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俊玮
- 作品数:16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放射性粒子支架门静脉内植入联合药物洗脱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的初步临床研究
- 目的 探讨放射性粒子支架门静脉内植入联合药物洗脱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治疗肝癌(HCC)伴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实验设计为前瞻性单臂研究,7例确诊为HCC合并MPVTT的患...
- 吴志远王忠敏丁晓毅黄蔚刘钦王子寅刘晶晶顾俊玮费晓燕
- Dragon^(TM)冠状动脉支架基础和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张瑞岩沈卫峰张建盛张大东胡伟张宪顾俊玮
-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冠心病PTCA
- MR-DWI技术对肝癌TACE术后的应用评价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肝癌病灶栓塞效果进行评价的技术可行性。方法:31例肝癌患者TACE术后次日行DWI检查,SE-EPI序列,并与DSA结果对照分析。结果:TACE术后DSA显示39个病灶,34个病灶碘油沉积较好,5个病灶碘油沉积不完全。DWI显示42个病灶,32个病灶碘油沉积完全,7个病灶碘油沉积不完全,3个病灶未见碘油沉积。碘油沉积区和肿瘤坏死区DWI呈低信号,肿瘤残留区DWI呈高信号。结论:结合常规MR DWI能评价TACE栓塞效果技术上完全可行。
- 杨燕敏吴志远吴达明张华马龙顾俊玮张伟华
-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
- 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
- 目的:评价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5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年
- 顾俊玮杨燕敏张伟华
- 文献传递
-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运用及探讨
-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安全性、可靠性。方法:对象与方法:对象:2008,9-2009,6月的任意200名患者经桡动脉行单纯诊断性冠脉造影,男性126例,女性74例,不稳定心绞痛85例(占42.5%),稳...
- 张伟华顾俊玮杨燕敏
- 文献传递
- 三维旋转DSA与常规DSA在颈动脉狭窄中的比较研究
- 目的::脑卒中是引起成人残疾的主要疾病,缺血性卒中约占其85%,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视为是诊断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但对相对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常规DSA不能提供诊治所需...
- 顾俊玮杨燕敏
- 一种手持式开孔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持式开孔器,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中心管和疏通杆,所述中心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疏通杆的直径,所述疏通杆的长度大于所述中心管的长度,所述中心管设有端部,所述端部设有刃口,所述中心管的外部固接有包裹部,...
- 吴志远吴颖顾俊玮王庆兵户正朋
- 全数字化血管造影机应用探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应用全数字化血管造影机检查的图像质量及X射线剂量。方法500人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常规拍摄左前斜位加头位或足位,右前斜位加头位或足位,必要时加摄蜘蛛位。结果采取支架植入治疗左前降支狭窄92例,左回旋支狭窄28例及右冠状动脉狭窄45例,冠状动脉微细血管显示佳,管腔内血栓、血管内膜撕裂、支架等显示清晰。结论全数字化血管造影机采集的图像佳,X线剂量较低。
- 杨燕敏曹厚德汪登斌何国祥吴达明张华顾俊玮张伟华陈克敏
- 关键词:数字化血管造影分辨力噪声
- 尿激酶不同静脉给药方式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对比研究
- 1997年
- 比较尿激酶不同静脉络药方式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作用。41例AMI患者随机一次静脉推注尿激酶(UK)100~150万U(甲组:20例)或半量(50~75万U)静脉推注加半量(50~75万U)静脉滴注(乙组:21例)。于治疗后90分钟行冠状动豚造影观察梗塞相关冠状动脉(IRA)前向血流情况,并记录两组住院期心脏事件、左心室功能及不良反应。两种治疗方式90分钟总IRA再通率为51.2%(21/41)。其中甲组为55%(11/2n);乙组为4入6%(1I/21)(P>0.05)。两组左心室功能差异天显著性。甲、乙两级死于秦衰竭分别1、2例,且住院期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的出血和低血压不良反应均少见。尿激酶100~150万U两种静脉给药方法治疗AMI对冠状动脉再通车及住院期临床预后的影响差异不大。
- 张瑞岩沈卫峰张建盛张大东徐志红胡健张宪郑爱芳何国强吴达明杨燕敏顾俊玮
- 关键词: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尿激酶静脉给药
- DSA在神经血管介入的应用价值
- 目的:评价DSA在神经血管介入的应用。方法对疑似颅内血管病变患者行DSA检查,明确病因,在DSA下行相应对症治疗。结论神经血管介入治疗利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支持下,对
- 顾俊玮杨燕敏张伟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