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 作品数:4 被引量:38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类型和诊断及鼻内镜手术 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探讨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类型、诊断及鼻内镜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4例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方式、来源、临床表现、与鼻窦的关系以及鼻内镜手术技巧和疗效。结果①18例发病源于鼻窦囊肿或息肉,其中上颌窦17例,后筛窦1例;②5例发病分别源于鼻囟门或蝶筛隐窝、蝶窦口黏膜,同侧上颌窦或蝶窦积脓或黏膜水肿;③11例发病分别源于中鼻甲、钩突、嗅沟鼻中隔和筛泡前壁黏膜,邻近的鼻窦正常;④全部病例均行鼻内镜手术切除后鼻孔息肉及相应鼻窦开放,术后无复发。结论①建议诊断后鼻孔息肉应分为窦内型、鼻窦阻塞型和单纯型三种临床类型,遵循以临床类型为依据的手术原则,选择合理的术式和范围;②鼻内镜和鼻-鼻窦 CT 检查可以在术前明确后鼻孔息肉的诊断和临床类型;③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准确、微创,彻底切除息肉蒂基部,防止复发。 魏燕 李源 刘贤 张革化 叶进 杨钦泰 黄健聪关键词:鼻息肉 内窥镜检查 耳鼻喉外科手术 慢性鼻-鼻窦炎中鼻甲黏膜环氧合酶2与上游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及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患者中鼻甲黏膜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通路关键酶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明确其在黏膜炎性反应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4例 CRS 患者中鼻甲外侧黏膜按海口分型分期标准分为3组(组1为Ⅰ型2期,组2为Ⅱ型2期,组3为Ⅲ型,每组8例),8例正常鼻黏膜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检测 COX-2、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端激酶(JNK)、NF-κB p65和 p50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OX-2、p38MAPK、ERK 和NF-κB在3组 CRS 中均有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3组 CRS 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JNK 在 CRS 各组和对照组中均无阳性表达。相关性分析表明:CRS 各组中 COX-2、p38MAPK、ERK、NF-κB p65及 p50的蛋白质表达量同 mRNA 表达水平呈直线正相关(P 值均<0.05);在同一组 CRS 中 COX-2与 p38MAPK、ERK 的蛋白质和 mRNA 表达呈正相关(P 值均<0.05);CRS 各组中 COX-2表达与 NF-κB p65、p50的核内表达正相关(P<0.05)。结论CRS 中 COX-2表达上调,与上游 p38MAPK、ERK、NF-κB等信号转导通路具有相关性,提示 COX-2在CRS 鼻黏膜炎性反应中可能受后者调节。 王振霖 李源 杨秀海 张革化 李鹏 叶进 魏燕关键词:鼻窦炎 环氧化酶2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类 布地奈德鼻内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急性鼻-鼻窦炎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以鼻内雾化吸入的方式辅助治疗急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急性鼻-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给口服头孢克洛(750mg/次,每天2次)、10g/L麻黄素滴鼻(每天3次,每次2~3滴)及鼻内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每天1次,每次1mg即2mL)治疗;第2组给口服头孢克洛(750mg/次,每天2次)及10g/L麻黄素滴鼻(每天3次,每次2~3滴),疗程共10d;治疗前后对头痛、脓涕、鼻塞、后鼻滴漏和嗅觉障碍等症状和体征进行分级评估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第1组总有效率为90.5%,第2组总有效率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表现分级评分均明显下降,使用布地奈德鼻内雾化吸入组头痛、鼻塞、后鼻滴漏症状及鼻黏膜肿胀改善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使用布地奈德鼻内雾化吸入对于治疗急性鼻-鼻窦炎有良好的辅助作用,且副作用不明显。 叶进 李源 刘慧 杨钦泰 王涛 魏燕关键词:布地奈德 头孢克洛 麻黄素 酶消化分离法原代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的改进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酶消化分离法原代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实验步骤和技术要点,以提高原代培养成功率,为后续实验提供良好的培养模型。方法:在酶消化分离细胞、无血清培养法的基础上,对取材处理、消化酶应用等步骤进行改进,如翻揭分离获取黏膜层、消化中加入I型DNA酶(DNase type I)、胶原酶消化后含黏膜块的溶液中直接加入胰蛋白酶,以及应用不包被的培养皿培养等。原代培养的鼻黏膜上皮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细胞角蛋白(CK)8/18进行鉴定。结果:鼻黏膜原代培养细胞生长良好,6-8d汇合可用于后续实验。CK8/18免疫荧光染色阳性鉴定为上皮源性细胞。结论:酶消化分离细胞、无血清培养法可成功建立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模型,对取材处理、酶消化等步骤进行上述改进,可提高原代培养成功率,并获得一定数量级,以及纯度较高和可靠的原代上皮细胞。 杨继红 张革化 魏燕 李源关键词:鼻黏膜 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