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芬

作品数:63 被引量:35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5篇农业科学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8篇岩溶
  • 18篇土壤
  • 12篇
  • 8篇地下河
  • 7篇地质
  • 7篇岩溶区
  • 6篇碳循环
  • 5篇土地利用
  • 5篇河流
  • 4篇地下河流域
  • 4篇岩溶生态
  • 4篇岩溶生态系统
  • 4篇植被
  • 4篇植物
  • 4篇石灰土
  • 4篇蒜头果
  • 4篇土壤有机
  • 4篇微生物
  • 4篇灰土
  • 3篇盐岩

机构

  • 59篇中国地质科学...
  • 17篇联合国教科文...
  • 16篇广西师范大学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国土资源部
  • 3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华侨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洛阳理工学院
  • 1篇明尼苏达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宜昌地质矿产...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63篇黄芬
  • 49篇曹建华
  • 17篇杨慧
  • 15篇张春来
  • 11篇吴夏
  • 11篇韦红群
  • 9篇丁俊峰
  • 9篇高喜
  • 8篇胡晓农
  • 5篇王培
  • 5篇朱同彬
  • 5篇林建超
  • 4篇梁建宏
  • 3篇朱敏洁
  • 3篇杨利超
  • 3篇李亮
  • 3篇林玉石
  • 3篇梁毅
  • 3篇蒲俊兵
  • 3篇罗劬侃

传媒

  • 11篇中国岩溶
  • 3篇地球与环境
  • 3篇Journa...
  • 3篇南方农业学报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水文
  • 2篇西北地质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煤炭技术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质论评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食品科技
  • 1篇环境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矿业研究与开...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8篇2008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境同位素示踪的毛村地下河流域水流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岩溶水文特征是岩溶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文章利用环境同位素示踪剂反馈的水动力过程,解译毛村地下河流域的水流特征。其流域内水体δD和δ^(18)O范围均位于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范围内,大气降水是流域主要的补给来源;基于δ^(13)C_(DIC)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岩溶水体中DIC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解的平均值为52.13‰,可揭示相关的水—碳酸盐岩相互作用历程;流域内岩溶水点^(222)Rn和EC值对大气降水的响应特征表明降水的蓄积作用可驱动深层岩溶裂隙水运移,且具有较强的稀释作用;基于^(222)Rn的衰变特征,计算6月份地下河管道有效水流速度为2427.49 m·d^(−1);西南岩溶地下河水流与地表水流相似,且对降水响应敏感。综合毛村地下河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水文点SI、^(222)Rn、δ^(13)C_(DIC)和δ^(18)O间的相关关系,环境同位素可更好地示踪岩溶裂隙水流特征,揭示岩溶含水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征及水流路径。水化学环境天然示踪剂可提供有关岩溶含水系统的重要信息,对水动力学方法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郭永丽吴佩艳黄芬孙平安苗迎刘绍华
关键词:环境同位素水流空间结构
岩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特征与碳汇效应被引量:14
2013年
碳酸盐岩是岩溶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而碳酸盐岩的形成过程对大气CO2浓度的降低产生重要的作用,目前地球上99.5%的碳被封存在碳酸盐岩中;岩溶生态系统具有富钙、偏碱性的地球化学背景,制约其碳循环特征:碳酸盐岩是在清洁海洋环境中、以生物化学沉积为特征形成的沉积岩,其酸不溶物含量低,通常小于10%,意味着岩溶区土壤资源短缺,土壤总碳库量偏小,同时石灰土的富钙性导致石灰土缓效性碳库和惰性碳库大,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资源短缺,植被生长发育受到养分、水分的胁迫,使植被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发生变化,岩溶区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可占30%~50%,高于非岩溶区的;岩溶水中的高HCO3-浓度,刺激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提高碳迁移过程中的稳定性;本文的目的是根据最近的研究成果,揭示岩溶生态系统中碳酸盐岩-土壤-植被-水中碳赋存的状态和转化过程,提出促进岩溶碳汇效应的技术途径。
张春来黄芬杨慧王培曹建华
关键词:岩溶生态系统碳循环土壤植被水生植物
漓江流域碳氮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来源初探被引量:8
2020年
以漓江流域境内地表河和地下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水体中的水化学组成以及δ13CDIC、δ15N-NO3-、δ18O-NO3-等,利用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初步探讨了漓江流域境内DIC、硝酸盐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漓江流域DIC(即HCO3-)浓度和无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DIC)分别在12.20~402.60 mg·L-1和-17.29‰^-10.01‰,平均值分别为140.3 mg·L-1和-13.06‰.NO3-浓度在2.37~35.38 mg·L-1,δ15N-NO3-在0.99‰~11.09‰,均展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异特征.有机肥和污水对漓江流域硝酸盐的贡献最为显著,贡献比达57.00%.其次是化肥、降雨中的NH4+和土壤N,贡献比分别是36.45%,6.55%.流域内DIC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风化和土壤CO2的溶解,同时也受硝酸溶蚀碳酸盐岩和大气CO2的影响.结果可为定制有效的控制硝酸盐的输入途径,净化水质测略提供依据.
任梦梦黄芬胡晓农曹建华张鹏
关键词:水文地质
土壤微生物对玉米秸秆还田的响应特征——亚热带石灰土与红壤的典型对比(英文)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究亚热带岩溶区石灰土与非岩溶土红壤秸秆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的响应特征,为更好地利用岩溶土地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西桂林毛村岩溶地区石灰土和碎屑岩区红壤,进行为期160 d的室内玉米秸秆降解模拟试验,共设4个处理:石灰土加玉米秸秆(L+S)、红壤加玉米秸秆(R+S)、石灰土不加玉米秸秆(L)和红壤不加玉米秸秆(R),并在第0、3、7、14、21、28、42、56、84、98、133、147和160 d分别测定两种土壤中的玉米秸秆降解率、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氮(MBN)量。【结果】石灰土加玉米秸秆处理的秸秆降解率为77.00%,红壤加玉米秸秆处理的秸秆降解率为75.00%,相对于不加入秸秆的处理,其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MBC与MBN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石灰土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比分别为48.67%、50.08%和1.08%,红壤中三者的数量比分别为61.79%、29.58%和8.62%。石灰土MBC和MBN分别比红壤高238.00%和165.00%。【结论】玉米秸秆还田能加速石灰土和红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且石灰土中的秸秆分解得更快更彻底,说明秸秆再利用在改善岩溶土壤肥力方面有巨大潜力。
黄芬韦红群韦红群
关键词:降解率微生物数量石灰土红壤
微波辅助提取蒜头果果油的工艺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以蒜头果果仁为原料,研究利用微波辅助提取蒜头果油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溶剂种类、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对蒜头果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为石油醚(沸程60-90℃)、料溶比1:8(g/mL)、提取时间150 s、微波功率600 w。与传统索氏提取法相比,微波提取法的提取率提高了2.1%,提取时间仅为常规索氏提取的1/280。
丁俊峰曹建华林建超韦红群高喜黄芬
关键词:蒜头果微波
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治理技术与示范被引量:50
2016年
岩溶断陷盆地区是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安全屏障、连片特困区,同时也是石漠化治理科技投入薄弱。针对断陷盆地盆-山共存的环境地质结构分异,及水土资源不匹配和石漠化严重等问题,在滇东蒙自、建水、泸西为重点区,开展"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2500)"项目的国家重点研发活动,阐明流域尺度石漠化演变机理,以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为基础、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为核心,研发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形成生态治理-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为生态富民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与示范。形成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机理识别-治理技术研发-生态产业模式构建-综合效益评估-国土资源空间高效利用对策等系列成果,培养一支高水平创新团队。
曹建华邓艳杨慧蒲俊兵朱同彬蓝芙宁黄芬李建鸿
关键词:石漠化水土资源
洞穴石笋沉积旋回主要特征的古气候环境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对我国南方大型石笋组分、结构构造的观测和董哥洞10号(D10)石笋210件碳、氧同位素组成、20个U系测年数据,以及部分微(痕)量元素的分析对比,概述了石笋沉积旋回性特征、旋回界面类型和相关的气候、环境、地质意义。以组成D10石笋的碳酸盐含碳质、黏土矿物,呈黑灰、灰黄、灰白、灰等色泽匹配、纹层厚及组合、层面呈拱形或平直分别组合或转变、构造类型、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组合,呈协调平行、不协调同向、不协调反向变化三类型若干亚类等,旋回性特征,确定了19个沉积旋回。根据δ^13C平均值为-3.91‰PDB、δ18O为-6.97‰PDB分别为冷暖气候演变的临界(阀)值,δ^13C或δ^18O〉临界值者的偏重是冷,〈临界值的偏轻是热。以δ^13C、δ^18O组成(表1)和组合变化类型和上述旋回性特征,结合层面构造呈渐变过渡或突变,以及20个同位素年龄数据,初步认定荔波地区352 930-99 410年间沉积的19旋回,是一个较完整的冰期气候演化过程,属我国第四纪冰期系列的第五冰期,10旋回顶180 695年(推算)-15旋回顶129 890年,约5万多年是连续严寒的盛冰期,①、16分别可能是冰期早、晚时段相对温暖的间冰期。 期间冷暖变化有5万年级的、10万年级的气候旋回。论证了荔波地区35~10万年间是冰期气候环境,前期17万年寒冷的气候环境,期间35万年、25万年前后更严寒,但生态基本保持正常演变的面貌,中期5万多年为极寒冷的气候环境,生态向适应冷气候环境演化,晚期3万多年为冷暖频繁突(跃)变的恶劣气候,期间生态面貌复杂,正常演替与残存、突变演替并存。
林玉石舒丽张美良覃嘉铭程海杨琰黄芬彭稳
关键词:石笋沉积旋回古气候环境碳氧同位素
利用高精度示踪技术和大功率充电法确定地下河系统的管道分布特征——以毛村地下河系统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由于岩溶发育的非均一性和复杂性,确定岩溶地下河流域范围及地下河管道的位置是非常困难的。高精度示踪技术可用来确定地下河管道的连通性及地下河流域大致范围;大功率充电法能够准确定位岩溶地下河管道的平面分布特征并追踪地下河系统的管道展布方向。综合高精度示踪技术和大功率充电法等成果,并结合地下河的地表出露特征和钻探等信息进行验证,查明毛村地下河系统的地下河管网分布特征及大致流域范围,探测技术方法组合成效显著。主要成果体现:在毛村地下河系统上游,存在多个地下河管道分支,且还存在一个未被发现的地下河管道,连通各地下河分支;在地下河系统中游径流区,地下河主管道接受周围山体的补给并与次级管道、岩溶裂隙带形成复杂的地下河网状系统;在地下河系统下游排泄区,地下河管道分支呈扇形向排泄点聚集。另外,大功率充电法探测结果显示灯明泉可能是毛村地下河系统的一个分支,但是两者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在雨季或水位上涨时,两者之间的联通性可能会有所改善。
韩凯韩凯甘伏平甘伏平
关键词:地下河流域
蒜头果油微波辅助提取及脂肪酸成分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以蒜头果果仁为原料,研究了利用微波辅助提取蒜头果油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了溶剂种类、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对蒜头果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为石油醚(60-90℃),料液比1:8(m/V),提取时间150S,微波功率600W。与传统的索氏提取法相比,微波提取法的得率提高了2.1%,且微波提取时间仅为索氏提取的1/280。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蒜头果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共分离出15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11种,已被鉴定的成分占总量的90.67%。
曹建华丁俊峰林建超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韦红群黄芬高喜
关键词:微波提取脂肪酸组成
漓江流域河流水体离子组成特征及来源被引量:4
2019年
通过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在漓江流域采集水样,对其主要离子进行分析,发现了漓江流域水化学主要离子的控制机制、来源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漓江流域的pH值介于6.89~7.79之间,平均值为7.34,EC变化范围在70.6~385.5us·cm^-1之间,平均值为228us·cm^-1,TDS的变化范围为49.42~203.19mg·L^-1,平均值为112.35mg·L^-1。阴、阳离子的浓度顺序为HCO3^->SO4^-2>NO3^->Cl^-,Ca^2+>Mg^2+>Na^+>K^+,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Ca^2+、Mg^2+和HCO3^-的变化特征相似,总体呈现中游高,上下游低的特点,Cl^-、Na^+、K^+在中下游的浓度比上游高,季节性差异方面旱季的离子浓度一般大于雨季。离子来源分析表明,Ca^2+、Mg^2+和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风化,Na^+、K^+和Cl^-除来自岩石的风化外,循环盐对它们也有少量的贡献,NO3^-和SO4^2-也主要来自岩石的风化溶解。
王修华曹建华吴夏黄芬苏悦胡晓农
关键词:漓江流域水化学离子碳酸盐岩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