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昱
- 作品数:27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传教士与上海美国学校的创办(1896—1912)
- 2012年
- 孩子的教育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到远东工作的外国人所要面临的“最为严重和最令人恼火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外国人在华传教、经商以及其他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不利于美国未来良好公民的培养,对令世人嫉羡的美国教育体系也构成了挑战。“世上没有哪国的教育体系比美国的更值得夸耀,生活在美国的每个城镇、乡村的孩子都能够获得免费的义务教育。
- 何方昱
- 关键词:传教士教育体系教育问题义务教育外国人孩子
- 理想与现实之间:《思想与时代》月刊同人的政治祈求被引量:1
- 2008年
- 1941年创办的《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是一份在战时及战后的中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同人刊物。在时代的大变局中,这一学人群更看重思想的载体——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所起的作用,他们欲以学术的力量引导政治。这一理想主义的祈求在遇到现实政治问题时,因为学人身份的转换,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张其昀、陈之迈与钱穆对于五权宪法的不同阐释,可彰显其身份转变所带来的相应变化。理想与现实之间从来相隔甚远,学人一旦介入政治,也就侧身于权力的网络中,由此带来的种种影响亦不在其掌控之内。
- 何方昱
- 学术、媒介与政治——论20世纪40年代《思想与时代》月刊社关于建都之争被引量:10
- 2008年
- 20世纪40年代,《思想与时代》月刊社关于建都问题的讨论,主要在历史学家钱穆、贺昌群和人文地理学家张其昀、沙学浚等人之间展开,他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未来中国的发展走向,而谋全国均衡发展则是学人的共识。这场论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学理性质的讨论,但由于《思想与时代》及其同人的特殊地位以及战后的政治环境,又赋予论争以学术之外的含义。其间亦彰显学术与政治之间一定程度的互渗与互动。
- 何方昱
- 关键词:学术政治
- 传教士与上海美国学校的创办(1896-1912)被引量:2
- 2011年
- 1912年9月17日,中国东部和中部第一所美国学校――上海美国学校正式建立。它的创办是在华美国传教士多年努力的结果,包括前期的调研、协商以及敦促美国和加拿大海外传教士差会大会批准、寻求美国国内差会资助等,他们都不遗余力。它的创办不仅解决了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工作的美国传教士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而且成为中美友谊的重要见证。1980年,上海美国学校成功复校,发展至今已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所国际学校。研究这一问题既能弥补国际学术界对美国传教士子女在华教育问题研究的不足,又有助于借此管窥上海外侨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基督教史的一个面相。
- 何方昱
- 关键词:传教士儿童教育
- 资源配置与权力之争:以战时浙江大学内迁贵州为中心被引量:2
- 2016年
- 1940年初浙江大学迁往贵州遵义、湄潭、永兴等地时,因资源配置问题,与国民党贵州省地方党部势力初起抵牾。地方党部借口"反共",积极介入大学校园,彼此的矛盾在1942年初的"倒孔运动"中被激化,最终以拘捕学生告终。国民党执政当局采取的措施,令竺可桢等中立学者对其不信任日益加剧。在执政当局"重政不重党"的地方治理观念下,以黄宇人为首的国民党贵州省地方各级党部为争取党权所做的努力与反击,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民党执政当局地方治理的失序。
- 何方昱
- 关键词:国民党
- 党化教育下的学人政治认同危机:去留之间的竺可桢(1936-1949)被引量:5
- 2010年
- 抗战兴起后,为了实施对于大学的控制,国民党当局强力推行党化教育政策,迫使大学校长入党,党派力量积极谋求在大学场域中拓展势力,战后军警特务体系纷纷向校园倾轧,大学呈现出失序状态。该制度的无效造成了学人政治认同危机,原本持中立立场、无党派意识的学人对于国民党的统治呈现出怀疑与不信任,进而对于当时的政治体系抱有分离、疏远的情感,最终形成对立的政治意识与对抗的政治行为。由此可见在现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过程中,1940年代中国学界不存在共有的认知已是昭然若揭,其所呈现出的不完整的政治文化形态,更昭显了国民党政权的崩坍。
- 何方昱
- 关键词:政治认同危机党化教育
- 理想与现实之间:《思想与时代》月刊同人的政治祈求
- <正>20世纪40年代创办的《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是一份在战时及战后的中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同人刊物。在时代的大变局中,这一学人群欲以学术的力量引导政治。但是,这一理想主义的祈求在遇到现实政治问题时,因...
- 何方昱
- 文献传递
- 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之路——以《思想与时代》月刊同人的科学言说为中心被引量:2
- 2007年
- 《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乃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同人刊物,其创办宗旨为倡导"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这一学人群以学者及科学家的身份倡导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不仅洞察科学精神的本质,还实践着身为学者及科学家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一学人群与20年代"科玄论战"中的科学派及30年代的全盘西化派有所不同,他们努力调适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并积极寻找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根源,寻求科学精神与中国本位的并重。在他们的思想世界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西方科学精神并行不悖,其最终目标即"谋中西文化之统一,以从事于真正之创造"。他们对于科学的态度,尤凸显与科学主义思潮的迥异。
- 何方昱
- 学人、媒介与国家:以《思想与时代》月刊创刊为中心(1941-1948)被引量:7
- 2007年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欲以学术与思想启迪民智,唤醒民众,甚为重要的方式乃运用媒介的力量。此一时期学人多以刊物为聚集场域,宣扬其学术思想或政治主张。《思想与时代》月刊作为一份1940年代在中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学人刊物,它的创刊及发展凸显了学人、媒介与国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人欲以媒介传播其文化理想,国家亦需要凭借媒介达到其所希望的影响力,学人与国家二者之间既有张力,又多有协作。现代学人与国家权力之间如何协调合作以谋共生,通过媒介这一视角,或许能够窥见一斑。
- 何方昱
- 关键词:国家权力
- 媒介、事件与认同构建:美童公学筹款运动与上海美侨社区的形成被引量:1
- 2015年
- 近代上海创办的英文报刊不仅是欧美侨民理解中国和联系母国的重要媒介,而且还担纲了欧美侨民构建国家认同和凝聚社区意识的关键角色。上海美国侨民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法侨民的"附庸"到战后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社区的形成,《密勒氏评论报》《大陆报》《北华捷报》等报刊借助其喉舌作用,以美童公学两次筹款运动为中心,争相呼吁,社会动员,帮助美童公学筹措款项、购置土地,1923年建成适宜的永久性新校舍,进而提高在华美侨儿童的教育水准。而于1930年代美童公学遭遇经济困境之际,报刊再次成为有力推手,初具规模的美侨社区则伸出援助之手,助其渡过难关。媒介围绕筹款运动进行的舆论动员,令身在异邦的美国人重构了国家认同,上海美侨社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社区形态也因此形成。
- 何方昱
- 关键词: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