(E-MORB)配分曲线一致;微量元素蛛网图曲线也与E-MORB一致,部分易活动元素(Ba,Sr等)一定程度的分异应与海相玄武岩形成时遭受海水蚀变或后期绿片岩相变质有关。代表性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牡丹江地区蓝片岩的原岩形成于大洋板块内的洋中脊环境。因此,黑龙江蓝片岩应为佳木斯地体向西与松嫩地块之间碰撞拼贴而形成的具有蛇绿岩性质的高压变质带;而目前保存下来的蓝片岩带应为遭受高压变质作用并仰冲到佳木斯地块之上的大规模增生杂岩带的残余部分。结合作者近年取得的牡丹江地区蓝片岩SHRIMP锆石年龄210~250 Ma和变质云母等单矿物180~190 Ma的年代学证据,证明它们为晚二叠世—晚三叠世的玄武岩经过印支期前后高压变质而形成。黑龙江蓝片岩带的形成是印支期前后古亚洲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结果,即黑龙江杂岩带为典型的构造转换带——古亚洲洋构造拼合的结束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俯冲开始的标志。
周建波韩杰张兴洲曾维顺
关键词:增生杂岩蓝片岩地球化学特征高压变质带变质岩
黑龙江杂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55
2009年
黑龙江杂岩带位于佳木斯地体西缘,为佳木斯地体向西与松嫩地体之间俯冲、拼贴、碰撞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黑龙江杂岩沿牡丹江断裂分布,其构造-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等显示其为佳木斯地体向松嫩地体俯冲拼帖的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目前保存下来的杂岩带应为大规模增生楔仰冲到佳木斯地体之上的残余部分。88颗碎屑锆石的全部样品SHRIMPU-Pb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三个主要年龄区间:170~220Ma,峰值年龄为183Ma;240~338Ma,峰值年龄为256Ma;450~520Ma,峰值年龄为470Ma。而28个碎屑锆石谐和年龄的年龄谱为两组:240~338Ma,峰值年龄为256Ma;450~500Ma,峰值年龄为470Ma。碎屑锆石年龄数据分析得到,240~338Ma峰期年龄为256Ma的年龄应代表黑龙江杂岩主体岩石的沉积年龄上限;而450~500Ma的年龄谱对应于佳木斯地体的基底变质岩年龄,显示佳木斯地体的基底变质岩曾为黑龙江杂岩的物源区;而170~210Ma,峰期年龄为183Ma的不谐和年龄应为受印支期-早侏罗世构造热事件的扰动年龄,与该区变质单矿物的Ar-Ar年龄相一致,应代表了该区陆-陆碰撞的时代。上述年龄为黑龙江杂岩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年代学制约,即黑龙江杂岩的原岩成岩时代上限为早三叠世,佳木斯地体向西的俯冲时代主体为印支期,而陆-陆拼贴及碰撞过程主要为晚印支期并可能持续到早侏罗世。这些结果将为揭示我国东北地区构造演化的年代学格架以及三叠纪古亚洲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和转换的动力学背景研究提供新的基本地质事实依据。
周建波张兴洲Simon A WILDE郑常青金魏陈红韩杰
关键词:锆石年代学基底变质岩EARLYTRIASSICEARLYOROGENICTRIASSIC
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格局与演化:来自苏鲁超高压带浅变质岩的制约被引量:4
2013年
苏鲁超高压带内部及其北缘广泛发育以绿片岩相为代表的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如超高压带内部石桥浅变质岩,超高压带南部的海州群和超高压带北部的五莲群、蓬莱群以及鲁西地区的土门群等.其中五莲群和海州群具有扬子型新元古界岩石组合特征,以发育含磷、冰碛砾岩和双峰式火山岩为特征,碎屑锆石在这些地层中也记录了丰富的新元古代年龄信息;而鲁西土门群和胶北蓬莱群华北型新元古界在苏鲁地区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代表,其碎屑锆石在这些地层中记录了与华北基底变质岩相似的年代学信息.根据这些浅变质岩系的地质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特征,我们对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格局,板块缝合线位置和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构造推覆提出了新的认识.
周建波曾维顺曹嘉麟韩杰
关键词:浅变质岩新元古界苏鲁造山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