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霞
- 作品数:35 被引量:405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树高极限的水分限制机理研究
- 树木是地球上生长最高的生命体。但即使资源丰富、各类胁迫因子很小,树木也不能无限长高、且不同树种最大高度不同、同一树种在不同生境下最大高度亦不同。而树高生长的停滞是造成群落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树高极限的限制因子引...
- 何春霞
- 关键词:气体交换特性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参数
- 文献传递
- 水分胁迫对常见绿化植物苗木光响应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正常供水(黎明前小枝水势ψ>-0.8MPa)和中度水分胁迫(-2.5MPa>ψ>-3.5MPa)条件下,3种生活型绿化植物苗木光响应特性。结果表明:3种生活型苗木光响应曲线均与非直角双曲线接近;在正常供水条件下,乔木、灌木和攀援植物苗木的最大光合速率(Pnmax)分别为10.44、11.17、16.40μmol·m-2·s-1,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分别为0.066、0.045、0.037,暗呼吸速率(Rd)分别为0.56、1.47、1.51μmol·m-2·s-1,光补偿点(LC,P)分别为17、33、46μmol·m-2·s-1,光饱和点(LS,P)分别为336、358、612μmol·m-2·s-1;土壤水分胁迫能显著降低乔木、灌木和攀援植物苗木的Pnmax、AQ,Y,而对Rd无显著影响,LS,P和LC,P的变化因种类而不同。在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灌木表现出较高的光合活性,其Pnmax、AQ,Y和Rd值均比乔木和攀援植物高,表明灌木苗木对土壤水分的生态适应能力较强。
- 王玉涛李吉跃刘平陈崇何春霞
- 关键词:水分胁迫生活型光响应曲线水势
- 黄河小浪底库区降水δD和δ^(18)O季节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被引量:13
- 2015年
- 2011-2014年4-10月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小浪底库区收集降水样品及相应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不同季节大气降水线,揭示该地区不同季节水汽来源差异.结果表明:降水的δD和δ^(18)O值变化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降水的δD和δ^(18)O值较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4-10月及秋季降水δD和δ^(18)O与降水量存在负相关关系,4-10月降水δD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季节性降水同位素与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夏季大气水线斜率及降水过量氘(d值)较小,而秋季最大.利用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得出夏季水汽主要来自东南及西南海洋性季风输送,春秋季节降水受大陆和海洋性季风共同影响.
- 田超孟平张劲松孙守家何春霞贾长荣李建中
- 关键词:Δ^18O大气降水线过量氘水汽来源
- 豫东平原3种模式杨树-小麦复合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农林复合系统的林木和作物会充分利用水肥光热等资源,但搭配不合理也可能产生资源竞争,其中,种间水分竞争尤为突出。本文在冬小麦4个生育期内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了豫东平原2年生、6年生和15年生3个间作模式的杨树-小麦复合系统的水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杨树和小麦的δ13C(稳定碳同位素比率)和WUE(水分利用效率)均总体表现为小麦拔节期最高。在整个小麦生育期(拔节期除外),2年生杨树的δ13C和WUE都显著高于6年生和15年生杨树。在小麦返青期,相比其他模式,2年生杨树间作小麦的δ13C和WUE最高;在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则均为单作小麦显著高于3种间作模式小麦。单作小麦的耗水量比与2年生杨树间作的小麦低25.71%,但分别是与6年生和15年生杨树间作小麦耗水量的2.78和1.88倍。3种林龄杨树-小麦间作模式总体都表现为树行中间和西侧的小麦WUE和耗水量大于树行东侧。2年生杨树间作小麦的株高、LMA(比叶重)、产量、总生物量、总耗水量和LER(土地当量)均高于单作小麦和其他模式间作小麦;但单作小麦的千粒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则最大。2年生杨树-小麦间作模式的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最高,但随着杨树的长大,间作模式内不再适合种植小麦,可替代种植一些耐荫作物。
- 何春霞张劲松黄辉孟平樊巍
- 关键词:Δ^13C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
- 我国平原农区复合农林业发展机遇与科技需求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平原农区是我国粮、棉、油的主要生产基地。农田防护林为平原农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文中概述我国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及发展成就以及科研进展等情况,分析我国平原农田防护林发展机遇及所面临的挑战,对未来10—15年内我国平原农田防护林发展的科技需求进行展望。
- 李岩泉何春霞郑宁
- 关键词: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
- 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华北低丘山区核桃-小麦复合系统种间水分利用研究被引量:20
- 2012年
- 农林复合系统的林木和作物会充分利用水肥光热等资源、而在资源亏缺时也可能产生竞争,在华北低丘山区等水资源紧缺地区,种间水分竞争尤为突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4个生育期,测算了该地区核桃-小麦间作系统和单作小麦不同组分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δ13C)和核桃树干液流,结合生物量和气象数据资料计算出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和耗水量(Water use,WU)。结果表明,间作核桃树、间作小麦和单作小麦的WUE分别为10.771—21.233、9.946—19.149和9.878—18.431 mmol C/mol H2O。单作小麦WUE在拔节期显著小于间作小麦。间作系统总耗水量为1755.19 t/hm2,比单作系统的2538.13 t/hm2少30.85%。核桃-小麦间作系统中,核桃耗水量占系统总耗水量的36.34%,在小麦的生长前期所占比例最多、在小麦旺盛生长期所占比重较小,而小麦越往生长后期需水越多。核桃与间作小麦的需水期错开,在时间上避免水分竞争。距离核桃树越近浅层土土壤含水量越高、而深层土越低,表明核桃主要吸收深层水,而间作小麦主要吸收浅层水,从位置上避免水分竞争。单作小麦产量、总生物量和总耗水量分别比核桃间作小麦的高26.79%、27.12%、36.30%(P=0.001、P=0.033、P=0.050)。间作核桃和单作核桃的单株果实产量平均分别为0.88和0.94 kg(P=0.829)。然而,核桃-小麦间作系统的产量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和产值水分利用效率(WUE ofeconomics,WUEe)却分别达到1.67和25.92元.mm-.1hm-2,比单作系统明显提高、水资源获得高效利用,同时具备生产优势和经济优势。
- 何春霞孟平张劲松高峻孙守家
- 关键词:WUE耗水量LER
- 树木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对环境梯度的响应被引量:27
- 2010年
- 除了自身的遗传因素外,植物对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还受温度、水分状况、光照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生长在中国北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13个气候区树木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与环境要素的关系的研究得出,不同气候条件下树木叶片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和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Δ)差异明显,分别在-23.759‰--33.914‰和14.581‰-24.354‰的范围内。且由南向北,δ13C值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而Δ值逐渐减小。年均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及无霜期等与δ13C值呈显著负相关、与Δ值显著正相关;年均日照时数、气温年较差、蒸发量、纬度及海拔等与δ13C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Δ值显著负相关;而经度、年极端最高气温等与δ13C和Δ值的相关性较弱。δ13C和Δ值的变化幅度和趋势在年均温度、年较差、无霜期、活动积温分别达到约19℃、23℃、309d、6000℃出现转折,这些指标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反而使叶片δ13C值增大、Δ值减小。而当年均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分别超过1105mm、75%以及蒸发量小于约1700mm后,δ13C和Δ值随之变化的幅度也变小。结果表明在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以南,水热条件均能满足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环境条件的相对改变对植物生理活动及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较小;而在北方,干旱、低温等极端的外界环境条件加剧了对植物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造成了不同环境梯度下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馏的差异。
- 何春霞李吉跃孟平张燕香
- 关键词:叶片Δ^13C温度降雨量
-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20年
-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因具有示踪、整合和指示功能,检测快速、准确,在生态学、水文学和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植物生理生态反应、树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同位素模型等研究领域的新应用,发现在环境因子和基因型之间的交互作用对δ13 C的影响、水分利用效率对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响应、多同位素源分析模型不确定性等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期望本文对稳定碳同位素在生态系统中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前景展望方面的总结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 雷帅何春霞张劲松孟平孙守家
- 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生态系统碳循环
- 北京市交通干道空气中CO_2和δ^13C变化及来源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采用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技术分析了夏季和冬季北京市四环路空气中CO_2浓度和δ13C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环路上车流量大,夏季和冬季均超过15万辆/d,06:00—10:00和15:00—19:00车行缓慢,平均车速小于25 km/h,车道占有率超过60%。机动车排放出大量的CO_2,导致四环路的空气中CO_2浓度呈双峰曲线日变化和δ^(13)C值呈双波谷曲线日变化。同位素定量区分结果显示,四环路空气中CO_2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夏季和冬季均在52%以上。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平均车速和车道占有率是影响四环路上CO_2浓度和δ13C值的主要因子。06:00—10:00和15:00—19:00来源于汽车尾气的CO_2比例比整个白天来源于汽车尾气的CO_2比例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表明车行缓慢显著增加了CO_2的排放。
- 孙守家舒健骅丛日晨郑宁何春霞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CO_2浓度车流量交通拥堵
- 4种乔木叶片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随树高的变化被引量:39
- 2008年
- 叶片是植物主要的光合器官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最为敏感。水分亏缺对叶片的生理特性的影响尤为显著,主要表现在叶片的光合特性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改变。由于木质部通道增长引起的重力作用和通道阻力的增大,高大乔木叶片的生理指标随树高增加而发生变化。通过测定北京地区4种高大乔木悬铃木(Platanus hispanic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白腊(Fraxinus chinensis)和银杏(Ginkgo biloba)的叶片的光合特性和碳稳定同位素比率(δ13C)等随树高的变化,得出叶片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ond)和胞间CO2浓度(Ci)等均随着树高的增大而降低,而叶片的δ13C等则随着树高的增大而增大,其中悬铃木、刺槐、白腊、以及银杏的树冠上部比树冠下部的δ13C值分别增加了1.126‰、2.310‰、2.290‰和2.276‰。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除个别指标外,4种乔木上下部叶片的光合特性和δ13C等指标均差异明显(P<0.05)。光合能力随树高下降而δ13C值随树高增加表明树顶叶片确实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支持了树高极限的水分限制假说。
- 何春霞李吉跃郭明王玉涛陈崇
- 关键词:PNCI水分利用效率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