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红 作品数:17 被引量:111 H指数:6 供职机构: 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 山西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轻工技术与工程 理学 农业科学 化学工程 更多>>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关系 被引量:6 2012年 应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对16个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进行结构表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PAEs结构与其气相色谱保留时间的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关系(QSRR)模型;同时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办法对所建模型稳定性进行分析和验证,所建立的模型相关系数为0.9110,交互检验相关系数为0.8556,外部样本预测的相关系数为0.8914。结果表明:MEDV能较好地表征该类分子结构信息,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为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定性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新方法。 马燕红 丁红艳 马丽 朱晓勇 薛少宗 刘辉 李美萍 张生万关键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关系 分子电性距离矢量 白酒组成与品质关系的研究及应用 白酒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产品,是社交礼仪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工艺、风格和优异的色、香、味倍受广大饮用者的喜爱。在世界蒸馏酒中独树一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白酒的生产仍主要以传统的生产工艺做指... 马燕红关键词:白酒品质 最小二乘法 减少李果实冷藏中香气损失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李果实冷藏期间香气损失的方法,主要解决李果实冷藏期间的冷害问题。其具体方法为:硬熟期采收的李果实在0-1℃条件下贮藏20-40天后采用控释型水果催熟纸垫、乙烯利或纯乙烯进行催熟处理,处理后继续在0-1℃... 张生万 王华瑞 王春生 赵迎丽 马燕红一种提高低度白酒稳定性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低度白酒稳定性的方法。该方法根据酒体中富含酯的种类及其含量,在加浆用水中加入与其对应的有机酸盐,调整加浆用水中有益微量元素的含量,增大白酒体系中溶胶形成的几率,改变低度白酒体系中微量香味成分所处的微环... 张生万 马燕红 杜小威 胡永钢 李美萍 翟旭龙 史静霞文献传递 汾酒酒醅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2 2010年 采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跟踪考查汾酒发酵过程酒醅中各类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酒醅中大多数香气成分的含量在正常发酵期内随发酵进行呈上升趋势,发酵前期增长较快,发酵中后期增长趋于缓慢;但某些香气成分的含量及量比关系与白酒产品相比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汾酒夏季生产没有必要延长发酵期,适当缩短发酵时间可能更好。通过控制发酵条件或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增乙降乳,进一步探明白酒蒸馏机理改善蒸馏条件,是提高白酒质量的重要措施。 曹云刚 胡永钢 马燕红 杜小威 马恩波 全哲学 张生万关键词:清香型白酒 酒醅 香气成分 一种提高低度白酒稳定性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低度白酒稳定性的方法。该方法根据酒体中富含酯的种类及其含量,在加浆用水中加入与其对应的有机酸盐,调整加浆用水中有益微量元素的含量,增大白酒体系中溶胶形成的几率,改变低度白酒体系中微量香味成分所处的微环... 张生万 马燕红 杜小威 胡永钢 李美萍 翟旭龙 史静霞白酒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陈酿技术研究及应用 张生万 韩建书 杜小威 杨小兰 翟旭龙 胡永钢 史静霞 乔华 王伟 张福增 雷振河 马燕红 冯彦琳 李美萍 李少峰 技术说明: (1)研究了白酒微量香味成分分子结构、含量、量比关系与其在酒体中相互作用的诸多变化行为的相关性,并对汾酒在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随酒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白酒自然陈化过程中酒体老熟的行为。 (2)...关键词:关键词:白酒 陈酿 超重力技术 “黑宝石”李采后不同阶段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 被引量:3 2018年 采用二氯甲烷直接萃取法提取采收时、0℃冷藏49 d、0℃冷藏87 d和出库后20℃回温7 d果实的香气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研究"黑宝石"李采后不同阶段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宝石"李采收后在0℃冷藏和20℃回温过程中香气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对果实香气贡献较大的乙酸酯和内酯类物质的缺失,是导致冷藏后果实风味变淡的主要原因;出库后20℃回温7 d时检测到D-柠檬烯和桉油醇两种萜类化合物,同时检测到22,23-二氢豆甾醇和(3β)-麦角甾-5-烯-3-醇,它们可能对果实香味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王华瑞 李建华 马燕红 张生万 王伟 王春生关键词:冷藏 挥发性香气成分 GC-MS 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QSRR的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将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转化为相应的脂肪酸甲酯,并采用立体结构参数Steric and Electronic Descriptors(SEDs)表征其分子结构,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建立了预测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甲酯)的定量结构-色谱保留相关(QSRR)模型,同时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方法对所建模型的稳定性能和预测能力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建模计算值、留一法(LOO)交互检验(CV)预测值和外部样本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R LOO、Q2ext分别为0.9990、0.9970、0.9860。结果表明,SEDs参数能较好地表征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甲酯分子的结构信息,所建立的QSRR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为间接分析鉴定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新途径。 李焕 李美萍 马燕红 胡永钢 张生万关键词:食用植物油 脂肪酸 ‘黑宝石’李果实发育期间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 被引量:7 2012年 研究‘黑宝石’李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采用二氯甲烷直接萃取法提取绿熟期、着色期、商熟期和完熟期果实的香气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分析。‘黑宝石’李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到49种,主要有醇类、醛类、酯类、内酯类、酮类、酸类、酚类,还有少量的烃类和胺类化合物。在果实的不同发育时期,香味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差异较大。醇类主要包括以C6醇类为主的脂肪醇、甾醇以及芳香醇,C6醇类的含量在绿熟期最高,随着果实成熟逐渐降低;甾醇中22,23-二氢-豆甾醇的含量最大,并随着果实成熟逐渐升高。醛类物质在‘黑宝石’李果实中含量最高(29.16%),主要包括C6醛类和芳香醛类,前者的变化同C6醇类;芳香醛类苯甲醛含量随着果实成熟逐渐升高,商熟期达到最高(0.40%),到完熟期又下降至0.29%。酯类和内酯类化合物主要有乙酸酯和γ-十二内酯,它们到商熟期或完熟期才检测出,含量低于1%。除2,3-二氢-香豆酮和十六酸外,酮类化合物(7种)和酸类化合物(3种)只在完熟期出现。酚类化合物主要有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和二叔丁基对甲酚,其相对含量绿熟期最高,完熟期最低。3-羟基-2-丁酮、苯甲醛、十六酸、反式-肉桂酸、乙酸丁酯、乙酸己酯、γ-十二内酯、22,23-二氢-豆甾醇等成分的相对含量随着果实成熟逐渐升高,初步推断是黑宝石李的主要香气成分,对其香气贡献较大。 王华瑞 马燕红 王伟 李建华 张生万关键词:果实发育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