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
- 作品数:20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医源性诊断延迟相关因素的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分析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医源性诊断延迟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以期为OSCC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0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首诊症状、首诊体征、首诊医院等级、首诊科室、首诊有无高年资医师参与诊断处理、首诊是否活检、首诊至活检的时间、首诊至确诊经过几个科室及首诊至确诊期间有无治疗处理9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102例患者中,有医源性诊断延迟者73例(71.6%),诊断延迟1—367周,中位数7周。首诊是否进行活检、首诊至活检的时间、首诊至确诊经过几个科室、确诊前有无进行治疗4项因素与医源性诊断延迟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首诊症状、首诊体征、医院等级、首诊科室、首诊有无上级医师参与等5项因素与诊断延迟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首诊即行活检检查、首诊至活检的时间越短、首诊至确诊经过的科室越少,以及尽可能少地采取确诊前非针对性治疗,可以减少医源性诊断延迟的发生。
- 高巍郭传瑸
- 关键词:医源性
- 日间门诊全麻下拔牙的临床应用及评价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日间门诊全麻下拔牙的病例资料,总结日间门诊全麻下拔牙的麻醉特点、诊疗规范、手术特点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日间门诊全麻下拔牙病例,总结选择全麻的原因、拔除牙位、离院评价得分,分析日间门诊全麻下拔牙的麻醉特点、手术特点。根据术中情况和术后复查分析该方法的安全性。结果:共收集18个病例,男11例,女7例,年龄7~50岁。选择全麻的原因包括:无法配合手术的儿童、智障、癫痫、咽部敏感、局麻药物过敏和有紧张晕厥病史。拔除牙位主要是阻生智齿和埋伏多生牙,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所有病例手术顺利并安全离院,离院标准评分均在13分以上。结论:严格遵从诊疗规范的情况下,日间门诊全麻下拔牙对因各种原因无法配合局麻下手术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张智勇张晓王德蕙高巍陈全刘文曙姜霞
- 关键词:全麻拔牙
- 讨论议题:头颈肿瘤的误诊误治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诊断延迟相关因素的分析
- 本文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0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诊断延迟情况进行临床访问调查,取得相关数据资料;分别将可能影响患源性延迟和医源性延迟的因素进行归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找出具有显著意义的影响因子;对患源性延迟和...
- 郭传瑸高巍
- 关键词:头颈肿瘤口腔鳞状细胞癌
- 文献传递
- 口腔鳞状细胞癌延误诊断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 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延误诊断形成的患源性及医源性相关因素。方法:对104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区、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主要就诊原因、发病部位、首发症状、病变范围等患源性因素, 以及首次就诊...
- 高巍郭传瑸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活检医源性
- 文献传递
-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源性诊断延迟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分析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患源性诊断延迟有显著意义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年龄、生活地区、首发症状、首发体征、发病部位、病变最大和最小直径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对患源性诊断延迟的影响。结果:发病部位和病变最大直径两项与患源性诊断延迟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P<0.01),其中发病部位为舌部一项负相关性最强(P=0.008);而病变直径越大,患源性诊断延迟的可能越小。结论:病变在舌部且直径较大的口腔鳞癌患者,其患源性诊断延迟相对较少发生。
- 高巍郭传瑸
-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肿瘤病因学
- 环状外置法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七例
-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种植中心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以种植体本身穿过移植的骨环,将两者一同固定于受植床,一次完成外置法植骨和种植体植入手术7例,本组患者术后肿胀均≤4d,疼痛较轻,患者反映良好,...
- 高巍张峰
- 关键词:牙槽骨缺损牙种植体
- 文献传递
- 伴大动脉炎的牙周炎1例
- 2015年
- 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血管炎,患病率为每年(1.2∽2.6)/100万,患者多为年轻女性[1],病损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2],其病因尚不明确,感染、自身免疫及遗传缺陷等都是可能的危险因素。美国风湿病学会对大动脉炎的诊断有明确规范[3],大动脉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如类固醇类)和手术(如血管成形术)等[4]。
- 高巍栾庆先
- 关键词:牙周炎TAKAYASU动脉炎病例报告
- 研究生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操作技能教学的比较研究
- 目的: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3D视频教学与颌骨模型练习两种方法,对比效果,评价其作用。方法:对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轮转的研究生(八年制、七年制、统招)16名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3D教学软件...
- 高巍
-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
- 文献传递
- 上颌窦前外侧壁骨内血管孔道位置锥形束CT影像判断分析及其临床应对措施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回顾临床病例资料,分析上颌窦前外侧壁骨内血管孔道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定位方法及其在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手术中的临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1例(81侧)上颌窦侧壁开窗植骨术(上颌窦外提升)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CBCT影像资料测量分析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位点相对上颌窦前外侧壁骨内血管孔道的位置及其临床应对措施。结果:71例(81侧)上颌窦外提升病例中,术前CBCT曲面断层模拟功能可以判断上颌窦前外侧壁近远中区域骨内存在血管孔道77侧(95.1%)。应用CBCT冠状面断层功能局部可观察到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位点相对上颌窦外侧骨壁血管孔道54侧(66.7%),其中3侧(3.7%)可见两条水平向大致平行走行的血管,另外27侧(33.3%)未见明显血管孔道。81侧的影像资料中有6侧两位医师的诊断不一致,CBCT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42(P<0.001)。54侧检出第一磨牙缺失位点上颌窦外侧骨壁内存在血管孔道的病例中,最低位置血管孔道距离牙槽嵴顶水平的平均距离为(13.0±4.7)mm(最小3 mm、最大28 mm),距离上颌窦底水平的平均距离为(9.3±4.8)mm,其中1侧检出上颌窦底骨壁内血管孔道。根据手术记录,上颌窦侧壁开窗术中解剖骨壁内血管4侧,开窗有意识避开血管3侧,1侧因出血而中断手术,73侧手术记录中未见血管相关记录。结论:上颌窦前外侧骨壁血管孔道CBCT检出率较高,术前CBCT检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有助于完善手术设计、降低术中损伤上颌窦前外侧骨壁内血管的风险。
- 陈全张晓张智勇高巍刘文曙孟甜陈宇寰王慧丽
- 关键词:牙种植上颌窦口腔外科手术血管
- 右颊部鳃裂瘘不明原因顽固感染1例
- 2007年
- 高巍彭歆
- 关键词:右颊部鳃裂瘘入院检查局部肿胀切开引流消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