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冬辉

作品数:21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起搏
  • 7篇心房
  • 5篇房颤
  • 4篇心力衰竭
  • 4篇阵发
  • 4篇阵发性
  • 4篇衰竭
  • 4篇消融
  • 3篇心房颤动
  • 3篇心律
  • 3篇静脉
  • 2篇导管
  • 2篇导管消融
  • 2篇导管消融术
  • 2篇心房起搏
  • 2篇心房纤颤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心室

机构

  • 2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21篇马冬辉
  • 15篇徐伟
  • 11篇吉文庆
  • 10篇余洪松
  • 7篇李晓宏
  • 5篇施广飞
  • 3篇白剑
  • 3篇徐标
  • 3篇狄文成
  • 2篇顾蓉
  • 2篇曹巧兰
  • 2篇魏钟海
  • 2篇宋杰
  • 2篇郑红艳
  • 1篇王涟
  • 1篇金妙珍
  • 1篇裴立刚
  • 1篇曹秋云
  • 1篇肖永龙
  • 1篇黄申申

传媒

  • 8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厂矿医学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第四届心房颤...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6
  • 3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1
  • 1篇199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Q、R波和QRS积分的演变及其临床意义
1999年
观察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不同时间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R波总和(ΣR)、Q波总和(ΣQ)与QRS积分值变化,发现AMI溶栓后的QRS演变,QRS积分值增加于胸痛发生后9h完成,以后稳定,再通组较未再通组变化更快。
马冬辉金妙珍
关键词:心肌梗死QRS积分AMI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识别发生心脏破裂(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于2013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AMI患者,选取28例合并CR的AMI患者为CR组,按照1∶2选择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和入院GRACE评分匹配的56例未合并CR的AMI患者为非CR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及用药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R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4例患者,其中女性44例(52.4%),平均年龄为(74.32±11.54)岁。CR组中,游离壁破裂16例,室间隔穿孔11例,游离壁破裂合并室间隔穿孔1例。住院期间,CR组21例死亡(75.0%),而非CR组无死亡病例。CR组和非CR组的基线资料基本相似,但较非CR组相比,CR组的脑梗死比例多(39.3%比8.3%),白细胞计数高[(12.30±3.63)×10^9/L比(10.87±2.35)×10^9/L],入院时外周收缩压水平低[(116.54±24.84)mmHg比(127.33±22.59)mmHg],室壁瘤的比例高(35.7%比8.3%)。此外,CR组的β受体阻滞剂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使用率均明显低于非CR组(均为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R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既往脑梗死(OR=6.00,95%CI:1.43~25.26,P=0.01)和室壁瘤(OR=7.45,95%CI:1.75~31.71,P<0.01),β受体阻滞剂为独立的保护因素(OR=0.07,95%CI:0.02~0.25,P<0.01)。结论合并CR的AMI患者短期死亡率高,常伴有脑梗死病史、血白细胞升高、室壁瘤和低血压。既往脑梗死和室壁瘤为CR的独立危险因素,而β受体阻滞剂为其独立保护因素。
郑红艳魏钟海宋杰马冬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破裂
艾吉伴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的对比观察
艾吉伴是一种嘌呤核苷,又称腺苷.快速静脉注射艾吉伴,可通过①增高迷走神经张力;②直接阻断房室结腺苷受体,减慢房室结传导的机制,从而达到阻断房室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恢复为正常的窦性心律.同时由于它...
徐伟施广飞吉文庆马冬辉曹巧兰
关键词: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疗效窦性心律
文献传递
冠状静脉窦VI起搏对心房激动时间影响及方法学探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冠状静脉窦口起搏对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并探讨该部位起搏的方法学。方法包括两部分,首先对20例射频消融的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术中分别给予高位右心房(HRA)、冠状静脉窦口(CS9-10)、左心房游离壁(CS1-2)起搏,记录刺激信号至腔内电图最远A波为心房激动时间;HRA至CS1-2的AA间期作为左、右心房间激动时间差,同时测量体表心电图最长P波时限。第二部分研究在可控弯导丝系统的辅助下将心房主动电极导线固定在冠状静脉窦口,比较冠状静脉窦口起搏与HRA起搏的起搏参数及起搏后体表心电图P波时限。结果冠状静脉窦口起搏时P波时限、心房激动时间及左、右心房激动时间差较窦性心律下、高位右心房及左心房游离壁起搏时均明显缩短。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静脉窦口起搏患者体表心电图P波宽度明显缩短。结论冠状静脉窦口起搏时心房激动时间明显缩短,左、右心房间激动时间差最短。采用可控弯导丝系统的辅助可实现冠状静脉窦口起搏。
徐伟李晓宏吉文庆余洪松马冬辉狄文成
犬静脉用胺碘酮血浆和心房肌内胺碘酮及其代谢产物去乙基胺碘酮的浓度对比和与给药方式、给药时间关系的研究
徐伟马冬辉施广飞黄申申曹巧兰
双心室起搏治疗VVI起搏模式导致慢性心力衰竭一例
2007年
VVI型起搏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因其植入方便、价格低廉、能挽救病人生命等而众所周知,但这种非生理性起搏模式引起的并发症,包括起搏器综合征、心功能恶化、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等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对这些并发症的处理,临床上多采用对症治疗或更换为生理性起搏模式。
徐伟李晓宏吉文庆马冬辉余洪松
关键词:VVI型起搏器起搏模式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起搏器综合征非生理性
AAI起搏模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远期影响
2008年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的起搏治疗几乎占所有起搏人群的三分之一。VVI起搏模式虽可改善如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但其对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及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等的远期并发症,似乎没有改善病窦综合征患者的远期预后。近年来研究表明,生理性起搏(AAI,DDD)的患者在生活质量、血流动力学及远期病死率等方面都优于VVI起搏患者,其中AAI起搏保持了房室顺序及心室同步性,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是病窦综合征患者主要的起搏方式之一。
徐伟李晓宏吉文庆余洪松马冬辉
关键词:AAI起搏起搏模式血流动力学效应VVI起搏
心导管植入浆膜腔间断引流改善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1年
徐伟马冬辉肖永龙王涟
关键词:生活质量
伴抑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及干预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伴有抑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CHD)的生存质量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伴有抑郁的老年CHD患者(研究组)和不伴有抑郁的老年CHD患者(对照组)各150例,均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其生存质量。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之上,给予艾司西酞普兰以及短程认知行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4周末以及6周末进行汉密尔顿17项抑郁量表(HAMD17)、SF-36的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经6周治疗后,2组患者的HAMD17评分显著减低,SF-36各因子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伴有抑郁的老年CHD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我们关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短程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杨海龙曹秋云马冬辉李虎
关键词:抑郁冠心病干预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围术期短暂中断和不中断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射频消融术前短暂中断和不中断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两种抗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NOACs的围术期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NOACs(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3周。将手术当天停服1次NOACs的患者纳入短暂中断组,将术前不中断NOACs的患者纳入未中断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肝素使用总量以及围术期和术后30 d的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暂中断组患者的基线ACT值明显低于未中断组[(130.8±17.8)s对(158.9±19.5)s,P<0.001],而术中肝素使用总量明显高于未中断组[(11987.3±2890.1)U对(9376.9±2295.5)U,P<0.001];两组患者围术期及术后30 d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射频消融围术期短暂中断和不中断NOACs两种抗凝方案显示出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可以作为房颤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抗凝策略。
白剑沈文志刘宇陈诤顾蓉马冬辉徐伟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