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显

作品数:13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栽培
  • 3篇真菌
  • 3篇食用
  • 3篇食用菌
  • 3篇菌属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1篇新记录属
  • 1篇新记录种
  • 1篇新纪录种
  • 1篇驯化
  • 1篇驯化研究
  • 1篇驯化栽培
  • 1篇栽培方法
  • 1篇栽培技术
  • 1篇栽培驯化
  • 1篇栽培研究
  • 1篇乳菇属
  • 1篇生长发育
  • 1篇生长发育条件

机构

  • 13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吉林省中医中...

作者

  • 13篇何显
  • 4篇曾宪录
  • 3篇常骥
  • 1篇初敬华
  • 1篇方晓丹
  • 1篇白云鹏

传媒

  • 5篇真菌学报
  • 2篇食用菌
  • 1篇特种经济动植...
  • 1篇中国食用菌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植物研究
  • 1篇第三届全国真...

年份

  • 2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尖鳞伞特性及驯化栽培研究被引量:5
2000年
常骥高智晟何显曾宪录
关键词:食用菌生物学特性驯化栽培
锐孔菌属一新种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报道了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锐孔菌属(Oxyporus)一新种:长白锐孔菌(Oxyporus changbaiensis Y.P.Bai et X.L.Zeng)。本种在形态特征上与黄白锐孔菌[Oxy-porus cervino-gilvus(Jungh.)Ryv.]相近,但菌丝具有大量横隔膜,且孢子较宽;亦与宽边锐孔菌[Oxyporus latemaginatus(Dur.et Mont.)Donk]相似,但孢子较大,有时有菌盖,囊状体上部被以结晶。文中有拉丁文及中文描述。
白云鹏曾宪录何显
白鳞伞的特性及栽培驯化研究被引量:7
2002年
常骥曾宪录何显
关键词:栽培驯化食用菌生物学特性
黑鳞乳菇——乳菇属一新种被引量:2
1996年
本文报道产自吉林省的乳菇属(Lactartus S.F.Gray)一新种:黑鳞乳菇(Lactarius atrosquamulosus X.He)。并根据R.Singer的系统将其置于红乳菇组(sect.Russulares)之中。
何显
关键词:真菌乳菇属
白蘑科新种和新纪录种
何显
关键词:口蘑科真菌口蘑新纪录种
小菇属三新种被引量:5
1994年
本文报道了产自吉林省的小菇属(Myceno)三个新种:具核小菇(M.nucleata X.He et X.D.Fang),黄囊小菇(M.xanthocystidium X.He et.X.D.Fang)和棘囊小菇(M.brevispina X.He et X.D.Fang)。
何显方晓丹
关键词:小菇属
吉林省白蘑科分类的初步研究(续)
1990年
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是伞菌目(Agaricales)中的一个大科,其种类和类型都相当繁杂。从其建立至今,随着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人们对它的认识日益深化,以致许多新属被设立,许多已命名种被重新组合,分类系统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影响较大的是 A.H.Smith 和 R.Singer 的系统。笔者在前一篇同题目论文中曾综合采用这两个系统整理出吉林省白蘑科真菌名录28属97种。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工作,又发现一个国内新纪录属和二个国内新纪录种,同时,综合前人工作和国内新近有关文献著作编制和整理出吉林省白蘑科真菌分属检索表和已知种名录。现以此文将其补充发表。
何显
吉林省白蘑科分类的初步研究
何显
白蘑科一新种和一新记录种被引量:7
1992年
本文报道产自吉林省敦化县的白蘑科(Tricholomatacese)亚侧耳属(Hohenbuehelia)一新种:巨囊亚侧耳(H.ingentimetuloidea X.He)和玫耳属(新拟)(Rhodotus)一中国新记录种:掌状玫耳(R.palmatus(Bull.:Fr.)Maire]。实际上,玫耳属本身在中国也是一个新记录属。
何显
关键词:新记录种
单瘤酸模根-茎转换区初生维管组织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
1999年
作者在对单瘤酸模(Rumexcrispusvar.unicallosus)幼苗维管组织做连续切片的解剖观察时看到,该植物维管组织从根到茎的变化过程中出现4个不同的中柱类型,即①根-下胚轴的三元型星状中柱;②子叶节区下部的单体型原生中柱;③子叶节区上部的管状中柱和④上胚轴-苗端的真中柱。作者对此进行了讨论,认为子叶节区既然具有原始的单一管状类型的中柱,说明这一部位应为与古老植物轴性器官在现代植物体中的保留,因此根-茎间维管束的连接应从此区分别向上、下延伸。这一结果支持90年初提出的根-茎转换区的新理论:子叶节学说。虽然如此,作者还发现在于叶节区上部存在一个木质部呈环状排列的中柱类型,这个类型的形态及其出现的方式与管状中柱及其发生的“髓化”理论解释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而与子叶节学说有所不同。这表明,有关根-茎渡区的理论研究仍有许多工作尚待进行。
初敬华何显范淑琴
关键词:维管组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