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砚群
- 作品数:29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 文化的献祭:阮籍现象的文化省思
- 2009年
- 从文化学的视角关注文学现象,更能深入文学现象本质的探究。从思想溯源、玄学背景、生命情绪三方面省思魏晋风度,可以深入发掘阮籍现象的文化根源。
- 刘砚群
- 关键词:阮籍玄学
- 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反思
- 2014年
- 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源于社会心理和教育体制的双重困境。新形势下的古代文学教学该如何重新定位并寻求突破,从课前情境准备、课中教学对话、课后作业设计三个方面反思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并探索古代文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 刘砚群樊露露
- 关键词:当代视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反思
- 退隐·回归·大同·自由——《论语·侍坐章》的文化解读被引量:1
- 2008年
- 《论语·侍坐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它的阐释切不可拘泥。这里既有儒家人格对社会现实困境的解脱,也有对远古礼乐制度和太平治世的追慕,更有对冥于化道的人生境界的提升。本文分别从退隐、回归、大同、自由四个递进的层面分析孔子“吾与点”的文化内涵。
- 樊露露刘砚群
- 关键词:文化解读汉语词义
- “别”有气象:从盛唐离别诗看盛唐精神
- 2017年
- 盛唐人写离别很少晚唐情调和宋人思绪。他们在离别之际,往往将对友人的高尚品质之赞美,与自己对友人之劝勉祝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在其中渗入一己的政治襟抱,或对未来的乐观自信与潇洒疏朗的人生态度,别而可感,别而不伤。兴象玲珑艺术追求下盛唐离别诗的"端翔骨气",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盛唐人的精神与气象。
- 刘砚群
- 关键词:盛唐离别诗盛唐精神盛唐气象
- 西曲与荆楚踏歌风俗考被引量:2
- 2009年
- 西曲民歌得到了南朝社会上层的文化认同,风行朝野。西曲表演往往载歌载舞,手足并重,其舞蹈形制与当时流行的踏歌一致。西曲表演在乐器与舞姿、送声与和声、演员与场地等方面都呈现出荆楚特色。与荆楚踏歌风俗相关的踏青、狂欢、斗草等民俗也在西曲中有所展现。
- 樊露露刘砚群
- 关键词:荆楚踏歌民俗
- 论阮籍《咏怀诗》的隐与秀被引量:1
- 2012年
- 《咏怀诗》洋溢着"工为复义"的"隐"美和"巧为卓绝"的"秀"美,体现了魏晋五言诗歌艺术的新成就和新魅力。
- 刘砚群
-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隐秀
-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对话艺术
- 2013年
- 课堂是语言的艺术,大学课堂的教学主要依赖语言这一传播媒介得以实现。传统以"一言堂"讲授为主的古代文学授课方式限制了师生基于课程的有效思维交流。本文从绘画、吟唱、方言、表演等交叉学科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艺术性介入,论述对话艺术对古代文学教学的有效突破。
- 刘砚群
-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话艺术
- 西曲与南朝宫廷风尚
- 2019年
- 流行于南朝社会的西曲,以哀婉缠绵的格调,大胆描写了南朝社会的市井生活情爱,体现了人性自由,也实现了对先秦乐教“治心”“化民”的超越。但西曲的“情爱”中心主题,根本上违背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写实传统,以及汉代创设乐府以“观风俗,知薄厚”的政教宗旨。西曲“尚情”风貌以及与乐府“觇风于盛衰”“鉴微于兴废”宗旨的吊诡,正是由于南朝宫廷嗜好声乐、沉湎享乐的生活风尚和世俗化审美趋向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西曲正是从世俗情爱层面,反映了南朝社会沉缅声乐享乐的宫廷风尚。
- 刘砚群
- 关键词:南朝享乐世俗化
- 在场与知趣:回归传统课堂“真”“心”——以《古代文学》为中心被引量:1
- 2017年
- 在信息时代手机依赖、网络焦虑的语境下,在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冲击下,回归传统课堂的"在场感",在"在场"的仪式感中,体会课堂教学之真显得至关重要。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双重统一,以主题深化和同题比较为代表的关联性知识延展,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生趣课堂中回归传统课堂的教学之心。
- 刘砚群樊露露
- 关键词:在场仪式感古代文学
- MOOC情结与教改之思
- 2017年
-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样式,有着融技术性、视觉性、聚合性、自由性、精细化、数据化等于一体的特点,但MOOC借助技术依赖凸显优势的同时也存在情感交流和情感培育的缺失、教学的即刻性和直接性的丧失、教学调节灵敏度的缺乏、教学仪式感的丢失等缺陷。面对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教改还是应该走向融合现代技术回归传统课堂的课堂优化教学的教改之路。
- 刘砚群樊露露
- 关键词:教改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