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兆云

作品数:12 被引量:143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篇土壤
  • 7篇黑碳
  • 4篇有机碳
  • 2篇碳库
  • 2篇迁移
  • 2篇颗粒态
  • 2篇颗粒态有机碳
  • 2篇非生物
  • 2篇表面性质
  • 1篇地形
  • 1篇形态分析
  • 1篇亚热带
  • 1篇有机碳积累
  • 1篇生物降解
  • 1篇蔬菜
  • 1篇蔬菜中重金属
  • 1篇水耕
  • 1篇水耕人为土
  • 1篇水蚀
  • 1篇土霉素

机构

  • 12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省亚热带...
  • 1篇台州市农业科...

作者

  • 12篇刘兆云
  • 10篇章明奎
  • 1篇孟立丰
  • 1篇周翠
  • 1篇周骏
  • 1篇朱晨

传媒

  • 3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浙江林学院学...
  • 1篇中国土壤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0
  • 4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壤坡耕地侵蚀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选择性迁移被引量:16
2009年
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碳素平衡及全球碳循环的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对不同类型有机碳在侵蚀过程中的流失、迁移及消长行为与过程的差异还知之甚少。为此,本文在我国亚热带地区选择了一由泥页岩低丘形成的坡耕地,采用1.44 m^2微径流小区与集水小区观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采样分析了土壤、微径流小区土壤剥离物和集水小区排水口沉积物中有机总碳、黑碳、颗粒态有机碳和腐殖质碳,比较研究了各形态有机碳迁移行为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微径流小区收集的土壤剥离物中有机总碳含量高于土壤,前者与后者有机总碳的比值(富集系数)在1.63-2.53之间,说明富含有机碳的土壤物质被优先剥离。集水小区收集的沉积物与土壤有机总碳的比值(富集系数)为1.30-2.33,低于土壤剥离物与土壤有机总碳的比值,说明在径流运移过程中侵蚀物质中的部分有机碳发生了损失。微径流小区试验收集的土壤剥离物中黑碳的富集系数为1.46-2.32,而集水区收集的沉积物中黑碳的富集系数为1.91-2.74,高于径流小区试验,说明黑碳在整个侵蚀迁移过程中发生了连续富集,这可能与黑碳比重较轻、对微生物降解抗性较强、容易发生悬迁有关。
章明奎刘兆云
关键词:坡耕地水蚀有机碳黑碳
杭嘉湖平原典型水耕人为土的碳库构成与^(13)C稳定性同位素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0年
采集杭嘉湖平原的黄斑田、青紫泥田和烂青紫泥田3种代表性水耕人为土分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和黑碳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不同粒径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黑碳的差异及13C稳定性同位素的剖面分异.结果表明:黄斑田土壤有机碳库低于青紫泥田和烂青紫泥田;颗粒态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10.6%~29.3%,并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黑碳占有机碳总量的4.2%~24.6%,在黄斑田和青紫泥田中随深度降低,而在烂青紫泥田中剖面上下差异不大;稳定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含量随粒径增加而增加,而黑碳含量的高低与水稳定性团聚体颗粒大小无关;研究发现土壤中的黑碳颗粒较小,主要出现在粘粒"粒级中,随剖面深度增加黑碳颗粒趋向减小;同位素δ13C值:黑碳>总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刘兆云章明奎
关键词:水耕人为土黑碳颗粒态有机碳剖面分布
模拟不同非生物氧化条件下黑碳表面性质的变化
为了解黑碳进入环境发生非生物氧化作用可能引起的表面性质变化,本文采用去离子水(模拟中短期自然老化)、双氧水和硝酸(模拟长期中强度氧化)培养处理黑碳,研究黑碳在不同强度氧化条件下表面性质的变化。初步结果表明,自然老化过程可...
刘兆云章明奎
关键词:黑碳表面性质环境效应
文献传递
猪粪和土霉素对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在不施肥和施用猪粪两种情况下,采用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土霉素污染(0、0.1、1、10、100和1000 mg.kg-1)对土壤细菌丰度、酶活性和NO3--N浓度等的影响.试验培养温度为25℃,培养时间为30 d,取样分析时间分别为1、4和30 d.结果表明:在不施肥条件下,土霉素污染对土壤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较小,土壤S1、S2和S3细菌数量、呼吸强度、酶活性和NO3--N浓度下降10%时土霉素的剂量(EC10)分别为36~1000 mg.kg-1、20~1000 mg.kg-1和4~1000 mg.kg-1;而在施用猪粪的情况下,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656 mg.kg-1、2~81 mg.kg-1和1~42 mg.kg-1.添加土霉素对土壤细菌及酶活性的影响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增大,且其对土壤细菌数量和呼吸强度的影响大于对酶活性和NO3--N浓度的影响.土霉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影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一般在培养4 d时的影响最为明显.土霉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抑制作用.
章明奎刘兆云
关键词:土霉素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肥力
城市绿地年龄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被引量:18
2010年
为了了解城市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空间变化规律,从杭州市采集了48个点的绿地土样,采用化学和生物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全量、颗粒状有机碳、黑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代谢熵等随城市绿地年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似,城市环境下人为的强烈干扰一旦停止和成土条件相对稳定后,绿地土壤将向一定方向发展;随着城市绿地年龄(即保持相对稳定的绿地景观的持续时间)的增加,土壤容重下降,有机碳全量和黑碳逐渐积累,并趋向稳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其占有机总碳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代谢熵(qCO2)明显降低;表明作为成土因素之一的时间因素在城市绿地土壤演变和性质空间变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为干扰停止及城市绿地景观形成时间的增加,土壤受人为干扰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刘兆云章明奎
关键词:城市土壤有机碳积累
侵蚀—沉积连续地形中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异被引量:16
2009年
侵蚀和再沉积过程可导致土壤碳库在空间上重新分布,但至今对这一过程中不同碳库的迁移和再分布特点还了解不多。在浙江省亚热带地区选择了由严重侵蚀区—轻微侵蚀区—坡脚堆积区—坡底堆积区组成的侵蚀—沉积系列连续地形,分别采集了4个代表性土壤剖面,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碳库的分异特征,探讨了侵蚀—再沉积过程中各种碳库的转归。结果表明,土壤有机总碳及各组分碳均是:严重侵蚀区<轻微侵蚀区<坡脚堆积区<坡底堆积区。侵蚀区土壤总有机碳自上而下明显下降,而堆积区土壤有机碳库分布较深,垂直变化相对平缓。黑碳极易随地表径流发生迁移,呈由高处逐渐向低处明显富集的趋势。堆积区为连续地形中的碳汇。
刘兆云章明奎
关键词:颗粒态有机碳黑碳迁移空间分异
模拟不同非生物氧化条件下黑碳表面性质的变化
为了解黑碳进入环境发生非生物氧化作用可能引起的表面性质变化,本文采用去离子水(模拟中短期自然老化)、双氧水和硝酸(模拟长期中强度氧化)培养处理黑碳,研究黑碳在不同强度氧化条件下表面性质的变化.初步结果表明,自然老化过程可...
刘兆云章明奎
关键词:黑碳表面性质孔隙结构
文献传递
土壤中黑炭的积累、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的模拟研究
由于黑炭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使其具有影响全球碳循环、土壤性质和环境中污染物迁移能力等环境意义。研究黑炭在不同土壤中的积累分布规律及其稳定性,可为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人为活动对黑炭积累分布的影响、土壤中黑炭的稳定性机理、土壤有...
刘兆云
关键词:黑炭土壤生物降解非生物降解稳定性表面化学性质环境意义
文献传递
土壤性质对土壤–水稻系统中硒迁移的影响被引量:19
2016年
采集浙江省北部水稻种植区成熟期水稻和对应的土壤样品,分析土壤中硒(Se)总量和7种形态Se的含量以及水稻根、茎、叶、谷各部位的Se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Se平均含量0.344 mg/kg,达到中Se土壤水平,并且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7种Se形态中,强有机结合态和腐植酸结合态是主要的两种形态,占Se全量的75.92%;离子交换态、水溶态的含量在1.7%左右;碳酸盐结合态为3.2%。水稻根部富集了大部分的Se(73%),其各部位中Se含量随根、叶、茎、谷的顺序依次减少。将土壤按有机质和p H的大小进行分区分析后发现,当有机质含量小于25 g/kg时,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Se与水稻根部Se呈显著正相关;当有机质含量大于35 g/kg时,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Se与谷Se呈显著正相关;当p H>7时,碳酸盐态Se与谷Se呈显著负相关。水溶态Se和离子交换态Se与水稻各部位Se含量之间并未呈现明显的相关性。水稻各器官Se含量受土壤p H、有机质含量、各形态Se含量等土壤性质的交互作用影响。
周骏刘兆云孟立丰朱晨
关键词:土壤形态分析
林地土壤中黑碳的出现及分布特点被引量:14
2009年
黑碳是生物质不完全燃烧残留于自然界的碳形态,是土壤中高度稳定的有机碳,对土壤碳库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为了解森林土壤中黑碳的分布特点,以浙江省为例,采样分析了亚热带林地土壤中黑碳的数量、对土壤碳库的贡献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土壤中普遍存在黑碳,枯枝落叶层、表土层(0-10cm)和亚表层(10-20cm)黑碳质量分数分别为0.27-67.63,0.83-22.42和0.27-8.72g·kg^-1,分别占有机碳总量的0.12%-13.14%,1.87%-21.40%和3.31%-27.13%。火灾发生对林地表层土壤黑碳数量有较大的影响,近期(40a内)发生过火灾的样区枯枝落叶层和表土层黑碳质量分数明显高于近期没有发生过火灾的土壤(P〈0.05)。因此,表层土壤中黑碳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林地火灾发生的情况。黑碳在地表可发生侧向迁移,但垂直迁移相对较小,土壤中黑碳的积累量在山坡坡脚区域明显高于坡顶和上坡。残积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黑碳主要集中分布在表层土壤;但坡积母质发育的土壤中,剖面中下部也有较多的黑碳积累。土壤中黑碳颗粒大小呈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刘兆云章明奎
关键词:土壤学林地土壤黑碳亚热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