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巍伟

作品数:70 被引量:570H指数:17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水利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4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5篇海底
  • 11篇盆地
  • 10篇地壳
  • 10篇陆缘
  • 8篇地壳结构
  • 7篇新生代
  • 7篇南海北部
  • 7篇南海南部
  • 7篇海底峡谷
  • 5篇地震仪
  • 5篇油气
  • 5篇北部
  • 4篇大洋
  • 4篇地层
  • 4篇地貌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地球化学特征
  • 4篇地球物理
  • 4篇地质

机构

  • 60篇国家海洋局第...
  • 24篇浙江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广州海洋地质...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自然资源部第...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国家海洋局海...
  • 2篇国家海洋局
  • 2篇中国石油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台湾海洋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70篇丁巍伟
  • 21篇李家彪
  • 13篇方银霞
  • 11篇黎明碧
  • 11篇唐勇
  • 10篇陈汉林
  • 8篇董崇志
  • 7篇吴振利
  • 7篇杨树锋
  • 6篇程子华
  • 5篇吴自银
  • 4篇付洁
  • 4篇程晓敢
  • 4篇初凤友
  • 4篇戴金星
  • 4篇张洁
  • 3篇韩喜球
  • 3篇丘学林
  • 3篇吴招才
  • 3篇吴能友

传媒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4篇高校地质学报
  • 4篇地球科学(中...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地质科学
  • 3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地学前缘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海洋学研究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海洋地质前沿
  • 2篇地球科学
  • 2篇中国南海深水...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0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的构造演化模式:来自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数据的新认识被引量:59
2011年
根据高分辨率重、磁测网数据的分析,结合多波束海底地貌的构造解释,南海海盆新生代经历了两期不同动力特征的海底扩张,25 Ma的沉积-构造事件是其重要分界.早期扩张从约33.5 Ma开始至25 Ma停止,在东部海盆南、北两侧和西北海盆形成了具有近E-W向或NEE向磁条带的老洋壳,是近NNW-SSE向扩张的产物;晚期扩张从25 Ma开始至16.5 Ma结束,在东部海盆中央区和西南海盆形成了具有NE向磁条带的新洋壳,是NW-SE向扩张的产物.南海海盆分区特点明显,南北分区,东西分段.从南到北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区,南、北亚区由早期扩张产生,而晚期扩张的中央亚区从东到西又可进一步分为6个洋段,中间均由NNW或NW向断裂分割,是扩张中脊分段性的表现.南海晚期扩张具有渐进式扩张的特点,虽然它们均于磁条带异常C5c停止扩张,但开始扩张的时间从东部的C6c(23.5 Ma),到中部的C6b(22.8 Ma),一直变新到西部的C5e(18.5 Ma).东部海盆与西南海盆之间的NNW向断裂是分割两海盆的边界断裂,不仅切割了磁条带异常,控制了两海盆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且还使扩张中脊左行平移约95km,造成扩张中心和磁条带不连续.南海海盆扩张期间,其东部没有菲律宾群岛封闭,当时是一个面向大洋的港湾,与亚丁湾洋盆可以对比,是洋中脊向大陆边缘入侵的产物.
李家彪丁巍伟高金耀吴自银张洁
南海珠江口外海底峡谷构造地貌、沉积特征及形成演化分析
丁巍伟
该课题通过高分辨率多波束数据,并结合多道地震数据以及钻井、柱状样方面的资料,对珠江口外海底峡谷进行构造地貌、沉积充填特征、主控因素及发育过程方面的研究,分析包括研究区新生代构造活动和层序地层学特征、陆上河流、海平面变化和...
关键词: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
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进展:从陆缘裂解到海底扩张被引量:3
2013年
南海处于印度—澳大利亚、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汇聚中心,地理位置独特,地质作用复杂,是研究大陆裂解—海底扩张过程以及大陆边缘动力学的天然地质实验室。通过总结近年来对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认为:①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其东段虽有岩浆底侵活动,但其为海底扩张结束后的产物,南部陆缘未发现下地壳高速层,也为非火山型陆缘;②南海陆缘上下地壳的拉张因子存在差异,表明陆缘的张裂变形在纵向上并非是均一的,而具有随深度变化的特点;③南海海盆是通过2期扩张形成的,具有由NE向SW渐进式扩张的特点,其东侧表现为成熟的洋盆,而西侧保留了更多陆缘裂谷的特征;④南海海盆形成的动力学模型存在碰撞挤出模型和古南海拖曳模型2种争论,2种模型各有优缺点,需要今后进一步综合研究。
程子华丁巍伟方银霞唐勇
关键词:海底扩张构造演化模式
我国海底峡谷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0年
海底峡谷是陆源物质向深海运移的重要通道和深海油气资源储集的重要场所,海底峡谷在我国近海也广泛发育。通过对国外海底峡谷研究成果和方法的介绍和学习,我国海洋学家开始对冲绳海槽西坡、台湾周边海域、南海北部海域及世界上其它海域的海底峡谷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国际相比,我国海底峡谷研究还处在发现和描述的阶段,还需要进行系统的观测和深入的研究,来探讨海底峡谷的形成发育机制和控制因子,及其与我国近海演化和油气成藏的关系。
韩喜彬李家彪龙江平初凤友丁巍伟张绍勇许东杨海丽
关键词:海底峡谷浊流海底扇近海
南海南部陆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伸展作用:来自两条973多道地震测线的证据被引量:34
2011年
973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与油气资源潜力"在南海南部陆缘采集了两条多道地震剖面,其中NH973-1测线始于南海西南次海盆,横跨了整个南沙地区,至于婆罗洲西北侧,NH973-2测线位于礼乐滩东侧.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共划分出7个层序界面,地层可以划分为5个构造沉积单元.根据地震解释对不同时期断层的水平断距进行了测量及分析,获取了与脆性拉张相关的伸展信息:研究区的拉张作用可以分为两期,主要的拉张作用发生在大陆裂谷期(古近纪),形成了一系列的地堑-半地堑以及翘倾断块.第二期拉张作用的时期为漂移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断层活动强度明显变弱,并主要集中在洋陆过渡带.在南海南部陆缘广泛发育了碳酸盐沉积,其发育的时代和南海的海底扩张时期一致.对位于礼乐滩东西两侧的两条地震剖面伸展特征的分析表明,其根据断层水平断距获得脆性伸展因子与根据深反射地震及重力反演获得的全地壳伸展因子之间存在差异,表明南海南部陆缘的拉张在纵向上并非是均一的,而是取决于深度发生变化.
丁巍伟李家彪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降与深部地幔活动关系研究
陆边界较为陡峭的火山型被动陆缘由于地幔活动的频繁容易引起了被动陆缘盆地的裂后沉降异常。在地幔柱发育地区,除了热异常高值能对地壳活动产生影响外,由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地幔次生对流以及底侵作用等,可以引起地壳垂向运动发生变化,如...
付洁黎明碧唐勇丁巍伟
关键词:海洋科学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降
南海南部陆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伸展作用:来自两条973多道地震测线的证据
丁巍伟李家彪
莺-琼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0
2005年
研究莺琼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以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良好高温环境促进了有机质的热演化作用,缩短了烃源岩的成熟时间;储盖组合好,孔隙型的储集层利于天然气富集,具有超压的盖层提供了优异的封闭性能;圈闭多,类型丰富;构造活动提供了天然气运移的通道;烃源岩晚期排烃的特征保证了气田不会因为长时间的扩散而损失。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莺琼盆地天然气中烷烃碳同位素普遍较重,以煤成气为主;莺歌海盆地由于具有流体幕式充注的特点,混有生物成因气。CO2成因比较复杂,莺歌海盆地既有壳源有机成因CO2,又有壳源无机成因和壳幔混合成因CO2;琼东南盆地CO2为无机成因,包括壳源无机成因CO2和幔源无机成因CO2。
丁巍伟庞彦明胡安平
关键词:莺-琼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碳同位素组成
台湾增生楔的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变形特征被引量:15
2005年
台湾增生楔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微板块和南海的结合部位,是现代弧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对该增生楔进行了构造单元的划分,并分析了变形特征。认为台湾增生楔是由3个部分,即弧陆碰撞产生的增生部分、洋内俯冲产生的增生部分和增生楔后端在恒春海脊和北吕宋海槽之间的构造楔组成,研究区的高屏斜坡、恒春海脊和北吕宋海槽西端变形带分别是3个部分的反映。自中中新世以来,南海洋壳开始沿着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微板块俯冲,形成增生楔中洋内俯冲增生部分;与此同时菲律宾海微板块开始向NW方向移动,前缘的吕宋岛弧自6.5Ma B.P以来与亚洲陆缘斜向碰撞,形成增生楔中弧陆碰撞增生部分。碰撞首先发生在台湾岛的北部,由于弧陆强烈的挤压作用,增生楔后端部分向北吕宋海槽倒冲楔入,使得上部的北吕宋海槽的沉积发生隆升变形。滨海的各个地貌单元可以和台湾陆上的地貌单元相联系,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但是由于陆上部分增生历史久,不仅抬升为陆,而且地层的年代也更老。
丁巍伟程晓敢陈汉林吴能友
关键词:弧陆碰撞动力学机制
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的OBS广角地震剖面被引量:53
2011年
为了探明南海中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使用2D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方法,拟合了一条南海中北部陆缘的OBS广角地震剖面(OBS2006-3).该剖面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长319 km,NNW-SSE走向,共投放海底地震仪14台.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潮汕坳陷存在巨厚的中生代沉积,最大厚度达到8 km,速度从顶部的4.4 km/s向下增加到底部的5.3 km/s.莫霍面埋藏深度由陆向海方向减小,其埋深从东沙隆起下方的24~25 km减小到南部隆起带的17 km.东沙隆起下方的上地壳中存在一向上突起的高速异常,速度达到6.9 km/s,可能与地幔物质上涌和岩浆活动有关.在整个剖面的下地壳底部存在厚3~12 km,速度为7.1~7.4 km/s的高速层.根据各个时期岩浆活动特征,推测下地壳高速层是由海底扩张停止之后的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
卫小冬阮爱国赵明辉丘学林李家彪朱俊江吴振利丁巍伟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