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1篇疫情
  • 1篇疫情分析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维奇
  • 1篇卫生保健
  • 1篇立克次体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流行病学特征
  • 1篇流行病学特征...
  • 1篇流行性
  • 1篇流行性出血热
  • 1篇聚集性
  • 1篇发病影响
  • 1篇发病影响因素
  • 1篇案例分析
  • 1篇保健

机构

  • 5篇敦化市疾病预...
  • 1篇珲春市疾病预...
  • 1篇吉林省安图县...
  • 1篇延吉市疾病预...

作者

  • 5篇马桂君
  • 2篇王玉国
  • 1篇丁丽艳
  • 1篇邹晓林
  • 1篇龙长洪
  • 1篇崔晓巍
  • 1篇李娜
  • 1篇林雅萍
  • 1篇林亚萍
  • 1篇陈凯

传媒

  • 2篇中国卫生工程...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聚集性幼儿园手足口病案例分析
2012年
目的对敦化市丹江街幼儿园发生的手足口病病例及其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为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均急性起病,大多数症状轻微,疱疹位于手、足部位。确认为一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结论加强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途径,对易感人群做到"三早",对疫点及时处理,加强重点人群和托幼机构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传播和流行的有效措施。
龙长洪马桂君李娜王玉国
关键词:手足口病聚集性
敦化市2009-2011年居民死亡调查分析
2012年
目的调查2009-2011年敦化市居民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居民人群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水平。方法收集《中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数据,对2009-2011年居民死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结果2009-2011年死亡病因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年龄段分析结果看,45~75岁是死亡的主要年龄段;2009-2011年死亡总人数为2 852人,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构成比最高43.58%,传染病死亡构成比最低0.70%。结论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全市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丁丽艳马桂君王玉国
关键词:卫生保健
敦化市2010-2014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6年
目的对敦化市手足口病发病和流行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敦化市2010-2014年手足口病发病和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5年间出现2个发病高峰。三间分布特征:1~5岁年龄组为高发年龄;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是高发人群;男性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乡镇多于城市;6~9月份为高发季节。结论敦化市手足口病疫情2~3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临床类型以普通病例为主,重症病例少,无死亡病例。病毒类型以EV71型占主导,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与之交替流行。
林雅萍马桂君陈凯崔晓巍邹晓林
关键词: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吉林延边地区蜱复合感染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及SFTSV调查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为了解吉林省延边地区蜱类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 CRT)和复合感染新布尼亚病毒(sever fever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延吉、汪清、珲春、敦化、安图、和龙6个县游离蜱,进行形态学分类,通过巢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nested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方法检测蜱体内CRT和SFTSV。对其CRT进行目标DNA测序,分析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此研究共采集各种蜱类1 032只,分别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35.56%)、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20.64%)、日本血蜱(haemaphysalis japonica)(20.45%)、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10.47%)、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8.33%)以及其他种类(4.55%)。全沟硬蜱、长角血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检测出CRT,最低感染率(minimum infection rate per 100 ticks,MIR)为10.47%。嗜群血蜱、日本血蜱、全沟硬蜱、长角硬蜱、森林革蜱检测出SFTSV,最低感染率为2.52%。全沟硬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3种蜱存在CRT和SFTSV复合感染现象,复合感染MIR为1.26%。本研究CRT ompA和17kDa基因序列与中国河南信阳株(KX365196.1)序列同源性达100%。系统进化分析,延边地区蜱CRT ompA基因序列和该河南信阳株基因序列成为一簇,而17kDa基因则形成独立分支。结论本研究首次从吉林省延边地区游离蜱中检测出CRT,全沟硬蜱为主要媒介宿主。因此,可以明确该地区为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病自然疫源地。同时发现,延边地区蜱类存在CRT与SFTSV复合感染的现象。因此,在该地区必须加强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疫情监测。
李基旭赵鑫金光星金光俊马桂君金京男全圣焕Shin-Hyeong Cho
敦化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影响敦化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因素,为制定防护措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调查采用2012年1月—2014年12月3年流行性出血热病例73例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的指标:OR值,95%可信限及P值。结果流行性出血热是由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积极灭鼠并降低鼠密度是降低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有效手段,但是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鼠类及与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接触史、职业和劳动保护措施以及人群身体免疫水平的高低这5个因素是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主要相关联因素。结论流行性出血热与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鼠类及与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接触史、职业和劳动保护措施以及人群身体免疫水平的高低这5个因素主要相关联,只有在重点人群提高和以上危险相关主要因素的保护措施,才能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水平。
马桂君林亚萍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