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鹏

作品数:9 被引量:67H指数:6
供职机构: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凝血
  • 3篇重症
  • 3篇细胞
  • 2篇血管内凝血
  • 2篇血小板功能
  • 2篇血小板功能分...
  • 2篇中暑
  • 2篇重症中暑
  • 2篇淋巴
  • 2篇弥散
  • 2篇弥散性
  • 2篇弥散性血管内...
  • 1篇血必净
  • 1篇血必净注射液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小板
  • 1篇炎性
  • 1篇炎症

机构

  • 7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第二中...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滨州医学院附...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江西省人民医...
  • 1篇昆明市第一人...
  • 1篇湖南省人民医...
  • 1篇洛阳市中心医...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作者

  • 9篇万鹏
  • 7篇苏磊
  • 6篇童华生
  • 4篇段鹏凯
  • 4篇张兴钦
  • 3篇唐柚青
  • 3篇安晓庆
  • 2篇唐丽群
  • 2篇李红波
  • 1篇刘云松
  • 1篇周立新
  • 1篇彭娜
  • 1篇李梅
  • 1篇石秦东
  • 1篇陈炜
  • 1篇周青山
  • 1篇夏虹
  • 1篇李圆菲
  • 1篇谢颖光
  • 1篇钱传云

传媒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医药临床杂...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6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即时凝血功能监测(Sonoclot分析仪)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个体化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37例显性DI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21,采用传统凝血指标指导替代和抗凝治疗)和Sonoclot组(n=116,采用Sonoclot分析仪指导替代和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抗凝、替代治疗以及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Sonoclot组中使用肝素比例增加,抗凝时间缩短,肝素用量减少,局部出血比例下降,血浆、血小板及冷沉淀用量减少(P<0.05),且ICU住院时间缩短,30d生存率显著改善(P<0.05)。结论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可对血液制品成分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数量控制,同时还可有效指导抗凝治疗,降低抗凝治疗致的出血风险,降低DIC患者死亡率。
万鹏余旻童华生苏磊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输血
热联合内毒素打击对THP-1细胞HMGB1分泌的诱导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热联合内毒素(LPS)双重打击对炎症细胞分泌HMGB1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THP-1细胞热和LPS双重打击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内和分泌性HMGB1水平变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水平变化,并观察特异性抑制p38 MARK磷酸化对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的影响。结果热联合LPS打击后,THP-1细胞内HMGB1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热联合LPS组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与LPS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热联合LPS组p38 MAPK磷酸化活性与LPS组比较进一步增强(P<0.05);采用p38MAPK磷酸化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预处理THP-1细胞后,可明显提高热联合LPS刺激后胞内HMGB1水平(P<0.05),同时明显减少HMGB1分泌(P<0.05)。结论热联合LPS刺激可促进炎症细胞HMGB1的分泌,这种分泌作用的增强与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童华生段鹏凯张兴钦万鹏安晓庆唐丽群苏磊
关键词:热休克反应内毒素类
2017年中国ICU患者营养治疗实施状况横断面调查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了解国内ICU收治患者的营养治疗实施状况。方法对国内116家医院的118个ICU内的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实施状况的横断面调查。以2017年4月26日0时所有在ICU内治疗的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2017年4月25日(即调查日)的营养实施和胃肠道耐受情况,以及患者的28 d临床转归情况。结果调查共收集病例1953例,女631例(32.4%),男1306例(66.9%),缺失16例(0.7%);年龄(64.1±19.3)岁(1950例)。患者GCS、SOFA和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0.76±4.35)分(1749例)、(5.65±3.52)分(1783例)、(17.14±7.31)分(1792例)。28 d临床转归存活1483例(75.9%),死亡312例(16.0%),失访+缺失158例(8.1%)。除身高和体重(P=0.000)外,男性与女性患者在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28 d临床转归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53例患者中,胃肠功能评估为正常或轻度损害占73.7%(1440例),中-重度损害占10.8%(210例),衰竭占1.7%(33例),13.2%(258例)的患者未做评估。截至调查日,69.4%(1356例)的患者已启动肠内营养(EN),36.4%(711例)的患者已启动肠外营养(PN)。调查日有营养摄入的患者1720例(88.1%)。1953例患者中明确有恶心、呕吐反流、误吸、腹痛、腹胀、腹泻(大便次数≥3次/d且量≥500 ml/d)等胃肠道不耐受表现的分别占总人数的4.8%(93例)、5.4%(105例)、0.9%(17例)、8.7%(170例)、27.5%(538例)和4.3%(84例)。在1270例使用EN的病例中,明确存在恶心、呕吐反流、误吸、腹痛、腹胀、腹泻等不耐受症状的分别占3.2%(40例)、4.3%(54例)、0.8%(10例)、4.4%(56例)、26.9%(341例)和5.4%(69例)。入ICU后24 h内开始EN治疗的患者占22.4%(437/1953),48 h内开始的占38.6%(754/1953),72 h内开始的占46.6%(911/1953)。患者入ICU后3 d总热卡(EN+PN非蛋白热卡)达标率为12.9%(78/607),7 d总热卡达标率为18.7%(189/1010),14 d总热卡的达标率为23.0%(305/1325)。入ICU后3、7、14 dEN达标率分别为9.9%(60/607)、15.0%(151/1010)和18.6%(246/1325)。结论目前
邢娟章仲恒柯路周晶秦秉玉梁宏开陈晓梅刘文明刘忠民艾宇航王迪芬王秋卉周青山张福森钱克俭蒋东坡臧彬黎毅敏黄晓波曲彦谢颖光许东琳邹志强郑祥德刘建波郭丰梁亚风孙强高红梅刘阳常平程爱斌杨荣利么改琦孙昀王晓蓉张怡熊旭明于健孙荣青李志伟袁世荧宋云林高培阳刘海燕张朝辉吴允孚马标郭强
关键词:肠内营养重症监护病房
一种骨巨细胞瘤挖除术后骨缺损部位填充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骨巨细胞瘤挖除术后骨缺损部位填充物,其包括镁合金基体以及设于所述镁合金基体表面的钙磷涂层,所述钙磷涂层上负载有双磷酸盐。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骨巨细胞瘤挖除术后骨缺损部位填充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骨巨细胞瘤挖...
李梅张余夏虹万鹏
文献传递
重症中暑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观察重症中暑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和动力学变化规律,探讨肠系膜淋巴在重症中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观察热应激时大鼠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重症中暑的发生时间。分别于热暴露前、热暴露后60min、重症中暑发生时动态观察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参数Index-Ⅰ、Index-Ⅱ和L.D-Index及淋巴管压力变化,每间隔30min动态计量肠系膜淋巴生成量。结果成功建立了稳定的重症中暑大鼠模型,大鼠中心体温达42℃的时间约为60min,而重症中暑发生时间约为77min。大鼠于热环境下暴露60min,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Index-Ⅰ、Index-Ⅱ、L.D-Index、淋巴管压力和淋巴生成量明显下降(P<0.05),而在重症中暑发生时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收缩活性指数Index-Ⅰ、Index-Ⅱ、D-Index、淋巴管压力和淋巴生成量较中心体温为42℃时有所上升(P<0.05),但未达到热暴露前水平(P<0.05)。结论重症中暑大鼠的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具有一定动态规律,可能参与了重症中暑的发病机制。
童华生段鹏凯张兴钦万鹏唐柚青唐丽群苏磊
关键词:中暑肠系膜淋巴微循环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监测仪在创伤性凝血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评价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探讨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中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试验设计,将2010年6月。2013年6月入住广州军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75例TIC患者分成人科时6h内组(28例)、6~12h组(24例)及12h后组(23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及传统凝血指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比较亚组间凝血指标的差异,并比较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所得凝血指标与传统凝血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三个亚组之间年龄、性别、ISTH评分以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h后亚组具有凝血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患者比例较6h内亚组升高,P〈0.01,6-12h亚组与12h后、6h内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传统凝血相关指标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计数有下降的趋势,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PT、D-二聚体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h后亚组APTT较6h亚组明显延长,P〈0.01,6~12h亚组和12h后亚组、6h内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后亚组以及6~12h亚组PT均较0.6h内亚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12h亚组和12h后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后亚组及6~12h亚组D-二聚体含量较6h内亚组显著升高,P〈0.01,12h后亚组与6~12h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INR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noclot分析仪指标中,CR在三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T、PF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T在12h后亚组较0.6h亚组、6~12h亚组延长,P〈0.01,6—12h亚组与0-6h内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后亚组以及6~12h内亚组PF均较6h内亚组减少,P〈0.05,6-12h亚组与12h后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TIC组患者Sono
金慧万鹏彭娜安晓庆刘云松李红波苏磊
关键词:创伤性凝血病
重症中暑肠淋巴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肠淋巴对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活性的影响。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收集大鼠热暴露前(Pre-HS)、热暴露期间(During-HS)和重症中暑形成后(Post-HS)肠淋巴。分别采用5%肠淋巴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CV-340细胞3、6h,检测ECV-340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分泌水平,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热暴露后大鼠肠淋巴可诱导ECV-340细胞HMGB1、TNF-α、IL-1β和IL-6分泌增加(P<0.05),且此诱导效应呈时间依赖性增强(P<0.05)。重症中暑肠淋巴诱导后,ECV-340细胞ICAM-1 mRNA表达和NF-κB活性显著上调且呈时间依赖性增强(P<0.05)。结论肠淋巴途径的肠源性毒性物质和血管内皮构成了重症中暑炎症反应发生的关键发病环节。
童华生段鹏凯张兴钦安晓庆万鹏唐柚青苏磊
关键词:中暑淋巴炎症
血必净注射液提高脓毒症患者生存率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评定血必净是否能够提高脓毒症患者28d生存率。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万方和重庆维普数据库,检索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并严格按照纳入、剔除标准收集和整理文献,对所得文献中28d生存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8篇有效文献,对28d生存情况进行Meta分析,得100ml/d组RR(相对危险度)=1.20[1.11,1.29],200ml/d亚组RR=1.24[1.00,1.54],两亚组合并RR=1.21[1.12,1.29]。结论:初步论证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提高脓毒症患者28d生存率。
许玉琼耿焱童华生李红波万鹏苏磊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脓毒症META分析
新型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 )对重症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37例,非显性DIC组261例。观察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并根据不同时间段进行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D-二聚体、Sonoclot仪器指标检测。 ROC曲线分析评价Sonoclot 仪器指标的DIC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Sonoclot仪器各量化指标中,在早期(入院6 h内)激活凝血时间( ACT )、ACT联合凝血速率( CR)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和0.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T诊断DIC特异度为96.2%,敏感度为76.7%,当ACT联合CR后敏感度上升至93.3%,特异度为86.8%。6~12 h指标检测中,ACT联合CR特异度最高达87.5%。而在后期(12 h后) Sonoclot 分析仪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则远小于传统的凝血指标。结论 Sonoclot 分析仪对DIC患者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作出早期的判断,为临床早期诊断DIC的有效选择。
万鹏童华生张兴钦段鹏凯唐柚青苏磊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