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珊
- 作品数:14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现状调查及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被引量:1
- 2015年
- 通过对503名大学生进行个人生命意义的调查测试,并使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比较积极但不乐观,性别、城乡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本研究不但丰富了对大学生生命意义的实证研究,而且对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 曾凡锋何珊
-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 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被引量:2
- 2013年
- 遵义会议是党和红军摆脱困境,争取生路,解决指战员军事路线分歧,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毛泽东的影响力及他对其他领导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和正确方略,周恩来、朱德等党和红军指战员立场的转变,以及通道、黎平和猴场会议等,为遵义会议的必然成功奠定了基础。中共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毛泽东参加长征及保有领导职务,派遣中央苏区的是周恩来而不是张国焘等偶然性因素,使会议得以顺利而又成功地召开。
- 仓林忠何珊
- 关键词:必然性偶然性
- 农村扶贫开发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以河北省蔚县为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河北省蔚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在"环京津贫困带"24个连片贫困县中很具有代表性。文章在分析河北省蔚县返贫、致贫原因,蔚县扶贫开发现状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这对于蔚县乃至整个环京津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 何珊
- 关键词:贫困扶贫开发脱贫致富
- 从《附会》看《文心雕龙》的“人化文评”现象被引量:1
- 2016年
- 在《文心雕龙·附会》篇中,刘勰以人体结构比喻文学的篇章布局,并以人的情感与个性特征类比文学的抒情方式与审美风格。《文心雕龙》中有一种以生命体的有机结构类比文章体制的思考模式,即"人化文评"意识。这种以人体比喻文体的观念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背后所蕴含的是古代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有机综合化生命意识。
- 杨冬晓何珊张春晓
- 关键词:生命意识
-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被引量:1
- 2013年
- 目前,我国农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较严重的污染问题,如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污染、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在农村推广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并从根本上探讨了其制约性的因素,从而找出解决的措施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何珊
-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
- 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以河北省为例被引量:3
- 2013年
- 当前,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因素影响着工作成效,为提高效能,应结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以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培育正确理念及教育内容向现实回归并实现全方位多学科渗透。
- 何珊曾凡锋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理想
-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视阈下的德育时机被引量:2
- 2012年
- 德育时机被众多教育家视作影响德育的有效性及时效性的关键因素。鉴于德育时机对德育成败的重要作用,笔者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视阈下,科学论证了德育时机的核心、根本动力以及显现形式等重要观点,从而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德育时机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何珊张会蔚
- 关键词:德育时机人性德育需要
- 师资队伍建设视角下中学生德育时机的捕捉与利用
- 2012年
- 当前,中学德育普遍存在有效性和实效性低下,中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与教师能否捕捉和充分利用德育时机不无密切联系。充分分析中学生德育的时机特征,并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加强和改进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为落脚点和归宿,提出可行性的德育时机捕捉和利用的方法,对于提高中学德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何珊
-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时机道德心理师资队伍建设
- 西柏坡精神及其哲学内涵被引量:3
- 2015年
- 西柏坡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面临伟大历史转折的西柏坡时期,其主要内容可以用"两个务必"、"两个坚持"、"两个敢于"、"两个善于"来概括。本文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历史性转折和革命目标、"两个务必"、"两个敢于"、"两个善于"、"两个坚持"归纳为西柏坡精神在理想目标、价值观、意志、方法及民主共五个层面的内容,并深入分析其中的哲学内涵。
- 何珊
- 关键词: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实践
- 当代高校生活德育范式研究
- 2013年
- 与生活脱节是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实现从传统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范式转换,让大学生在"有道德的生活"中成为"有道德的人"。对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和生活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应促进高校德育课程向生活回归,优化校园生活环境,在生活实践中生成道德体验,以实现高校生活德育范式。
- 何珊
-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