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诚

作品数:4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水稻
  • 2篇亲和性
  • 2篇广亲和性
  • 1篇东乡野生稻
  • 1篇选育
  • 1篇亚种
  • 1篇亚种间
  • 1篇亚种间杂交
  • 1篇亚种间杂交稻
  • 1篇野生
  • 1篇野生稻
  • 1篇杂交
  • 1篇杂交稻
  • 1篇杂种
  • 1篇杂种优势
  • 1篇三系配套
  • 1篇水稻品种
  • 1篇水稻亚种
  • 1篇种间
  • 1篇种间杂交

机构

  • 4篇江西省农业科...

作者

  • 4篇卢诚
  • 3篇潘熙淦
  • 2篇肖叶青
  • 2篇陈大洲
  • 1篇肖宇龙
  • 1篇张俊才
  • 1篇朱德瑶

传媒

  • 3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年份

  • 1篇2000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分析及广亲和基因研究被引量:4
1989年
利用广亲和品种与光敏核不育系或籼稻品种进行杂交,配组亚种间杂交稻,在同一条件下栽培,进行杂种优势分析,表明亚种间杂交稻具有穗大粒多以及株高、生育期、有效穗的明显优势,一般可比三系杂交稻增产三成以上.与此同时,对“02428”配组后代的育性分离,稃尖色素及株高等进行了遗传分析.研究表明其广亲和性是由简单主基因控制,并与色素原基因C^+连锁,位于第1连锁群上.“02428”育性分离的遗传基础,是由2对独立遗传的孢子体育性基因控制.“02428”的半矮生性基因dd与籼稻的半矮生性基因SdSd是非等位的.研究表明:亚种间杂交稻具有明显杂种优势,在籼、粳稻中确实存在亚种间杂交亲和性好的品种,而且这种广亲和性可以杂交转育,通过广泛杂交,完全可以筛选出结实正常,籽粒充实度好,生育期不超亲,株高适中,产量优势明显的杂交稻组合.
潘熙淦朱德瑶卢诚陈大洲肖叶青
关键词:亚种间杂交稻杂种优势
水稻品种02428和8504的广亲和性遗传被引量:27
1992年
以02428、8504和CPSLO 17与籼型测验种南京11、IR36、测49和模型测验种巴利拉、秋光、丰锦测交,F_1杂种的小穗育性为78.8%~97.9%,其平均值02428为90.2%,8504为82.4%,CPSLO 17为90.9%。以CPSLO 17作对照,研究了02428、8504的广亲和性遗传,推测它们的广亲和性遗传都是由一对主基因控制的,广亲和基因与色素原基因C^+连锁位于第Ⅰ连锁群上,遗传规律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并受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
卢诚潘熙淦
关键词:广亲和性水稻
“东乡野生稻”及“02428”、“8504”、“CPSL017”广亲和性遗传的研究被引量:13
1991年
以水稻“东乡野生稻”、“02428”、“8504”、“CPSL017”为材料,分别与籼型测验种南京11、IR36、测49;粳型标准测验种巴利拉、秋光、丰锦测交,杂种一代的小穗育性在77.1%~97.9%之间,其平均值“东野”为86.0%,“02428”为90.9%,“8504”为82.5%,“CPSL017”为91.7%。以CPSL017”为对照,研究了这四个品种的广亲和性遗传,结果表明;它们的广亲和性都是由一简单基因,即广亲和基因控制的,它仿的广亲和基因与色素原基因C^+连锁,位于第Ⅰ连锁群上,遗传规律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也受微效基用的修饰作用。这四份广亲和性种质资源均为偏粳品种。
卢诚潘熙淦
关键词:东乡野生稻广亲和性野生稻
黑米稻三系配套选育初报被引量:7
2000年
采用人工制保、制恢的方法 ,育成了黑米稻不育系 2个 (“大黑A”和“血黑A”)和恢复系 3个 (“黑恢 1号”、“黑恢 2号”和“黑恢 3号”) ,于 1 997年成功地实现了黑米稻三系配套[1] ,与此同时进行了黑米稻不育系、恢复系与白米稻不育系、恢复系的配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黑米杂交稻优势强、经济性状互补明显 ,较好地克服了传统黑米稻品种产量低、抗性和株叶形态差的缺点 ,而且黑米稻不育系、恢复系与相应的白米稻恢复系、不育系配组 。
张俊才肖叶青陈大洲肖宇龙卢诚
关键词:三系配套选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